《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329,8-26-3,離婁章句下26-3》
【"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今天是丁酉年丙午月丁巳日,五月初五,2017年6月9日星期五。
這一節收尾此章。其中有一個基本知識點為“千歲之日至”,這個“至”是“冬至”的至,是天文歷法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根據中國運用了五千年之久的天干地支紀年法,也就是平時所說的天干地支紀年法,每60年為一甲子,通過這個歷法方法,可以精確計算上下縱橫數千年之間的某一個時間點。
孟子提出說,天那么高,星辰離我們那么遠,如果想要掌握它們,似乎無處入手。智者的方法是把它們放到時間維度中,通過時間中規律性的彼此之間的方位變化加以定位,通過天干地支紀年方法,推算甲子,就算相隔千年,也能夠做到精確無誤。
天文知識,固然是有難度的知識,但是,順著已有的行跡入手,照樣可以有效地掌握天體星辰的運動,反過來說,遠到天外之物能夠掌握,近到眼前的知識就更不消說了。
順天理,應人事,這是大智慧,前提是,做一個有心人。如果僅僅掛著“無事”的羊頭,實際上卻不學習、不動腦子,端上來的就是狗肉,如此"無事"是松弛懈怠,可不是“行其所無事”。
整章講解大智與小智的區別,指出智慧源于對本體的真知,認識本體的方法于日用平常之間有感而發,不要空對空空說,選取自然的、本然的感性材料入手,順天理,以物付物,依其自然、本然而作功,仿佛無事卻能成其大功,不做穿鑿附會的事,就能夠進入奧妙之境。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離婁》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