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348,8-30-3,離婁章句下30-3》

《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348,8-30-3,離婁章句下30-3》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師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

今天是丁酉年丙午月丙戌日,六月初五,2017年6月28日星期三。

上兩節,分別講述了曾子和子思兩種完全相反的做法,曾子時當避難,則以保身為哲,子思時當捍患,則以殉國為忠。對此,孟子評斷說:“武城的曾子和衛國的子思,行的是同一個道。11

這應該怎么理解呢?

曾子在武城,角色是賓師。賓客的賓,不是反客為主的賓;老師的師,不是師長的師。中國自古就有“天地君親師”的傳統,師道之尊等同于父兄,也就是說,武城人都是曾子的子弟一樣,請問,哪里有父兄輕易獻身子弟之難的道理嗎?這是曾子行為依據的道。

當然,眼下的社會觀念大異其趣,已經悄然抹去了師道之尊,甚至顛倒過來,講究父兄獻身而讓子弟避難,美其名曰“把希望留給未來”。咄咄怪事,不予置評。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不再是傳道的關系,而是技能知識輸送的管道,所以就會出現反過來由學生給老師打分的制度,所謂教課教得好不好要由學生滿不滿意作為評分標準,大學變成高級職業介紹所,這種結果導向、績效導向的做法,已經到了把學校辦成企業的地步,已經到了讓人覺得扯淡到沒啥好說的地步。道呢?還有幾位老師是講道的嗎?

年輕時,第一堂大學語文課,是漢語言文學,滿心期待的我,等來的是一個滿嘴俏皮話的老師,講一首古詩講得戲謔之極。從此沒再上過那個老師的課程。說實話,內心滿是憤怒。直到近日翻開《葉嘉瑩說杜甫詩》,才能平息長久以來深埋內心的巨大的遺憾,知道這個世界上仍然有著認真做學問、認真傳授一首詩的老師,僅僅知道有葉嘉瑩這樣的老師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已足以慰藉我心。

此事還有一個小的后續故事,讀過葉老師講解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之后,一則我將之抄錄在便箋紙上,以便隨時翻閱,二則捜喜馬拉雅上的廣播稿,有一檔24分鐘的節目講解這首詩,講的是階級矛盾和斗爭云云,一聽之下,不禁失笑連連,仿佛又回到年輕時的第一堂語文課。

若非遇著師父,可能到死都不能走出這巨大的遺憾和無奈的陰影。自那一聲"做人"的教誨始,我開始確信一件事情:這個世界,除了戲虐和"好工作"以外,還有一件美好的事,叫做傳道受業解惑。盡管有那么多的荒唐和遺憾,但也有葉嘉瑩老師,有師父。

師道仍在,真真切切,毋庸置疑。

子思在衛國是正式的國家干部。古時有一種“委質之禮”,求職人鄭重其事上奉尊禮,表示愿意獻身于事業的一種儀式,類似于今天的就職儀式,子思是正式行過委質之禮的,所以屬于正式任命的國家公職在職人員,“微也”,意思是說,在公權責任面前,哪怕是高貴的出身、崇高的學養,就個人與公職對照而言,個人是微小的,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甘為人民公仆的意思,既然如此,則以奔走御辱為職守,哪里有臨難而去的道理呢?這是子思依據的道。

君子處事,只求理之所是,心之所安,時當保身則不以避害為嫌;時當殉國則不以輕身為嫌,所以,孟子說,曾子和子思的道是一致的。如果曾子所處的身份也是國家干部,就好像子思所處的身份一樣的話,必然不會選擇離開武城避難自全;同理,如果子思所處的身份也是國之賓師,就好像曾子所處的身份一樣的話,必然不會選擇留在衛國捐軀赴難,把他們的處境掉個個兒,也是同樣的作用,這就是曾子和子思同道的道理。

孟子教我們觀人之法,特別對于圣賢,不能拘泥于死板的教條,而應該求其心一致之處。商紂王時期的微子、箕子、比干生死去就完全不同,都被孔子贊為仁人;伯夷、柳下惠、伊尹對于做官與否的態度、久速之取舍也都不一樣,同樣都被孔子贊為圣人。

離開教條,論心不論跡,然后可謂精義之學。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離婁》南懷瑾講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