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走出舒適區:
我們總是很羨慕有些人學什么像什么。而我們大部分人做不到這些事情,并不是因為我們不具備做這些事情的能力,而是因為我們滿足于在舒適區中生活,從來沒有嘗試走出舒適區。我們們生活在“足夠好”的世界中。一般說來,“足夠好”就是足夠好。但重要的是記住,選擇總是存在。如果你希望變得更擅長某件事情,你就可以做到。
本書中提出挖掘自己潛能的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適區!走出舒適區,意味著要試著做一些你以前沒做過的事情。有時候,你也許發現,做一些沒做過的事情,相對較為容易,然后你會繼續逼迫自己。但有時候,你偶然碰到了那些讓你感到很難做好的事情,似乎你永遠也做不了。想辦法去逾越這些障礙,是通向有目的的練習的隱藏鑰匙。
就像舉重運動員,每次會給自己一點點碼,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讓自己的“舒適區范圍”一點點地擴大!慢慢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
2 心理表征:
這個詞從心理層面給我們解讀了刻意練習時候的心理過程,讀完覺得很有意思。作者闡述的很多心理感知都是我們平常生活中有所體驗的,但我們卻不能用這些專業的術語來解釋。
對于心理表征,作者是這樣定義的:
心理表征是一種與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某個觀點、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或具體或抽象
是信息預先存在的模式(比如事實、圖片、規則、關系,等等),這些模式保存在長時記憶之中,可以用于有效且快速地順應某些類型的局面。對于所有的心理表征,有一點是相同的:盡管短時記憶存在局限,但它們使得人們可以迅速地處理大量信息
而我的通俗理解就是:在我們做某件事情,執行某個技能的之前,我們能在腦海里完全臆想出整個過程,甚至最后結果所呈現的效果。
比如,演奏吉他或者感情時,看到譜子你的腦子里就已經知道自己的手該按哪個位置了,耳朵里就已經聽到想要的的音符了!這意味著你已經非常熟練了。熟練到如果自己按錯了地方,你自己就能立刻反應過來并及時糾正!
可能,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兩個同樣努力的學習者,其中一個會不停地重復已經犯過的錯誤,哪怕就糾正之后依然會如此。但另一個卻能自我不斷的調整,越練越好。其實,就在于他們的心理表征模式問題!第二個同學的心理表征能力很強,所以能夠快速地自我反饋并糾正。而他之所以能做到,前提也一定是長久的練習才讓自己形成印象非常深刻的心理表征!那些能夠“盲彈”的人都是因為“心理表征”能夠讓他們做到下意識的動作了。
所以作者提出:
將杰出人物和我們其他人區分開來的主要因素是:他們經過年復一年的練習,已經改變了大腦中的神經回路,以創建高度專業化的心理表征
而且,你的技能越嫻熟,創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練習,以磨煉技能。
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一步一步地嘗試著做一個動作,在此過程中,也就積累了心理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