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悲時愁歌怎解愁,八千里云和月,江南可水暖、舊曾諳?怎不憶江南。
傷時離歌何來怨,一目蒼穹杳渺,故鄉幾時還、青山外,乘黃鵠歸兮。
少小離家不得回,她只有一個小小的心愿,歸兮,歸兮!
劉細君,西漢和親第一女詩人。
01
在歷史長河中,西漢是一個值得去尋根問底,好好品讀的朝代,西漢留給后人的財富和瑰寶,任由司馬遷的龍蛇走筆也未必能道盡所有。人們都記住了大漢的英雄、大司馬衛青,還記住了天縱奇才的少年英雄霍去病,飛將軍李廣永恒的鐵漢子形象,也記住了那些為西漢戎馬一生的馬上將軍,黃沙掩埋的歷數不盡的軍士,他們都成了西漢歷史的標簽。打敗匈奴,保衛疆土,護衛百姓,他們千里縱橫,縱馬疆場,書寫了西漢史上最輝煌的一筆燦爛與厚重。
從漢高祖始,面對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部落,幾代皇帝勵精圖治,隱忍不發,只待積攢拳頭實力,一擊必中!漢武帝就是這一宏愿抱負的執行者,他殺伐果決的統帥能力,扭轉了西漢一直不敢與匈奴正面交戰的畏懼局面,拉開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對匈反擊戰、主動戰、激越戰(?),將匈奴趕進了大漠深處,穩固了北方防御局勢,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戰斗的絕對性勝利。這些英雄事跡都載錄到《史記》中,千百年來受人稱頌。
但是,在戰事的灰燼中,仍然有一些尚不被人熟知的故事,它們宛若一粒粒晶瑩的珍珠,在殘存的薪火中熒光閃閃,不息不滅。她們一樣是英雄,是一群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民族女英雄,她們的奉獻默默無聞,但在歷史煙云中又顯得那么偉大。
中國人都知道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進藏,這些著名的女性人物,代表的民族氣節、民族精神,以及身為中華女子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后來人所熟悉和敬仰。她們是民族的女英雄,她們名垂千古。而也有那么一小部分為民族做出犧牲的女子,她們的功勛淹沒在茫茫的銀河中,但是,她們卻依舊閃亮。說起中國歷史上早期的一位出塞者,她便是漢武帝的侄女“江都公主”,又稱“烏蘇公主”的劉細君,她為西漢與烏蘇國的政治穩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女詩人。
西漢與北方少數民族通過聯姻,換來短暫的休養生息和平局面,是當時的時局需要,大勢所向,這是一個重要的政治手段和外交策略,不管西漢政權強弱與否,這種做法一直存在,劉細君就是聯姻的政治棋子之一。
02
從中國聯姻史上看,聯姻的棋子大多是宮女、臣女等由皇帝冊封為“公主”頭銜的假公主,真正的皇家公主極少作為犧牲品去聯姻,這就是聯姻背后的黑幕,聯姻雙方大都心知肚明。但是,身為皇家嫡親血統的劉細君,卻是根紅苗正的直系皇族,曾祖父劉啟,祖父劉非,父親劉建。祖父劉非與漢武帝劉徹是親兄弟,這么一位金枝玉葉的公主怎么就被劉徹扔到八千里外的烏蘇國的呢?
當年,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來到了與匈奴毗鄰的一個較為富庶的地方,這里就是烏蘇國。烏蘇國不但有較為多彩豐富的民風民情,更重要的是在軍事地位上與西漢形成對匈奴一前一后的夾擊地位,其軍事地位險要,如果能與之達成政治軍事聯盟,必將為西漢鉗制匈奴產生積極的影響,在張騫的建議下,西漢政權為了表示誠心和誠意,帶了大量的財物去打通關節,但是,都沒能撬開缺口。于是,不得不試試傳統又管用的聯姻方式。
不過,長期受制于匈奴的管制,也有擺脫之意的烏蘇國并沒有一味地走到黑,他們派出人員護送出使烏蘇國的西漢使臣回國,這其實就是一次實地考察,了解西漢政權實力。西漢的強大,西漢的繁榮,西漢的安居樂業,讓烏蘇國使者大吃一驚,在東方竟然還有如此富饒文明之地,于是,對這一樁聯姻就當即拍板同意,并且先納了一千匹馬的大彩禮,等待迎娶西漢公主。
西漢與烏蘇國第一次聯姻,況且烏蘇國對于西漢政權極其重要,在這種情勢下,如果還是派出一位假冒的公主和親,這顯得既不真誠又不尊重對方,漢武帝便想起了一位沒有爹娘疼愛的宗室女子,現還寄人籬下,冷暖自知,這樣的狀況,與去往烏蘇國有何區別呢?
或許,在烏蘇國還能改變逆境,這也算兩全其美的好事。這位姑娘就是劉徹的侄孫女,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堂堂公主會為什么流落別家,沒有至愛親朋在側?
這得怪荒淫無度的劉建和飛揚跋扈的劉建妻子、劉細君的母親二人犯下的特大錯誤。雙雙被誅的這對夫妻拋下了年幼的孩子無所依無所靠,只得借寄于其他人家,后經漢武帝的兒子廣陵王劉胥多番找尋,才得以認祖歸宗。劉細君冰清動人,麗質多才,溫婉可人,深受廣陵王的喜愛。在這節骨眼上,劉徹想起了這位侄孫女的好,皇家的氣質,皇家的血統,皇家的資顏,是一位合適得不能再合適的人選了。
就這樣,孤女劉細君頂著公主頭銜,一下子被西漢政權扔到了萬里之遙的異國他鄉。皇帝的一句話,國家的這一需要,沒有任何人能說不,其實說不也沒用,早成定局!
代表國家形象的劉細君,在浩浩蕩蕩的送親隊伍的護衛下,在大量財寶禮品的護擁下,來到了烏蘇國。據《漢書·西域傳》記載,劉細君出嫁時,漢武帝“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侍御數百人,贈送其盛。”
到達烏蘇國的劉細君,面對年老的烏蘇王昆莫,面對語言不通,飲食不適,居住簡陋等困難的情形,彰顯了大漢公主的手腕和能力,雖然不能經常見到烏蘇王,但是通過一年幾次的聚會,籠絡和團結了烏蘇王身邊的重要人員,讓西漢與烏蘇國保持了十年之久的政治聯盟,這不得不說是劉細君的功勞和手腕。她的做法是“置酒飲食,以幣帛賜王左右貴人”,以博取烏孫眾貴族們的歡心,達到聯盟的鞏固。盡管匈奴也派出了自己的公主嫁與烏蘇王,但是在這場政治角力中劉細君是占有絕對優勢的。
身在他鄉,心在漢朝,這是劉細君的內心寫真。面對陌生的面孔,面對望不到邊的群山峰巒,面對日復一日的重復寂寥,劉細君揮筆寫下了“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的感嘆,這是中國第一首邊塞詩,它區別于西漢當時以政治功利為色彩的詩詞,具有開創的意義,抒情到位,直撼人心靈深處。這就是有名的《悲愁歌》,班固將其收錄于《漢書》中。
如果說劉細君是漢代詩歌的一位拓疆者,已經令人欽佩了,那么,由她發明的琵琶,則體現了她對音律的絕對精通,這天賦了得,更加完美地再現了她的創造性和實踐性。這本是劉細君落寞之余的無意識撥弦,卻豐富了中國樂器的內涵,讓中國多了一件令世界震撼的弦樂器,劉細君功不可沒!
沒有知音的劉細君,就這么在烏蘇王專門為她建造的宮殿內,默默地望向遠方,守護著祖國的利益,國家的期許,度過漫漫長夜。
到了昆莫覺得自己快不行時,他的愿望是將小妻子劉細君嫁給自己的孫子軍須靡,因為軍須靡是現在的儲君,下一任的烏蘇王,這也算是對劉細君的真心愛護。可這看似荒唐,大義不道的“亂倫”,對出身漢室的劉細君來說,有侮辱的羞憤感覺。于是一封信件征求漢庭意見,畢竟她是代表漢室和親的,這算是一種非常大的人事變化,得有朝廷的認可或授予才能答應。漢武帝接到稟報,回信曰:“從其國俗。”
尊重少數民族風俗,遵從人世的自然規律,不管古今、中外,都特別有意義。
故鄉在山的那頭,在海子的那一方,劉細君沒能乘黃鵠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鄉,在為軍須靡生下女兒后不久,劉細君遺憾地與世長辭,完成了國家和人民賦予的使命,她是出塞女子中第一位成功的典范!
她是劉細君,很少人聽過她的名字,包括她的詩歌。但是,她真實存在過,而且那么耀眼和偉大!
大家好,我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曉英,支持原創原創,轉載請聯系我的助理慕新陽。喜歡我的文字,就送個“喜歡”給我吧!
發現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