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憶溪亭日暮,輕舟爭渡,爭渡。猶記夜來風驟,應是綠肥紅瘦。少時,沉醉不知歸路。
待到梧桐鎖秋清,深院深深深幾許,尋尋覓覓凄凄慘慘戚戚,知是幾更天,一地黃花落?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詩人,被譽為中國千古第一才女。
?01
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曾作一首《丑奴兒近》:“千峰云起,驟雨一霎兒價。更遠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他題記:“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
在《行香子·草際鳴蛩》中,李易安有“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的句子,三個“霎兒”連用,逐層遞進,獨具匠心,招人喜愛。辛棄疾巧妙化用作“驟雨一霎兒價”,這靈感源自易安居士詞闕,同樣也蘊藉深厚。辛詞中,還刻意運用了“怎生”、“只消”等易安經典用詞,在意境和語氣上也努力接近易安詞。
侯寅的《眼兒媚》也題記:“效易安體”。足以說明,在南宋時期,獨樹一幟的“易安體”就已經廣受推崇。
所謂“易安體”,就是宋朝女詞人李清照與眾不同的作詞風格。若追溯到沈謙《填詞雜說》中提到的“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便不難理解“易安體”早在宋代就貼上了“專利”標簽,其才情堪可比肩李后主。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慵懶問聲,從杳渺的時空中飄來:少女從雨停風落的清晨醒來,仍些許醉意,卻不忘一件事,趕緊差了丫頭去院落瞅瞅那海棠,一夜的風吹雨打,它們還好嗎?
丫頭回稟,都好,都好呢,一切如昨。卻不料少女反問打趣兒道,是這樣嗎,真是這樣嗎?
我看是葉兒壯碩了,花兒凋落了不少吧。
丫頭的“看者無心”與少女的“惦念有意”巧妙地流動于字里行間中,眼見者恍惚,耳聽著心明,展現了少女入微的觀察力和準確的預見性,足見其聰慧和狡黠,心思玲瓏,眸眼剔透,具有超強的分辨能力。這寥寥三十余字,走筆逶迤翻轉,對話智慧俏皮,一問一答間,情趣盎然,少年李清照的文采畢現。
少年李清照所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點絳唇·蹴罷秋千》一經傳出,便轟動京城,競相傳頌。怎樣的背景,讓一位待字閨中的少女,填得如此一手好詞呢?這不得不提及李清照的門庭和父母了。
02
生于書香門第、官宦之家的李清照,其父李格非,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中進士,繼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之后,與廖正一、李禧、董榮并稱為蘇門“后四學士”,學問才情自是不同凡響。
而李清照的母親王氏,也是出身于書香門第,爺爺乃狀元王拱宸,《宋史》上記說她“善屬文”。在歷史煙云中,有多少女子名字能載于正史中,而這些女子中,又有多少是“能文”呢,大浪淘沙后,所剩“珠玉”,只能以“顆”計算,少之又少。這樣看來,這位王氏在當時必是文采遠播,眾人周知,《宋史》中才有了對她“善屬文”的“褒獎”。
不難看出,李清照從小陶冶在書香墨韻中,父親文學家,母親女才子,濃厚的學習氛圍,時刻的耳濡目染,自然地啟發著她的文學才華,激發著她的創作欲望,信手拈來的一字一句,實則是潛移默化中的日積月累。
優越的生活環境,給了李清照無憂無慮的童年,深厚的文化氛圍,給了李清照學習發展的空間,開明的家庭教育,給了李清照自由創作的源地,這便是少年李清照能“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能“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緣故吧?
李清照能在小小年紀就“濃睡不消殘酒”,“沉醉不知歸路”,儼然一個小酒鬼,像是見酒起意,喝酒必醉,作為閨閣中的女子,這樣成何體統,沒人管教、約束她嗎?
而更為大膽的是,她能“見客人來”,卻敢“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那一回眸地“和羞走”,似是戀愛中的人兒,見情郎來,眼眉兒似蹙非蹙抬起,想走卻欲留的作態,惹人遐思,令人難免浮想聯翩,這人是不是她的情郎呢?
這人或許就是趙明誠,李清照后來的丈夫。只是,當時的他們還只能眉目傳情,猶抱琵琶半遮面,彼此想念思掛記于心中。試想,詩中描摹的來人,如果不是李家熟悉的朋友,怎可能會出現在內院中呢?而李清照見此人,一副羞羞答答的模樣,除了愛慕之人,他人能引起她的心神蕩漾?顯然,李清照與這人不止一次相見,這種偶然相逢也許是刻意而為之也說不定。只是苦了李清照,大清早在露氣寒重中蹴秋千等待心上人到來。
趙明誠生于官宦之家,父親趙挺之為宋徽宗崇寧年間宰相,與李清照父親李格非同朝為官,兩家皆為世家,且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少年趙明誠一直在太學讀書,而太學生員,日后朝廷大都會委以重任,李家能看中趙明誠作女婿,且不說門楣,單看個人條件也是門當戶對的。不過,少女李清照才情也不輸趙明誠,雖說女子不能為官做事,但是就李清照名滿京都的詩作,想來趙明誠也是心知肚明的,趙家和李家聯姻,郎才女貌,此乃天作姻緣,佳偶天成。
在順風順水的安穩日子里,李清照和趙明誠兩人沉醉于金石研究,歌詠詩詞,陶醉書畫,小夫妻倆“賭書消得潑茶香”,真是人間愜意,美哉,快哉!他們尋寶覓珍,四處搜集精品、絕品,整理、歸類、研究,在他們手中,這些物品煥發了生命力,一部《金石錄》,留下了它們曾經的過往。
03
世事多變,李趙兩家相繼遭遇政變的打擊。政治斗爭失敗的厄運,讓趙明誠和李清照不得不隱居于青州,這里山清水秀,褪去貴族身份的他們,在寧靜中更是找到了做學問和研究金石的樂趣,夫妻二人感情如膠似漆,更加融洽。一次,外出的趙明誠收到妻子李清照寄去的一首《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以示自己佳節孤寂、思念之情,趙明誠對這首詞贊不絕口,來了上進心,欲超越之。
于是,他廢寢忘食三天作了五十首,將妻子這首也混跡其中,請他的好友陸德夫評鑒。待陸德夫品味后,趙明誠急問其作品如何,陸德夫道:“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再問:“哪三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俯首佩服,妻子的才學確是非同一般。
趙明誠任江寧知府時,遭遇城中叛亂,作為知府的他不但不組織武裝打擊,反而舍下百姓,自顧逃命而去。李清照得知后,大為震驚,曾經自己心愛敬愛的丈夫,卻在關鍵時候做出背信棄義之事,這件事在她心里蒙上了陰影。趙明誠被朝廷撤職必然,隨后,他帶著李清照順江而上,行至烏江渡口,李清照激昂澎湃地寫下來了“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丈夫棄城的事情,她還放不下,一直耿耿于懷。趙明誠看完這首詩后,更是面有愧色,心情難以平靜,郁郁寡歡中,拋下了心愛的妻子,離開了這個世界。
從此,失去丈夫的李清照亦如緲緲浮萍,受盡凄寒和困苦。他們一生蓄攢的金石、字畫等古董,在戰亂紛飛中不斷遺失。
04
步入中年的李清照,在孤寂、落寞中,接受了一位叫張汝舟的男人的求愛,他們結合了。原以為,還能再有愛情,沒有愛情至少也有依靠吧。卻不曾想,這位曾經溫文爾雅的男子,在婚后卻一改當初的溫柔與體貼,在向李清照索要古董未果后,一下子露出了原來的嘴臉,對李清照拳腳相加。這樣的屈辱李清照怎能受得了,于是,她在明知道揭發了張汝舟考試作弊的事情后,自己因為解除夫妻關系也要坐牢的情況下鋌而走險,抱著“同歸于盡”的決心,最終將張汝舟送進了牢籠,發配柳州。李清照在朋友的幫助下,在牢里呆了九天便被釋放了。
心灰意冷的李清照靜下心來,開始繼續丈夫趙明誠未完成的心愿,整理、補寫《金石錄》,最終完成了這部極具學術價值的巨著。這個時期的李清照,因為“清清冷冷,凄凄慘慘戚戚”的悲苦環境,反而迎來出了一個文學創作的高峰期,只是,她的文字中,不再是明麗、輕快、活潑和淘氣,取而代之的是“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的凄婉、清苦和索離。
李清照一生所作《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將其作品收錄在《漱玉詞》輯本里。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俱往矣,聽那“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從時空中緩緩而來.
有人仰望,有人嘆息,有人凝眸,惟有“爭渡,爭渡”的韻律不絕于耳。
大家好,我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曉英,支持原創原創,轉載請私信。喜歡我的文字,就送個“喜歡”給我吧!
發現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