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啃骨頭的貓咪
蕭紅,"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一個寂靜而清冷卻又充滿才氣的女子,她的文章一如她的生平,讓人心酸和憐惜。
蕭紅的童年記憶,是與祖父在一起玩鬧的時光開始的。她與祖父在后花園里的許多有趣的場景,全都被她細細描述定格在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里。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
《呼蘭河傳》總共寫了7章,每一章都是一些細小的瑣事和場景回憶片段構成的。比如呼蘭河里最著名的十字街,街上有個拔牙的洋醫生掛著的招牌上畫著斗大的牙齒莫名其妙的讓人害怕,所以去看牙的人很少;東二道街上有個五六尺深的大泥坑,總是能淹死各種雞鴨甚至豬,附近的村民看著熱鬧把淹死的動物拉回家吃了,沒有人說拉幾車土把泥坑填上;小城的精神“盛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報廟會;胡家的小團圓媳婦整日被婆婆虐待,生病也不能去看醫生,婆婆聽了跳大神的話把小團圓媳婦當眾脫了衣服在大缸里用開水洗澡,周圍擠滿了看熱鬧的人們;馮歪嘴子死了媳婦兒,拉扯著兩個孩子,他雖然覺得悲哀,但是看到他大兒子會拉著小驢飲水了,他也高興的收了眼淚。
“他們過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頭的生活,是凡過去的,都算是忘記了,未來的他們也不怎樣積極的希望著,只是一天一天的平板的,無怨無尤的在他們祖先給他們準備好的口糧之中生活著。”
在蕭紅筆下的呼蘭河鎮,是當時中國大地上的一個普通的小城的縮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他們也是最普通的農民們,他們有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思想,他們愚昧而無知。因為物質的極度匱乏,讓他們對精神的追求總是被層層掩埋和忽略,他們從不敢表達對精神的渴望,他們嘴里說的永遠都是今年收成如何老天爺是不是賞飯吃,字里行間都是無奈和悲苦。
“他們被父母生下來,沒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飽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飽,也穿不暖。逆來的,順受了。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
蕭紅用最平常不過的文字,描述著她的童年,她生活的地方。蕭紅是個悲劇,所有人都這么說。她為了逃婚離家出走,之后貧困交加。而祖父的后花園,有她美好的童年和最美的回憶,可能也是她這一生為數不多的能夠“自由自在”的日子。在第四章,蕭紅描寫她家的院子,在每節的開頭,她都寫了這么一句:“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她家的院子是荒涼的,呼蘭河也是荒涼的,在呼蘭河鎮生活的人們也是冷清的。家長里短,總是茶余飯后的談資,好的時候盡是好的,壞的時候盡是壞的,總歸命是如此,誰也逃不開,掙不掉。人們唏噓一下,日子依舊這么過著,沒想過改變什么,多少年都是這么活著的,他們也沒什么不一樣。
“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那園里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
她從離家那日起就不再承認自己是有家的人,但是整本《呼蘭河傳》藏著她滿滿的童年記憶,和她想念的故鄉。
【完】
作者:愛啃骨頭的貓咪,微博讀書書評人。
習慣早起,喜歡讀書,業余寫字,最近又愛上健身。
不吃魚只啃排骨喝雞湯的阿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