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我們這兒本來也沒有路,劃船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們稱之為水路。
我們這兒是湖區,河汊繁多,水網密布,河道縱橫交叉,形成一條條水路。
媽媽說,她們那個年代,出行全靠船,每家每戶至少有一條船。一根竹竿,撐著它,走遍天下。如果行程比較遠,就用船槳。
媽媽給我們講她們小時候的故事,外公經常撐著船出去買糧食,然后回來時就會順路拉網,打一些魚,有黃鱔、鯽魚、鳊魚、螃蟹等等,但是沒有蝦,蝦是后來從外國傳進來的。媽媽會吃魚,不管魚有多少刺,她都能嗦得干干凈凈,不會受傷。她說這是從小吃魚練出來的。她也很會撐船,我覺得這也是練出來的。
每到插秧、收稻的時節,都是媽媽撐船。
媽媽站在船頭,把撐船篙子斜插進水,手握篙子,慢慢往篙子頭上挪去,船就向前進了。再把篙子從水中抽出來,繼續斜插進水,船就持續不停歇地前進了。我們坐在船艙中,看著媽媽握著的篙子,不停的出水入水,好像蜻蜓在河面上跳躍,而撐篙的旁邊,水波一圈圈蕩漾開來,微風拂來,我們常常看的入迷,感覺時間過得飛快,一會兒就到了目的地。
插秧時還好一點,只需要裝上秧苗和人就夠了,船上很輕。而收稻時節,稻谷常常裝的很滿,河道里的水就在船舷下一點,而且河道里船來船往,技術稍微差一點的人是不敢上船撐的,站在船頭都會心慌慌。媽媽還是輕點竹篙,穩穩當當地撐到目的地。
近些年,河道里的水越來越少,河道漸漸干涸,有些窄的地方,船已經不能撐過去了。收稻谷也全用收割機了,媽媽也老了,已經好多年沒有坐過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