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膽英雄李贄

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1602年,農歷三月十六日,北京大明朝刑部司獄司下轄的一間單人牢房內,一位侍者正為一名老犯人剃須修面。

突然,后者一把奪過剃頭師傅手中的剃刀,往自己的脖子上抹了下去,一時血流如注。

剔者大駭,急問老犯人:“和尚痛否?”

老犯人此刻已不能發聲,以手指在前者掌心描劃作答:“不痛!”又問:“和尚為何自割?”復曰:“七十老翁何所求!”

隨后,獄卒在老犯人的床鋪下發現了一首絕筆詩: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歸黃泉。

一個幾近耄耋之年的老者,該有怎樣的勇氣奪刀自刎,他有怎樣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他為何如此決絕地奔赴黃泉?

······

十四世紀初,當“我是誰”這樣不經意的一句小小的拷問,醞釀和引發歐洲文化思想藝術史上最為璀璨輝煌的文藝復興運動之時,當西方世界以人為本,崇尚個體生命,大力倡導個性解放,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之時,東方的大明王朝,卻將封建集權統治強化到了極致。

之所以一直以來,我對明朝歷史選擇抵觸性回避,原因就是,總覺得極端專制制度壓制下的大明子民好似一個個木偶,失去了活活潑潑的人性,“文字獄”的層出不窮,使得一大批知識分子人人自危,再也不敢發出自己的呼聲。

于是,思想的精靈歸于沉寂,心靈的火花被迫熄滅,剩下的都是匍匐在專制制度下的蒼白羸弱的身軀,任人踐踏驅使。

這種誤解,根深蒂固,直到我看到方孝孺雖被滅十族,仍大義凜然慷慨赴死;直到王陽明心學的出現,吹響了人性解放的號角;直到晚明思想家李贄知行合一般的親自踐行,我才終于如夢初醒,并為自己曾經的輕狂無知、自以為是而羞愧不安。

其實,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文人英雄,甚至,文人英雄那種視死如歸的悲壯氣節比那些保家衛國灑血疆場的武將,更能撼人心魄,令人仰慕。比如屈原、顏真卿以及文天祥、方孝孺等。

但我今天要說的主角是李贄,就是開篇那位自刎而死的老犯人。

說起李贄,很多人不一定認識甚至從未聽聞,因為他與于謙、張居正、海瑞或者唐伯虎、吳承恩、湯顯祖等似乎都不在一個等級,甚至,連解縉、楊慎及徐渭都比他名氣大得多。

也難怪,即使心學大師王陽明,估計也只是近幾十年來才慢慢被國人認可,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然而,歷史不會一直沉默躲閃,總會在一定節點掀開蓋頭,讓人一睹它的真顏。晚明,一個走向沒落衰頹的時代,竟是這位執著的李贄,為它涂上了幾筆靚麗青春的色彩。他努力將自己活成一束光,幾乎以一人之力對抗整個封建強權和孔孟偽道學,為爭取自由和個性解放搖旗吶喊不遺余力。

他最終倒下了,但他構建的人格和思想的高峰,終于在三百多年后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得到了仰望和攀登。當然,在七十年代,他也曾因上層建筑的需要,著實風光了一把,一時劃在法家之列,備受學術思想領域激賞和推崇。

下面,讓我們走近李贄,重溫他跌宕起伏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明世宗嘉靖六年,即1527年11月23日,李贄出生于福建泉州市南門外。他幼年喪母,隨父讀書,學業進步迅速。26歲中舉后認為足以糊口謀生,因此未參加會試(也有曾兩次會試不中之說)。

舉人,自然不及進士及第那樣榮光顯耀,但也并非輕而易舉就能考中。這就如今天的清北,不是一等一的學霸,斷難進入。但在李贄看來,鄉試中舉,不過小菜一碟而已。

他曾用戲謔的口吻,輕描淡寫發過一段宏論,大體意思是說:中舉秘訣無非多背誦幾篇范文,等到肚中有幾百篇范文時,考場一坐,審對題目,根據題意從肚里掏出一篇,保準高中。

我不知道后來的蒲松齡、范進等有沒有聽到或看到這些信口開河式的率性之語,否則他倆情何以堪?我想,這簡直是要讓聊齋先生欲哭無淚、范進再度犯瘋的節奏啊。

然而,細細體會,我們就不難發現李贄年輕時的叛逆以及他對傳統科舉制度以及八股文的蔑視和唾棄。

四年后,李贄開始了官宦生涯:先后任河南輝縣教諭、南京國子監博士、北京國子監博士、北京禮部司務、南京刑部員外郎和郎中,最后在天命之年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我們都知道,明朝是歷朝歷代以來官員俸祿最低的時代,很多低級官吏的薪水根本無法維持一家正常的開支,比如海瑞。

據說,海瑞在為官期間,經常家里窮的揭不開鍋,但卻絕不收群眾一針一線,以至于有一天海瑞去菜場買肉為母親賀壽,結果卻成了當地的頭條新聞,而且這件事情還被載入了史冊(《明史·列傳第一百十四》“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

正因如此,明朝貪官污吏層出不窮,即使面臨嚴酷的律法,也前赴后繼,表現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但李贄為官二十多年卻十分清廉,內心孤傲的他從來不愿與他人同流合污。

聽政有余閑,不妨甓運陶齋,花栽潘縣;

做官無長物,只此一庭明月,兩袖清風。

這是他在姚安寫下的一副楹聯,也是他清廉自律的自述,閑暇之余,學學陶侃和潘岳,修身養性,蒔弄花草,哪怕搬搬磚塊,有明月清風相伴,也不會去鉆營和魚肉鄉親。

因此,他的口碑和實績相當好。

這不,姚安知府三年任滿時,上級領導相當認可他的工作,意欲向朝廷推薦。不料,這位李贄聽聞消息,拔腿就跑,并要求領導代交辭呈。他這是要裸辭!

李贄自幼倔強,早就看不慣官場的爾虞我詐和黑暗腐朽,他善于獨立思考,不受儒學傳統觀念束縛,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理念。因此,當官是不得已為之,是為了承擔家庭乃至家族責任。

從政二十多年來,他明明胸腔內始終燃燒著一把火,且內心棱角分明,但他不得不數次澆滅熱火,藏起鋒芒,收起觸角,在難以承受的精神孤獨中踽踽獨行。

他一直想跳出體制活出真正的自我,但他肩上有太重的擔子,得為父母妻兒而活著,為整個家族活著,唯獨不曾為自己而活。

中國人素來推崇矜持穩重的生活哲學,追求四平八穩的圓融和平和,尤其到了中年,似乎萬事都不能逾矩出格。于是,大多數人,在日復一日的庸常中漠然了春花夏雨秋月冬雪,辜負了一次次生命中最美好的遇見。

李贄,一直在等待逃離的機會,直到祖父、父親、兒子和兩個女兒幾年內相繼去世。如山的壓力和責任一旦卸除,李贄想,是時候為自己活一把了。于是,1580年,54歲的他,在有可能被提拔升遷之際,在那個年代絕大多數人一眼望到死的年紀,選擇了重新出發。

我記得之前寫過一篇小文,題名《撒把歡》,其中寫道:“或許,人生最可貴甚至可愛之處,就在突然的那一撒手中。偶爾撒把歡吧,趁著我們還未老到那種地步。”

顯然,我說的“撒把歡”,只是生活的一點小感悟或只是停留在增加點生活情趣的層面,而李贄突然的一撒手,在背負離經叛道的嫌疑中,愣生生地,將以一人之力對抗挑戰整個社會的價值判斷以及傳統黑暗勢力血雨腥風般的圍剿和打擊。

然而,既然選擇了出發,既然目的地是遠方,他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這條布滿荊棘的坎坷之路,因為他要去尋找渴望了大半輩子的獨立、自由與個人主義。

為此,即使頭破血流,哪怕付出性命的代價,他也無怨無悔,在所不惜。

一般官員,無論致仕或辭官,都會選擇回歸故里,不說衣錦還鄉,最起碼也有落葉歸根的故土情結。但李贄不同,他和妻子徑自去了遠離家鄉的湖北黃安。因為那兒有他的摯友耿定理以及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性靈學派代表人物“公安三袁”。

三年前,他曾與好友耿定理約定“待我三年滿,收拾得正四品祿俸歸來為居食計”。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他之做官,并非傳統文人達則兼濟天下的儒學宗旨,他只是為“稻糧謀”,于仕途并無更大的志向。

簡單而言,李贄是早已作好三年準備,待期滿后,便拿著官家的俸祿養家活口,棄官歸隱,也就是混得一份不錯的退休工資后,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何況黃安還有那么多好友?

為此,他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老矣,得一二勝友,終日晤言以遣余日,即為至快,何必故鄉也?”

好真實灑脫的個性!

我一度以為李贄是在逃避家族責任,但后來想想,至親都已離世,他早已無礙無掛,還有什么理由再去管顧所謂的家鄉情結和宗族約束呢?

他內心十分清楚,以他知府的銜頭和名望,如果一回去,勢必終日陷于迎來送往的糾纏中而難以自拔。他對古往今來的讀書、做官、買田三部曲早就不以為然,亟待擺脫因血緣或錯綜復雜的裙帶關系而產生的集體觀念。

他早已看透了基于血緣關系的親族之間的感情虛偽和欺世盜名的所謂倫理綱常,他要學一把阮籍的狂悖和放浪,他想,即便死,也不用族人知曉,以免上演千古不變的哭笑鬧劇。

他在重新考慮生命的終極意義,他想重建自己的人生觀,為此,自然不能再墨守成規。于是,他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出走他鄉,首先從地理位置上與故土決絕,接著從心里層面上與傳統的宗族觀念決裂。

他做的第二步,是剃發蓄須,活脫脫成了亦僧亦俗、不僧不俗的另類模樣。

當然,他人生中真正算得上第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是把圣人孔子請下了神壇。

他告知世人“圣人不曾高,眾人不曾低”,認為人生而平等,提出通過努力,“人人皆圣人”的觀點,堅決反對將孔孟的價值是非觀作為唯一的標準。

也是,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心性千差萬別,怎么可能強求同一?

他提出“人必有私”,孔子也不例外,強烈反對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那套束縛人性的虛偽禮教。他的話直白卻又實在: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七情六欲,自是人間天理。

質疑其他人也就算了,這孔圣人豈是能對其說三道四的!那可是“天不生仲尼,千古將如永夜”的至圣先師、儒家老祖,可見這李贄的膽兒夠大夠肥!

但,李贄其實是一位真正尊崇孔孟的儒生,所以他想讓孔子回歸人之本身,拒絕將孔子神化,更是反對統治階級利用孔子來牽制人性,禁錮人們的思想。

他倡導絕假存真的“童心說”,強調文章不能弄虛作假,而要表達個人真實的內心,如同一位永葆童心的孩子,對皇帝新衣所說的話,這對當時僵化的儒學有著很大的沖擊。

李贄反對傳統勢力和假道學的第二個壯舉是,公開挑戰男尊女卑的固有意識,全力為女性代言。他認為頭發有長短,但見識并無長短之分。他公然招收女弟子,無拘無束地與她們唱和交往。

其實,李贄晚年多病寡欲,袁氏老三袁小修就曾為他正名,說李贄之所以不惜在言語間縱情聲色,都是為了揭露和反對道學的虛偽。

他的講學另類而實際,完全超出了傳統的“四書”、“五經”的范圍,且往往新意頻出,大受歡迎。

據說,有一次,李贄出了一個謎語:“皇帝老子去偷牛,滿朝文武做小偷;公公拉著媳婦手,孩子打破老子頭。”孩子們猜來猜去,都猜不出來。李贄笑著說:“你們不是猜不著,是還沒有長這個膽量。要干大事,就得敢破舊規矩,敢想,敢說,還要敢干。”

接著,他解釋說:“第一句‘皇帝老子去偷牛’是君不君;第二句‘滿朝文武做小偷’是臣不臣;第三句‘公公拉著媳婦手’是父不父;第四句‘孩子打破老子頭’是子不子。”學生們聽了以后,感到分外有趣,到處傳播。

于是,十多年間,工部尚書劉東星親自接他去山東寫作;歷史學家焦竑替他主持新書發布會;文壇巨子袁氏三兄弟跑到龍湖陪他一住三個月;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他進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全國各大城市輪流邀請他去做訪問學者。

好家伙,但凡李贄一開壇講學,聽者如蟻,他是來者不拒。商賈學子、販夫走卒、官吏門客皆蜂擁而至,尤其那些平素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女子也勇敢地推開了羞答答的閨門,幾乎滿城空巷,都爭相跑去一睹和尚尊顏,聆聽他的“大放厥詞”。就這樣,李贄一下子成了橫掃儒、釋、道的學術明星、超級網紅、公知大腕,一時勢頭無雙,風光無限。

這無疑對傳統思想造成了強烈的沖擊,被當地的保守勢力視為“異端”、“邪說”,群起圍攻,要把他驅逐出境。李贄旗幟鮮明宣稱自己的著作是“離經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殺不可去,頭可斷面身不可辱”,大義凜然,毫不畏懼。

幾乎可以這樣說,李贄憑一己之力,挑戰幾千年來的封建秩序,將那些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觀念弄了個底朝天,并毫不留情加以鞭撻和批判。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即,后來五四運動中的反叛精神,追溯起源,是否很大一部分就來自于李贄先生的啟蒙,盡管這些知識精英后來也一個個成了二十世紀初的啟蒙大師。

我還在想,如果明朝多一些像李贄這樣追求自由、崇尚個性解放的知識分子,那么即使晚一兩個世紀,中國是否也可能引發一場思想、學術乃至心靈深處的“文藝復興”,以此加快民主進程,讓人真正成為自己內心的主人?

這當然是后話,我無能進一步解析。

普魯米修斯為了造福人類,毅然盜取火種,甘愿被鎖在高加索山的懸崖絕壁上,經受烈日暴雨的折磨和兇惡鷲鷹每天的啄食,他是人類的啟蒙者。而啟蒙者,大都要冒著付出生命的危險。

李贄亦如此,甚至,早在他決定為自己而活的那天開始,他就意識到了危險的迫近。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鐵血勇氣,裹挾著他一路前行,九死而不悔。

他不停地鼓吹他的學說思想,傳播他的自由、平等等樸素的民主理念。

李贄的思想和文字都是那樣的天然和純凈,不做作不虛偽,讓人一眼見底,卻有一股穿越時代的力量。

針對程朱理學的追隨者耿家老大耿定向積極推崇的“存天理,滅人欲”這種觀點,他針鋒相對,義正辭嚴說:

······人盡如此,我亦如此,公亦如此。自朝至暮,自有知識以至今日,均之耕田而求實,買地而求種,架屋而求安,讀書而求科第,屬官而求尊顯,博求風水以求福蔭子孫。種種日用,皆為自己身家計慮,無一厘為人謀者。及乎開口講學,便說爾為自己,我為他人;爾為自私,我欲利他;我憐東家之饑矣,又思西家之寒難可忍也······

明明都是私心,卻在表面上、公開場合或講學之際,還這公那公,口是心非,這些虛偽的言辭和表里不一的行徑正是李贄一生不屑鄙視的偽道學。

聯想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看看我們周圍,是否還存在一大批道貌岸然、口口聲聲滿嘴利他主義的偽君子們?他們背地里在干些啥?以權謀私、損公肥私、利令智昏、男盜女娼的惡行,比比皆是。

回過頭來再介紹下耿定向兄弟。因為李贄晚年的困境就始于與耿定向的論戰。

耿定向兄弟三人,他是老大,下有二弟耿定理和三弟耿定力。李贄與老二耿定理是知交,所以辭官后就寄居在黃安耿家。其實,李與耿氏兄弟的思想學術理念大相徑庭,但耿定理的包容心態和柔和的謙謙君子之風,一開始掩蓋了他們相互間的對立情緒。

然而,耿定理的離世,讓彼此失去緩沖的矛盾立即凸顯無遺,結果雙方反目,并由最初的純學術爭論演變發展到勢不兩立的境地。

這不,1590年,李贄那本《焚書》公開刊行后,耿定向認為是對自己的攻擊和誹謗,惱羞成怒之余,寫了封公開信《求儆書》,指責李贄的異端邪說,隨后,又聯合官府,開始驅逐后者。

1591年,公安三袁中的二弟袁宏道陪同李贄游玩武昌黃鵠磯時,當地官員又以“左道惑眾”為由,派遣一批地痞無賴,再次將其驅逐。

1594年,抱病在身的耿定向,繼續著書,申討李贄,誣蔑李贄使“后學承風步影,毒流萬世之下”,說他和李贄的論戰是“為天下人爭所以異于禽獸者幾殺界限耳”。甚至心懷險惡地鼓噪“昔夫子得子路,惡聲不至于耳”,唆使他的門徒和理學家們圍攻李贄。

第二個向李贄發難的,是河南光山的蔡弘甫。蔡弘甫是耿定向的忠實門徒,他一方面為耿定向的《求儆書》作序,一方面親自跳出來,拋出《焚書辯》對李贄進行誣陷和打擊。

參與迫害李贄的,還有另一位耿定向的門生,曾任湖廣按察司僉事的史旌賢,他揚言要以“大壞風化”的罪名懲治李贄。

總之,一時天空烏云滾滾,一場醞釀已久的腥風血雨將席卷龍潭湖,一張鋪天蓋地的羅網正罩向體弱多病的溫陵居士。甚至,李贄與女弟子澹然等的坐而論道,被污蔑為“男女混雜” ,結果,輿情洶洶,一些無知愚昧之徒聲言欲殺李贄。

面對這些血口噴人的謠言中傷以及挑釁威脅,李贄坦言自己本心貴無事,但也不怕事,表現出了孤膽英雄般的驚天氣魄。

他說:平生所貴者無事,而所不避者多事。貴無事,故辭官辭家,避世避地,孤孤獨獨,窮臥山谷也。不避多事,故寧義而餓,不肯苛飽,寧屈而死,不肯幸生······無事固其本心,多事亦好度日。

這是不是有點“不惹事,不怕事”的智慧和擔當?正因如此,李贄堅定立場、重信守諾、一以貫之的學術理念和反叛思想,將同時代的士大夫甩開了幾條街。他活成了衛道士眼中的眼中釘,卻也真正成了追求個性解放者心中的一盞明燈。

那些衛道士們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他們終于出手了,圍剿和追捕開始了。

但,李贄很淡定,一如既往在芝佛院撰寫紀傳體史論《李氏藏書》《藏書》六十八卷以及《易因》等書籍。

這部長達68卷的巨制,以紀傳體的形式,語出大膽,講述了從戰國至元朝滅亡時約80個歷史人物,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反傳統評價,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千古一帝秦始皇,千古女皇武則天,幾千年來一直是暴君、女禍的標簽,但正是李贄,第一次將“暴君之最”的嬴政樹為正面人物;才對“牝雞司晨”的武則天作了客觀中肯的評價,而大肆誅殺功臣的朱元璋,在他心中,比秦始皇更偉大,是萬古一帝。

從這個意義上說,素有大明最后一個狂士之稱的金圣嘆很有可能也是李贄的忠實粉絲,所以他才會對當時被稱作誨淫誨盜的《水滸傳》《西廂記》唱贊歌,為它們正名。

我突然又聯想起前幾日寫到的辜鴻銘,他們三人某種意義上何其相像,都是表面詼諧幽默或怪誕桀驁,但我深信:他們的內心一定有至性至純至真的深情,所以表面雖滑稽,骨子里卻沉痛無比。

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黑云壓城城欲摧,暴風雨就要來了,且是北方大地最凜冽的寒冬時分······

1600年,馮應京接任湖廣僉事,以“維持風化”之名,與麻城縣韓僉可,雇用流氓打手,燒塔毀寺,毀掉了芝佛院。

初春寒意襲人,74歲高齡的李贄,拖著孱弱貧病的身軀,開始亡命天涯,向地處大別山腹地的黃柏山逃遁······

盡管圍剿李贄的陣營十分龐大,但朝野上下營救的力度也不小。一些仁人義士如山西劉東星、北京馬經綸、安徽新安汪本鈳、公安“三袁”、麻城周思久、周思敬等一眾好友,都在為他大聲疾呼,奔走相告。其中最正直無畏、俠肝義膽的當數馬經綸。

這位1589年的進士,仰慕李贄日久,他冒著風雪,跋涉幾千里,向大別山奔赴。幾經輾轉,最終成功營救出李贄,并將他安置到了他順天通州的家中,以避楚難。

當然,對李贄恨之入骨的的政治勢力并未因此停下迫害他的腳步。1602年二月,禮科都給事中張問達上疏劾李贄,極盡污蔑之能事:

“······,尤可恨者,寄居麻城,肆行不簡,與無良輩游于庵,挾妓女,白晝同浴,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講法,至有攜衾枕而宿庵觀者,一境如狂。……”

這姓張的當然不會就此罷休,不會忘記強調現實的危險性,因此在奏疏的最后舉報說,李贄如今移居通州蓮花寺,而通州離帝都僅四十里之遙,“倘一入都門,招致盡惑,又為麻城之續”。

這還了得?

結果,那位曾經一度勵精圖治中后期卻荒淫怠政的萬歷皇帝朱翊鈞(1563—1620年)下令:“李贄敢猖(倡)亂道,惑世誣民,便令廠衛五城嚴拿治罪。其書籍已刊未刊者令所在官司,盡搜燒毀,不許存留。如有徒黨曲庇私藏,該科及各有司訪參奏束并治罪。”

實際上,李贄為人看上去狂放不羈,卻不同于那些表面上守禮而內心污濁骯臟暗中縱欲的茍且之徒,被指責為“異端之尤”的他,在生活上是個自覺的禁欲者。他同女弟子的交往,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完全基于正常不過的人性人情,但偏偏就招來了流言蜚語乃至最后的殺身之禍。

······

令人魂飛色變的特務來了。正臥病在床的李贄不明就里,問馬經綸:“他們是誰?”答曰:“是錦衣衛的衛士來了。”

李贄一下明白了眼下的處境。他自然不想連累好友,于是從床上硬撐著爬起來,搖晃著走了幾步,大聲疾呼:“快取下門片!”躺在門片上后又催促馬經綸:“快走,我是罪人,不宜留。”

此刻的馬經綸表現出了男人足夠的血性和友人的鐵肩道義,他俯下身大聲說:“朝廷以先生為妖人,那么我就是藏妖的人。要死就一起死,決不讓先生一個人去坐牢,我卻留在世上。”

就這樣,馬經綸義無反顧陪同李贄上了路。到了通州城外,京中一些勸告馬經綸不要隨李贄入京的好友紛紛而至,他家中的幾十個仆人,奉其老父之命,也哭著勸留。但馬經綸都不為所動、不聽勸告,依然一路陪伴李贄入京。

就這樣,李贄被投入了詔獄。李贄入獄后,他坦然說道:“名山大壑登臨遍,獨此垣中未入門。病間始知身在系,幾回白日幾黃昏。”顯現出一如既往的淡定灑脫之風。

李贄畢竟是名士,影響力太大,估計朱翊鈞也不愿背負殘殺名士的惡名,所以,并沒有太多為難李贄,后者在監獄也沒受皮肉之苦。根據審訊結果,他原本可以放回福建原籍,由地方看管。這,類似于今天的“假釋”,將這一看似嚴重的案件,輕輕一筆,宕了開去。

但詭異的是,這次,李贄反而不淡定了,他慨嘆道:“我年七十有六,死以歸為?”

也是,一生不羈、酷愛自由的斗士,直到中晚年才好不容易實現了夙愿的他,怎么可能忍受即將到來的管束,何況還要讓他回到一輩子想逃離的故土?

不,決不能!自此,這位勇敢的老人抱了必死之心。

于是,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幕壯烈畫面。

根據袁中道記載,李贄自刎兩天后,才終于告別了這個“世不我知,時不我容”的悲慘世界。

馬經綸獲知消息,悲抑難耐,遂將李贄的遺骸葬于通縣北門外迎福寺側(現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園內),并在他的墳上建造了浮屠。馬經綸對李贄的救難、收留、辯誣以及歸葬,情義之重,堪稱義薄云天,歷來令人敬仰萬分。

李贄一生著述頗豐,著述先后數次被禁毀,民間盜印、假托者不絕,門人汪本鈳說:“(卓吾)一死而書益傳,名益重……漸至今日,坊間一切戲劇淫謔刻本批點,動曰卓吾先生。”

縱觀李贄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真正的不惜性命的自由捍衛者,一名痛苦的先知先覺者。為了自由,他棄官、棄家、棄發,到最后的棄命,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那么的無怨無悔。

或許,我想,他惟一的遺憾是,未能實現自己死后葬身龍潭湖的夙愿。那么,在拙文的結尾處,讓我們去看看袁宏道筆下的龍潭湖-釣魚臺吧:

······龍湖,一云龍潭,去麻城30里。萬山瀑流,雷奔而下,與溪中石骨相觸,水力不勝石,激而為潭,潭深10余丈,望之深青,如有龍眠。而土之附石者,因而夤緣得存,突兀一拳,中央峙立。青樹閣紅,隱見其上,亦奇觀也。潭右為李宏甫精舍,佛殿始落成,倚山臨水,每一縱目,則光黃諸山,森然屏列,不知幾萬重。那“突兀一拳,中央峙立”的,就是釣魚臺······

四百余年過去了,龍湖潭早已面目全非,但人們不會忘記一位蓄須剃發的老者,曾在這里發出過自由、獨立和追求個性解放的呼聲。

如今,很大一部分年輕人肯定以為,自由、個性是與身俱來的東西,還用得著苦苦追求和向往嗎?但集體主義時代過來的人,都應懂得李贄的勇氣和不易。

在萬馬齊喑,只允許一種聲音、一種腔調、一種是非的時代,你去追求自由、崇尚個性試試?

單憑這點,我也得要向孤膽英雄李贄致敬!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563評論 6 54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694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672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965評論 1 31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690評論 6 41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6,019評論 1 329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4,013評論 3 44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188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718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438評論 3 36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667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149評論 5 3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845評論 3 35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252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590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384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635評論 2 38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1600年,馮應京接任湖廣僉事,以“維持風化”之名,與麻城縣韓僉可,雇用流氓打手,燒塔毀寺,毀掉了芝佛院。 初春寒...
    快樂人生老陳閱讀 1,696評論 37 54
  • 普魯米修斯為了造福人類,毅然盜取火種,甘愿被鎖在高加索山的懸崖絕壁上,經受烈日暴雨的折磨和兇惡鷲鷹每天的啄食,他是...
    快樂人生老陳閱讀 1,824評論 51 51
  • 一般官員,無論致仕或辭官,都會選擇回歸故里,不說衣錦還鄉,最起碼也有落葉歸根的故土情結。但李贄不同,他和妻子徑自去...
    快樂人生老陳閱讀 1,729評論 49 55
  • 1602年,農歷三月十六日,北京大明朝刑部司獄司下轄的一間單人牢房內,一位侍者正為一名老犯人剃須修面。 突然,后者...
    快樂人生老陳閱讀 2,362評論 66 71
  • 摘自《李贄:明朝第一思想犯》 若是走在明朝晚期的大街上,隨口提到李贄這個名字,別說儒林學士了,就是販夫走卒,都會雙...
    明道隱者閱讀 384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