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寒假!》讀后感之十四:
? ? 在理論的閱讀與實踐的推動中反思自我
? ? ——讀第六章第四節校長思維品質有感
這節的內容談的是在學校轉型變革過程中校長的思維品質,看上去真的是與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但是今年的寒假重建工作是學校教育教學變革的一項重要工作,作為推動人之一經歷了太多的磨與練的過程,正好結合閱讀來思考。
有研究指出,在學校轉型變革過程中,學校管理的改革負有雙重使命:一是實現對學校變革與發展的領導與管理,即“重建學校”的使命;二是學校領導層自身通過學習、研究、實踐、反思不斷更新自己的價值取向,優化自己的思維品質,提升自己的素養和領導力,即“重建自身”的使命。
一、“你好,寒假!”:我們經歷了哪些挑戰?
今年學校全面推動“你好,寒假!”學生假期生活重建工作,從一開始,我便知道困難重重:
1.源自全校全員觀念變革的挑戰
“你好,寒假!”項目與其他教育教學變革項目有何區別?從時間維度看,它面向的是假期,是連接兩個學期的時段;從空間維度看,活動區域走出學期生活的班級、校園,更多地走向家庭、社區、社會;從主體維度看,寒假是學生的寒假,而家長則成為保障假期生活的第一責任人……在這樣的變革中,每一位參與的老師都應該轉變原有的對于假期的認識,假期是學生再生長的一個教育時空,而不是與老師無關的生活空間,每一位老師都需要根植內心為學生生命成長負責的自覺。
而在實際的推進過程中,大多老師還是認為這根本就是剝奪了自己假期原本的休息時間,這樣毫無邊界的教育行為會有許多安全隱患及扯不清的責任。除此之外,還有老師認為只有語、數、英、科的作業是作業,其他不是作業,認為自己沒有參與的必要。
此時,我可以做什么?作為變革的推動者,我必須關注每一位老師的參與意識,必須發現一些勇于參與或能有更深層認識的老師們,無論是班主任還是科任老師,他們都是學生假期生活重建的導師,他們都可以根據自己學科提出相應的指引。我們必須讓每一個老師明白:學生的生活不可能只存在于語、數、英、科的學習當中,生活是多元且豐富的,學生必須調動自己大腦及生活體驗中的每一部分解決形形色色的問題,且只有在生活實踐中知識得以學以致用,才能真正生長起來。
2.源自領導層面的辦學理念、學校特色整合的挑戰
整體綜合強調整體的視角,要求整體來說明局部,并強調整體內不同要素的整合融通。這意味著領導層要在學校乃至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整體目標下認識“你好,寒假!”項目變革,既能通過精神、制度、文化等方式讓學校整體轉型與寒假生活變革相互影響,這是內在神韻和整體風格的凝聚,也能充分真實立起寒假作業與課程、教學、活動、生活等的聯系,并進行融合。
誠然,我們的重建不是改變原有的學校辦學理念,而是為了促成原有或改進理念的正常或加速化的提升。我們學校以書畫為特色,那么假期重建便可以結合書畫特色,將假期成為孩子們集中持續練習的陣地,將學校的吉祥物設計任務交給孩子們,讓語文組、書法組、美術組等教研組為核心,老師們共同提出重建方案,學校要做的是整合,而不是疊加。
3.源自班主任老師更新認知的挑戰
作為重建的關鍵群體——班主任的認知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班級是否能真正展開假期重建的研究,關鍵就在于班主任的能做、敢做,還有最關鍵的是是否能認識到重建的核心。在第一次校骨干班主任會議時,便有一些班主任表現出了明顯的畏難情緒,覺得這事不好做,太麻煩,比傳統的寒假作業還不好操作。此時,推動者必須具備極強的教育敏感,站在理解和認識的前列,對項目的理念、意義及其實現有較為清晰的建構,并具體體現為如何對師生、家長進行項目價值的引領,從而使項目的實施獲得認同。為此,我在學校公眾號中更新了此次重建工作的每一次歷程,期待在這樣的過程中讓更多的老師了解并主動思考我們的重建與以往假期的不同。結合常州龍虎塘小學的經驗分享的同時,整合學校的重建目標,推送了給老師、給學生、給家長的實踐建議。
4.源自家長教育自覺的挑戰
現在的家長習慣了孩子用作業來鞏固已學的學科知識,看到孩子手拿筆,端坐在書桌前認真書寫才會覺得安心,覺得那些假期中的變革是華而不實的存在。有不少家長向我訴苦說:我寧可老師布置一些寫的作業,這樣孩子多好管,我們也不要那么麻煩。
學校不斷地借鑒常州龍虎塘小學的重建經驗與成果給予家長一些觀念與行為的引領。我們就是在不停地洗腦式地告訴家長:孩子的成長僅僅是學業成績嗎?孩子作為活生生的人,最應該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成長,最應該讓他們主動自發的成長,而不是被推著往前走。
二、“你好,寒假!”:我們改變了怎樣的思維方式?
1.基于整合融通。假期的變革是化學的融合,不是物理的疊加。我們不是多加一些作業,而是將原有的作業進行變革,基于學生與家長的實際需求,整合教育教學的目標,展開假期生活的重建。
2.思考內部的關聯。關系式的思維是從內外部結構、聯系、系統等關系狀態來深入把握事物的存在形態,這意味著推動者在項目中,要對本校學生、教師、家長的需求及已有資源有所了解,要有“期末+寒假+期初”的累進性統籌,更要對學生、教師、家長等的合作關系進行重新審視,尤其是學生的主體地位,畢竟寒假是學生在過,是學生要生長。
3.關注過程的生長。學校變革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變化發展具有非線性特質,任何一個“最理想”的學校改革方案在落實中都會產生許多不可預期的呈現。這意味著推動者要充分重視寒假生活重建對于師生、家長乃至社會人士的發展價值,進而強化過程性設計和過程性評價,讓人的發展始終置于過程的浸潤之中。我們需要班主任在假期中家長與學生的分享中,尋找育人價值,提煉可以提升的教育事件和教育行為,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再生長。同時,推動者就必須全程關注學校群、家長群、班級群中的動態,并做出相應的方向性的指引。
三、“你好,寒假!”:我們可以有怎樣的實質推動?
1.重建前的不斷更新觀念及實踐指導建議:
? ? ? ? ? ? ? 在一起,才更有力量
——與假期生活中的實小老師及家長商榷
2019年寒假,武義縣實驗小學推動了“你好,寒假”學生寒假生活與期初生活重建的研究工作,此項活動具有跨越時空、跨越主題、跨越學科等特征,在我校五年級八班近兩年的實踐調查與體驗中,我們感受到了以往的學生寒假作業完成過程是沒有學生之間互動性的合作和家校之間的合作的,也沒有家長的共同學習、社會性與自然性資源的充分開發、人與社區生活的積極互動更是鮮有談起。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或許從來沒有想過“寒假作業從哪里來,寒假作業到哪里去”的問題,作業內容的單調、形式單一讓孩子們疲于應付,沒有實效,而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的割裂更讓老師在開學第一周苦不堪言。總的來說,之前學生的寒假生活,由于寒假作業的布置自上而下,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真實需求,內容相對單調、形式相對單一,教師對學生寒假作業的完成缺乏指導,缺乏動態生成資源的捕捉,對于寒假作業的評價止于形式,學生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是割裂的,沒有充分挖掘、整合和發揮廣闊的學生寒假生活的教育資源和價值。
而“你好,寒假!”項目打破傳統寒假作業格局,深入探討學生該如何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寒假,如何使之與學期初生活產生聯系,從而重建學期初生活。當然這需要參與主體,包括教師、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寒假生活的策劃、體驗與評價,并與學生一起發現、體驗、創造更美好的假期生活。我們希望在這樣的重建中體現以兒童為中心的理念,強調兒童參與及兒童利益最大化。為此,學校在經歷了兩上兩下的方案策劃下形成了本次的夢想作業。我們的夢想寒假作業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因此,我們希望您能有以下共識:
1.重新確立主體意識。在“你好,寒假!”活動中,學生和家長成為策劃的主體,對學期初生活進行整體策劃,而教師作為專業人員,承擔著發起、組織、協調、評價的責任,在事實上影響著整個重建過程。
2.體現教育自覺意識。寒假生活研究不同于學校教育研究,也不是單純的家庭教育或社會教育,可以將之理解為另一種“教育形態”,即:以教師為專業指導者、以家長和學生為核心主體,通過“互聯網+”平臺,促成“終身教育”的微觀實現。
學生策劃,源于一種生命成長的自覺;教師策劃,源于一種職業的自覺;家長策劃,源于一種教育責任的自覺;專家學者的策劃,源于一種理念的自覺;社會人士的策劃,源于一種社會教育力的自覺。這應該是一個志同道合的群體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為了還原教育的本真,為了遵循生命發展的規律,為了人類的生存發展,為了教育的改革創新,為了世界的真、善、美……
3.呈現活動資源的豐富性。寒假生活從策劃上打破了家庭、學校、社會之間的藩籬,打通了三者之間的資源通道,對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資源進行充分挖掘,開發一切能夠與寒假生活聯系起來的資源,充分挖掘其教育教學價值,讓豐富的社會資源轉化為學生的教育資源,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大課堂,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生活空間。
4.家長從旁觀到參與的轉變。家長需要從作業的旁觀者變成寒假生活具體的倡導者、設計者、組織者、實施者、參與者,在學生的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協助作用,尤其是做好學生的安全保障、后勤保障。
5.提升對教育的時間投入。教育需要投入時間,不斷磨合,不斷再形成。孩子的參與要花時間,教師的指導要花時間,議案的完善要花時間,專家的引領也要花時間。花時間讓孩子成為策劃的主人,成為自己創意的主人,成為分享的主人,成為一起溝通、磨合的主人。
6.提升作業的育人價值。伙伴團活動提升了學生的責任感、安全感、紀律性,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交流表達能力;親子作業提高了家庭、假期生活質量,給家庭帶來了歡樂;體味年俗,感受春節,培養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小鬼當家、學做家務、財商培養,體會父母辛勞,懂得樂于助人、奉獻社會,學會感恩;閱讀,提升閱讀興趣和鑒賞水平,積淀文化藝術素養;環保公益,激發愛心,增強環保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等等。每一項實踐作業都有著豐富的育人價值,這是日常的書寫所達不到的。
學生的好素養不是教出來的,而是潤出來的。我們的教育需要順應兒童的天性和成長規律。寒假活動不是讓學生變得聽話、乖巧、遵守規則,而是在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同時引導學生超越規則,創造更多更好的活動機遇與規則;不只是在活動中以賞識的眼光發現學生的優點,更是幫助學生在活動中發現自己價值的同時引領孩子創造更優秀的自己,培養學生集體意識的同時使其學會策劃、合作、溝通等,不斷推動自己的發展。
2.重建時的跟進點評與方向指引。在重建中針對班級群的分享,班主任要及時的跟進點評與方向的指引,而學校的推動者更需要與班主任不斷溝通,在不斷呈現豐富多元的資源中尋找更適切的方向。
3.重建后的聯結與評價。我們需要有長程的意識來推動重建研究,不能以開學為重建的結束點,而應該將假期與學期進行無縫連接,將學生的假期資源轉化為學期的學習資源、生活資源、成長資源等。
四、“你好,寒假!”:“我”未做到的……
1.班級層面的熱鬧OR學校層面的冷清旁觀。一個假期班級里的孩子與家長越來越清晰自己的方向與實踐的路徑,活動開展、項目推動的非常順暢。然而學校群里似乎只有幾個核心班主任在嘗試實踐,一開始我也是努力地分享著班級的實踐,但感覺老師的熱情不高,不知如何推動?
2.熱鬧的活動OR核心的提煉。班級活動豐富,但對于活動中呈現的資源與有意義的資料并沒有有序的整理,對核心的提煉還不夠。
3.活動的收獲OR過程的不足。孩子們往往多呈現自己的收獲,家長們往往都是鼓勵點贊,對于過程中的不足分析不夠,而這往往才是真正的提升點。
……
在重建過程中,推動者需要清晰的理念與長程的把握,更需要在不斷的閱讀與實踐中更新、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我,成人成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