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的實踐與思考
——讀《在教育的空隙開展教育研究》有感(第1稿)
“因為喜歡,所以成全。”自從2017年2月2日,加入“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項目研究至今,一直走在“喜歡”的路上,那么多來自天南海北的志同道合者,在微信平臺和論壇活動中交流、切磋、支持、鼓勵、啟發、幫助,打開了教育領域的新視野,確定了教育研究的新方向,擁有了專業發展的新動力,成全了教育科研的新樂趣。
一、了解“你好,寒假!學生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項目研究的推進過程
2016年1月,以江蘇常州市新北區龍虎塘小學為基地,以當時的六(8)班同學為領導者,啟動了全校性的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變革研究。
2016年9月5日-6日,在江蘇常州主辦了“學生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全國現場研討會。這是以參加“新基礎教育”實驗的9所學校為主體,在上海、常州、廈門、深圳、青島等地開展的一次協同研究。該研究積累了一定的研究經驗和相關學術成果,并開始在海峽兩岸的比較研究方面起步。
2016年11月-2017年3月,華師大“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和救助兒童會共同發起“你好,寒假!”項目研究活動,聚焦學生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該項目于2016年11月19日,建立“2017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研究”微信群;2016年12月16日,召開小型啟動會。全國陸續加入這一項目組的學校有98所。
2017年3月12日-13日,在華師大召開“你好,寒假!”學生寒假生活和學期初生活重建研究全國論壇。
2018年9月11日,在浙江武義召開2018“你好,暑假!”項目研究成果交流會暨武義精英班主任論壇活動。
2019年3月1日-2日,將在浙江武義舉辦“學習型社會建設背景下的寒假學習共生體”研討會。
……
短短三年時間,“學生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研究”在項目發起、理論創造、實踐研究和成果交流中,在教育學的知識創生、積淀、傳播和轉化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與研究學校、研究主體,通過互聯網+微信平臺互動和參與不同主題的項目研討會,積極投入其中,為終身教育的微觀領域實現這一教育變革的新空間,為“學生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研究”,做出積極有意義的新貢獻。
二、細讀《“你好,寒假!”學生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之《在教育的空隙開展教育研究》的學習與思考
本章聚焦教育研究的對象、過程與結果,針對當前的教育觀,探討回歸本源、追求扎根式教育研究的可能,探討基于實踐變革的教育學知識創生、積累、轉化與傳播的價值與可能。
第一節 教育研究對象選取與對其特殊性的認識
相對于終身教育體系而言,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研究是個微觀領域,有著具體的時空邊界,有著幾乎所有學生、教師、家長的體驗,有著之前許多年的習慣做法與內容。
廣東深圳的陳才英老師在概括“布置自上而下”“內容單調、形式單一”“教師沒有指導”“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割裂”“評價止于形式”五點之后總結道:“總之,之前學生的寒假生活,由于寒假作業的布置自上而下,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真實需求,內容相對單調、形式相對單一,教師對學生寒假作業的完成缺乏指導,缺乏動態生成資源的捕捉,對于寒假作業的評價止于形式,學生寒假生活與學期初學校教育教學生活是割裂的,沒有充分挖掘、整合和發揮廣闊的學生寒假生活的教育資源和價值。”
研究對象選取:
1、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寒假生活研究
2、寒假生活中的隔代教育研究
3、寒假中的班級、學校文化發展研究
……
學生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研究的意義:
中國的教育研究者,更需要關注中國本土的教育問題,關注具有中國性的教育存在。同樣是暑假或寒假,中國學生、家長、教師的參與方式不同于歐美發達國家,甚至中國大陸的狀態與臺灣地區也有較明顯的差異。
國外學者提出:我們國家的暑假就是假期,就是學生自由享受假期的時間,你們中國為什么還要布置作業?來自羅馬的學者主動提出:西方不是一直在研究暑假中的學生發展倒退或損失嗎?
扎根在中國文化與社會情境中的研究,是體現中國個性的研究,是創生具有世界貢獻的中國研究成果的研究。教育研究者可以關注政策的導向,但政策問題同樣源自教育實踐。這就引導著我們扎根在中國教育生活之中,尋找教育研究的選題,確立教育研究的方向。
第二節 教育研究過程回歸基于復雜性的方法論
一、教育研究的起點是教育敏感,并在相互喚醒中清晰主題
(一)真正的研究源于敏感:發現問題、發現研究資源、發現研究空間,同時預期其研究結果,透析其研究價值。把研究方案中所針對的問題、追求的理想、開展研究的策略,通過一個合作性的教育研究項目得以持續不斷地開展研究。
(二)在相互喚醒中清晰主題:
發起者在項目啟動之初,對于寒假與學期初生活的改革研究的理解:
1、寒假生活對于學生、家長與教師而言,是否具有終身教育的內涵?
2、學生原有的寒假生活質量如何?家長和學生的體驗與認識是怎樣的?
3、中國學生司空見慣的寒假作業,其布置或策劃過程是否有學生與家長的參與?
4、學生寒假作業完成過程是否有學生之間的合作、家長的共同學習、社會性與自然性資源的充分開發、人與社區生活的積極互動?
5、“互聯網+”是否在寒假生活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6、在新學期之際,教師、家長和學生是否充分重視并開發了假期的寶貴資源、重建了學校的學期初生活?
7、學生的寒假生活及學期初生活,是否在推動學校教育整體節律的形成與優化?
8、學生寒假生活及學期初生活研究,是否促成了學校、家庭、社區的合作,乃至于社會教育力的提升?
9、對學生的寒假生活及學期初生活的敏感、反思、重建,對于教師是否具有充分的專業發展意義?
在項目研究推進的過程中,作為教育主體,對于寒假生活和學期初生活重建的幾點思考:
1、推進這項教育變革前后,學生的寒假生活和學期初生活有什么不一樣?
2、多主體參與、多時空交織、多力量投入,對于“你好,寒假!”中學生的階段性成長發展意義何在?
3、教育主體對于寒假生活和學期初生活中的人際互動、資源開發、重建研究,有著怎樣的創生、積淀、傳播和轉化?
4、這一研究項目對于推動學校教育的整體節律,乃至于社會教育力的提升有哪些學術性貢獻?
5、教師在教育空隙中的投入,能否通過教育敏感、反思、重建,繼而轉化成教師的專業成長智慧?
6、學生、家長、教師、社會人士之間的合作互動,能否轉化為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力、成長力、發展力?
7、這項全國聯盟式的教育變革在中華大地上掀起了怎樣的教育波瀾,后續的教育變革研究將會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
8、“網絡時代,不出家門,知曉天下事;現代教育,參與變革,實踐中創生。”這項教育變革,對于“第四教育世界”的中國個性和世界貢獻,其理論創造和實踐研究集中落在哪幾個點位上?
二、教育研究需要理性與情感的交融
教育研究是人投入其中的研究,也是針對人的研究。這需要有自覺的倫理關懷,科學的方法和過程。研究中的喜悅,研究者的向往,研究過程的酸甜苦辣等體驗,是保障研究進行的基礎性力量。如果沒有最初對學生發展的向往,對合作研究的好奇,對自己發展的追求,就不會有項目研究過程中真正的投入。在研究過程中,豐富多元的關系,進一步促使更多積極情感的發生。學生和家長的變化,研究共同體內部的強大推動力、互相支持欣賞、好奇追問質疑等,形成了強大的情感磁場,激勵和推動著研究的進行。
研究是以理性為核心特征的。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實現諸多方法的使用、認識的清晰、思維的深化。
在策劃階段,為了要促成學生和家長的參與,使用問卷調查、訪談、材料分析等方法。作為教育主體,反思在這次“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研究中的不順暢、不如意,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學生處于初中階段將要面臨升學的關鍵時期,對于學習成績的追求明顯高于對于生活體驗的需求;
2、家長的互動參與,因為孩子的升學、自身的工作、生活的瑣事造成或多或少的焦慮情緒和壓力,所以建議和希望居多,行動和投入偏少。
3、老師在學校工作之余,投入問卷調查、訪談、材料分析的時間和精力偏少,組織學生討論、反思、策劃的環節缺失,導致活動設想與實際行動之間存在斷層。
4、“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需要聚焦主題,“天女散花”式的活動設想與學生內在需求、時間分配之間產生沖突,他們只能在學習、生活和活動中做出選擇。
5、外在的信息資源補給不足,慣性的常態研究仍在發揮作用,沒有充分挖掘學生、家長、教師、社會人士的人力資源,學校、社區、社會、自然的物質與精神資源,在“多力共驅、多環交融、多學共進”方面存在問題。
基于“教育空隙”的新名詞,聯系項目研究的過程推進,在“教育空隙”中尋求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家校合作互動、社會教育力提升等,其教育變革研究的高度、寬度、深度、難度需要客觀審視和積極面對。
三、教育研究的本質是教育創造
首先,是具體的學校、地區和群體的教育創造。
其次,是教育學的知識創生、積淀、傳播和轉化。
最后,是過程意義上對教育研究的一次實驗。
“你好,寒假!”學生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研究的獨特性是什么?
在寒假生活進行過程中,全國各地的教師開展著對話,有關研究中的學生立場或學生驅動,學生生活素養、財經素養培養等價值追求,學生團隊合作,家長作為合作者等一系列的思想理念,在不斷生成并影響著參與者,促使各主體之間相互啟發。發起方也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將相關研究具體化、清晰化、深化、系統化,進而導向項目研究后期的成果匯總與現場研討會的策劃、系列性調研活動的開展。
三、參加“你好,寒假!學生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項目研究的實踐與思考
隨著“你好,寒假!學生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項目研究的進一步推進,本人所體悟到的這一教育變革與教育研究的價值在于:
一、促成學生的素養發展
1、學生自主性、自律意識的提高。
2、學生在群體活動中的合作與組織能力得到改善。
3、學生行走于自然、社會中的發現與體驗豐富多彩。
4、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技能與知識提升。
5、學生的個性發展與社會性發展。
6、學生領導力的發展、學習力的進步。
7、學生存在感的體悟、成長感的提升。
8、學生生活素養、財經素養的提升。
9、學生社會交往、綜合融通能力的提升。
10、學生交流互動性、社會公民意識增強。
11、學生主體意識、思維能力、合作精神明顯提高。
12、學生對自然、社會、文化的理解與體悟不斷增強。
……
二、促成家長和教師的發展
1、家長的“成事·成人”教育意識覺醒。
2、家長的家校合作意識提高。
3、家長的資源開發意識增強。
4、家長的引導力、學習力得到有效提升。
5、教師的資源開發和整合意識不斷加強。
6、教師的“互聯網+”信息技術能力明顯提高。
7、教師合作邊際不斷擴展和延伸。
8、教師新的研究視角不斷出現。
9、教師的班級文化引領意識增強。
10、教師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不斷改進。
11、教師從事教育研究的情感性和科學性融合提升。
12、教師扎根教育研究、回歸教育本源意識增強。
……
三、促進教育改革的實現
1、學生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的調查、策劃、組織、實施、評價、反思,呈現出教育過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2、教育過程中的學生立場、動態生成、系統思考、多主體合作等,形成學生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方法。
3、作為推動學校、家庭、社區教育改革的支點,進而促進社會教育力的提升。
4、促進相關主體終身教育意識與能力的發展,促進生命、生存、生活質量的整體提升。
5、體現學生在生命成長中的長程性,教師在實踐研究中的情感性和科學性,“第四教育世界”在學期和假期教育銜接上的長效性。
……
本人參與了其中兩年的實踐與研究,因此能充分感受到“學生寒假生活與學期初生活重建”群體合作研究的魅力和教育科學研究的價值所在。在教育變革的新空間中,尋求自我突破的新機會,尋找學生發展的新樣態,尋覓教育回歸的新途徑,尋思教育變革的新意蘊。因為喜歡,所以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