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同理心及了解他人感受能力的人,做了很多競技場上發揮的重要作用。
言語是理性腦的模式,而非言語是情緒腦的模式。如果一個人說的話與他表現出來的音調、姿勢或其他非語言方式不一致,那么他真實的情緒在于他說話方式,而不在于他說話內容。
如果父母對孩子特定情緒,比如歡樂、淚水擁抱的需要等一直沒有表現出同理心,孩子就會開始回避表達,甚至可能不愿意再感受相同情緒。
I:同理心就是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我可以理解為察言觀色。不光是他的情緒,他的表情,動作,那姿態,神態都能感受到他內心的變化。只有準確的感知對方的情緒,才能夠管理和把控。
每個人的性格的形成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如果不是一個善于傾聽的人,那么孩子的傾聽和表達也會受到影響。所以為了不影響下一代,所以我們必須要提高自己的主動傾聽的能力,增強自己的同理心,提高自己的情商。
溝通的過程可以是一個有問有答的良性互動。而不是一言堂,家長制,剝奪孩子的話語權。家長和子女都是一個平等的個體。作為弱小的子女,他們的話語權更應該得到充分的保護,不受父母的無理剝奪。
A1:母親在教訓我的時候,往往會很家長的那樣居高臨下教訓我。根本不會去傾聽我想法。她崇尚的是棒棍底下出好人,一言不合就挨打。而且母親在有些小的問題上喜歡夸大其辭,這讓我有時候感覺很委屈。久而久之我也不愿意跟母親溝通,逐漸的地,我沒有耐心。現在在跟母親交流不是很有耐心。
A2:要在跟自己孩子交流的時候要注意觀察對方的情緒變化。即使有些時候是犯錯誤,做的不好的地方,也要給他們足夠的機會去表達自己的想法。
比如說“你跟爸爸講講,你當時是怎么想的,為什么會那樣去做”。然后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去主動傾聽孩子。在聽完孩子的闡述和想法之后,你可以給他建議“那你是不是覺得那樣做會更好一點呢”,在得到他的回答之后,我再給他分析原因。最后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