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不缺解決問題的圖書;微信中,不缺解決問題的文章。 可是,為何我們看過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干貨、妙招,卻仍舊解決不好問題?
原因很簡單,我們看的都是“方法論”,卻從沒有接受過解決問題的思維訓練。
《你的燈亮著嗎?》這本書正是可以有效地訓練我們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書的行文邏輯有點像《誰動了我的奶酪》,都是將比深刻的工程管理思維放入到了很多故事里。
這本書討論的是如何解決問題,作者認為以下問題在解決問題時必須認真考慮:
1. 誰碰到了問題?
2. 問題是什么?
3. 問題該由誰來解決?
4. 問題來自哪里?
5. 你真的想解決問題嗎?
>> 誰碰到了問題
書中講到了一個故事:“雷龍大廈電梯速度變慢,公司雇員與大廈擁有者梁龍之間發生了沖突”。這個問題至少有兩個角度: 1. 公司雇員 2. 大廈擁有者梁龍 你想要解決問題,就要先弄明白:為誰解決問題。而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往往會忽略這一點,直接給出解決方案。這是我們要警惕的。
>> 問題是什么
關于問題是什么,書里有一個有趣的定義: 問題就是理想狀態和現實狀態之間的差別。
很抽象嗎?用雷龍大廈的例子來套用一下: ? 理想狀態是乘用電梯等待時間在10秒以內 ? 現實狀態是每次乘坐電梯要等待10分鐘
那么,問題是什么?
是等待電梯的時間過長嗎?還是梁龍先生面臨大量投訴可能遭遇租戶退租?
一定要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然后才能找到答案。 雷龍大廈的問題,經過彼得在大廈的電梯間、樓梯等地方放置鏡子,得到了緩解——因為大家會照鏡子整理形象,等待的問題不那么嚴重了。
但馬上出現了新問題,有人在鏡子上涂鴉,甚至有低級趣味的涂鴉。于是彼得建議在大廈每層樓都準備上蠟筆,這下等電梯的人可以隨意繪制自己喜歡的圖案。問題再次解決。
后來,電梯公司的工程師來到雷龍大廈為電梯進行年度檢查,感覺電梯慢得不可思議,最后竟然發現有一只老鼠卡在了主控繼電器上。老鼠清理掉后,電梯的速度終于恢復了。
然而新的問題出現了,電梯運轉變快,下班時大廈的人一下子涌向地鐵口,梁龍先生被擠下站臺,被列車軋死。非常戲劇性的一個結局。
問題到底是什么呢? 雷龍大廈的問題不斷發展,你以為解決了問題,卻發現,每種解決方法都會帶來新的問題。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很多時候,問題并非只有一方遇到,很有可能是多方都遇到了問題。要想真正地解決問題,就不應該只站在某一方的立場或角度去考慮問題,而應該具有多方思考問題的思維。也就是說,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只解決一個人的問題,而應該是解決很多人的問題。
>> 問題該由誰來解決
《你的燈亮著嗎?》這個書名,就來自這個部分的一個故事。
日內瓦湖旁邊的群山中修了條隧道,在正式開通前總工程師在入口放了一個標牌:“注意:前方有隧道,請開啟大燈。” 可隧道出口不遠處就是景色迷人的風景區,總會忘了關燈就去游玩,回來時發現車上電池耗盡無法啟動汽車,只好勞駕警察來拖車。 這個問題該由誰來解決呢? ? 司機 ? 乘客 ? 總工程師 ? 以上沒有正確答案 ? 以上全部 大家都認為應該由總工程師來解決問題,工程師覺得自己應該給出精準的提示放在隧道出口:
如果是白天,而且車燈亮著,那就把車燈關上; 如果是晚上,而且車燈關著,那就把車燈打開; 如果是白天,而且車燈關著,那就讓它關著; 如果是晚上,而且車燈亮著,那就讓它亮著。
多么邏輯嚴謹的提示啊! 可是考慮到這條標語很可能導致司機還沒讀完就沖出圍欄。總工程師后來換了一種看待這個問題的思維,“把問題當作司機的問題”,只不過司機在解決問題時需要得到一點點的提示。于是他在隧道出口處懸掛了一個非常簡潔的新標識:“你的燈亮著嗎?”
一句短小精悍的提醒,就可以讓司機們明白其自身的問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這個問題是別人的問題,那么我們最好不要插手。有時候,一句提醒,可能比解決方案更有效。
>> 你真的想解決問題嗎
一家玩具公司旗下有三家玩具廠。一家在太平洋岸邊,一家在大西洋岸邊,一家在密蘇里河畔的堪薩斯城。 現在,這家玩具公司遇到了一個問題:運輸成本過高。于是,公司三位副總裁找到了湯姆來解決。 湯姆詳細了解了情況,經過一番計算后發現,在太平洋岸邊的這家工廠里生產的玩具,運輸到堪薩斯城那家工廠,都比在堪薩斯城那家工廠生產的玩具的成本還要低。 也就是說,只需要把大西洋岸邊和堪薩斯城這兩家工廠關閉,就可以把成本降到最低。 然而,聽完湯姆的解決方案,這家玩具公司的三位副總裁氣憤不已:你給我們的解決方案就是這樣的啊? 緊接著,這三位副總裁又表示,雖然總裁和董事長無論如何也不會搬到太平洋岸邊,也就是說總裁和副總裁無論如何也不會關閉那兩家成本高昂的工廠,但是他們三位副總裁還是希望公司能提高效率,因為他們三位目前還沒賺到錢呢。
三位副總裁的訴求,讓湯姆無解。但是湯姆卻從中領會到了一個道理:很多時候,在我們為其他人提供他們所要求的解決方案的時候,其實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
再舉個現實點的例子吧。 有個女人的丈夫有了婚外情,這個女人就找閨蜜,問自己現在該怎么辦。 閨蜜說有兩個辦法:離婚,或者繼續過。 這個女人都不能接受。可是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辦法嗎? 所以你有時根本不必急著去解決問題,著急往往容易犯錯,因為:從最后的情況看,想要真正解決問題的人并不是很多。 作者提醒大家,關于如何解決問題,人們永遠沒有足夠的時間把它做好,但永遠有足夠的時間去為之后悔。
這本書首次出版于1982年,已經暢銷了30余年。而書的作者之一杰拉爾德·溫伯格早在1997年就被列入美國計算機名人堂首批5位成員之一。
問題:沒有人會讀序言。 解決方案:把序言作為第1章。 解決方法帶來的新問題:第1章很無聊。 新的解決方案:刪了第1章,把第2章作為第1章。
很多人一直在尋找自己為什么沒有成功,可是他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成功到底是什么?
發現問題的真正所在很重要,也是解決問題首先做的事。
這本書沒有教人如何解決問題,也沒有大談深奧的方法論。相反,書中用了很多精心設計的幽默事件,啟發讀者去思考其中隱含的真實問題或機會。
可以一讀再讀的書不多,而本書正是這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