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起床,看到最美的朝霞,聽著喜歡的音樂,看著沿途的風景,日復一日的堅持,會越到更美的自己!
打開這本書,很多地方還是還是有些生澀的,一點點去啃讀,去消化去吸收。
教師確實要善于在每一個學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發(fā)展上最有困難的學生面前,為她打開精神發(fā)展的領域,使他能在這個領域里達到頂點,顯示自己宣告大寫的我的存在。
培養(yǎng)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fā)現(xiàn)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怎樣才能找到人與自然界、人與知識相互作用的那個領域,以便在這個領域里用認識來鼓舞起他的精神。要使一個人終于有一天發(fā)現(xiàn)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真理和規(guī)律性的心情。用認識來鼓舞起人的精神,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感融合起來,要喚醒那種無動于衷的學生,把他從智力的惰性狀態(tài)中挽救出來。所有的學生都在前進,有的人快一點,另一些人慢一些。
為了保持自己的自尊,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保持領先,又要在共同體認為主要的領域中克服困難。沒有困難的學習勞動,將不能導致真正的幸福感和尊嚴感。每個人承受失敗的能力是不一樣的。一個人在前面,同一領域的成功越多越大,能承受失敗的能力將越大。能承受失敗,我們定義為“愿意在此領域再次挑戰(zhàn)”,而不是無所謂,或者轉身在另外領域去獲得成就感以彌補這里的失落感。
當一個孩子在成功的穿越學習勞動過程之后,她的意志力與責任感,以及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對學習勞動的渴望與熱愛都將隨之增強。
我們可以把教師在促進學生步入良性的教育教學循環(huán)中能做的事歸位三類:
1. 開辟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讓不同孩子在不同領域獲得成就;
2. 所有孩子 必須穿越的重要的精神領域,即智力生活中,采取各種措施讓學生能夠自己去克服困難;
3. 采取一種成長性的評價,即肯定學生的探索過程,在學生不會學習時不進行粗暴地打分,而是設法讓他通過學習、掌握知識之后再進行評價。
穿越的,是學生自己;引導學生走向何處的,則是教師。
一、自尊心
生命的整體性、差異性、發(fā)展性,決定了教育教學的復雜性。教師確實要善于在每一個學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發(fā)展上最有困難的學生面前,為他打開精神發(fā)展的領域,使他能在這個領域里達到頂點,顯示自己。
1. 什么是兒童的自尊心?
所謂兒童的自尊心,是指兒童的自我肯定或者說良好的自我感受,是兒童對自身人格的珍視,是兒童內容所形成的一種深刻的積極的向上的狀態(tài)。
2. 請呵護孩子的自尊心? 學生的腦力勞動、學習中的成功和失敗,這是他的精神生活、他的內心世界,孩子不僅僅在認識和掌握材料,而且還會對自己的勞動有所感受,對自己的成功和失敗發(fā)表個人的看法。對幼小的孩子來說,教師是公正的生動體現(xiàn)。
最重要的教育任務之一就是使每個孩子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師不僅應向學生展示世界,而且應確認孩子是周圍世界中一個會為自己的成績感到自豪的積極的創(chuàng)造者教學。學是在集體中進行的,但孩子是獨立地再認識的道路上邁出自己的每一步的;腦力勞動,這是一種極為個體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取決于孩子的能力,而且還取決于孩子的性格和其他很多經常不被察覺的條件。
學生在童年和少年時代如何對待自己,他在勞動世界中把自己看成一個什么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道德面貌。孩子生來不偷懶,他愛獨立做事,愿意什么都自己來干。一個從來不知道學習勞動歡樂的孩子,一個從來沒體驗過克服困難后的自豪感的孩子,是一個不幸的人。給兒童以勞動的歡樂、取得學習成績的歡樂,在他們的心中激發(fā)自豪感、自信心,這是教育工作的頭一條金科玉律。
一個孩子在自己的腦力勞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另一個暫時還沒有。一個孩子已經學會了教師正想交給他的東西,另一個還不會。但這并不意味著后者不愿意學習。我只在孩子腦力勞動取得良好成績的情況下打分,如果學生還沒有取得他在腦力勞動過程中力求達到的成績,我就什么分都不給他打。他應帶專心致志地想一想,把自己的作業(yè)重新做一遍。
教學,并不是機械地把知識從教師那兒傳授到孩子那兒,它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兒童對知識和學習的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對教師的態(tài)度。如果學生覺得教師不公正,他會大為震驚。而幼小的兒童往往把不及格的分數(shù)看成是不公正的,并為之深感痛苦,因為幾乎從來沒有過孩子不愿學習的情況,他愿意學習,只是他不會,他還沒有能力集中注意力,沒有能力迫使自己工作。
當勞動的歡樂和學習的成績已成為激發(fā)孩子學習的主要動力時,班內就不會有偷懶的學生了。真正的教育大師很少去同個別偷懶的學生進行斗爭,他們同作為智能冬眠的后果的懶惰進行斗爭。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渴求知識的火花。點燃這一火花的唯一能源就是勞動中取得成績的歡樂和勞動者的自豪感。
二、 愛護兒童敏感的心靈
教育者不應該是一個不動感情的,只按著某些具有抽象公正性的條條辦事的審判官。教育者應該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和孩子們一樣對周圍事物有喜怒哀樂反應的人。一個真正的教師有時也會因一時不慎而犯急躁,但只要她是出于好心,孩子們是會諒解的。
在了解兒童內心世界的時候,不應傷害他們心里深處最敏感的地方—人的自尊感。不恰當?shù)?,沒有分寸的關心,如果傷害了兒童的人格、自尊和自豪感,那么也會像直接的侮辱一樣刺傷兒童的心靈。
每一個兒童都有自己的缺點和弱點,有的習慣于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去做;有的喜歡在課堂上說話;有的認為把最親近的伙伴拉到一起淘氣是最大的樂趣;有的怕困難不愿自己獨立解習題而愿去抄別人的,等等。盡管兒童的生活經驗極其貧乏,但七歲的兒童已經完全懂得,缺點對一個人來說并不光彩,因此總想方設法掩蓋它,盡量不讓集體察覺,以免得到大家的譴責。日常教師的處理很是關鍵。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獲取自尊心的核心途徑,乃是兒童在教師的協(xié)助下,盡可能的克服困難,獲得成就感,所克服的困難越大,成就感就越強,也就越容易獲得自尊自信。而協(xié)助學生客服具體的困難,這需要教師對學生有深刻的理解。
一個成熟的高度專業(yè)發(fā)展的教師,必然會無限的信任和熱愛學生,建立潤澤的師生關系。但不將焦點放在師生關系上,而是聚焦于知識的學習。洞察學生當下面臨的真實問題,并著眼于學生整體的,長遠的發(fā)展的基礎上,采取實實在在的專業(yè)策略,協(xié)助學生突破困難,不斷地通過外在的評價,協(xié)助學生修正自我評價,使之更趨真實,合理,并越來越不依賴于外在評價。鼓勵和協(xié)助學生不斷的增加挑戰(zhàn),困難的難度于長度,在無止境的挑戰(zhàn)與創(chuàng)造中不斷的提升尊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