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是人體內最重要的消化器官,每天吃下去的各種食物,在腸道內會被分解為最基本的小分子營養物質,如氨基酸、脂肪酸、單糖等。這些小分子物質通過小腸絨毛的吸收,到達微血管,再通過血液循環,和維生素,礦物質一起,被輸送到大腦、心臟、肝臟、腎臟等器官。
腸道黏膜是我們體內最大的免疫器官。正常情況下,未完全分解的大分子物質,由于體積過大,不能通過腸粘膜,最終會穿過腸道排出體外。
但是由于一些不良因素比如說(農藥、抗生素、不健康的飲食、攝入過敏食物)影響,引起“腸漏”后,讓對身體有害的物質進入到血液中,被免疫系統判定成“抗原”,并生成針對性的特異性抗體。抗體和抗原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這些免疫復合物游走于身體各處,沉積在我們的各個器官,導致多個系統的疾病。
正確區分食物過敏、食物敏感對應(慢性過敏)
我們常說的“食物不耐受”其實是食物敏感:由免疫IgG介導的超敏反應,特點是遲發型,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完全清除需要6周;有些嚴重的過敏,則需要更長時間。
而真正的食物不耐受與免疫系統無關,與酶系統有關。簡單來講就是身體缺乏對應的酶,比如乳糖不耐受、麩質不耐受、凝集素、組胺、味精、阿斯巴甜、水楊酸等等。就像之前舉例的酶相當于服務員,不同物質進到腸道里需要對應的酶服務,當缺乏服務人員時這些沒人招呼的客人可能會鬧事,給我們身體造成非感染性的腹瀉、腹痛等。
IgG食物慢敏和傳統的IgE急性過敏相比:IgG慢性過敏具有遲發,隱蔽的特點,慢性過敏即使有癥狀,也會是出現在過敏發生后的72小時后。所以,人們往往不會將這些癥狀和吃的食物聯系起來。因為隱蔽,所以很容易被忽略,一個慢性過敏的食物,可能會伴隨人一生而不被發覺,成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
另外,慢性過敏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在臨床上,IgG抗體檢測并沒有進行有效的推廣,如果有濕疹或過敏性皮炎,醫生會建議去做IgE的抗體檢測。
而由IgG介導的食物慢性過敏經常會被忽略。它的危害又是遍及所有系統,例如免疫、消化、代謝系統如(偏頭痛、疲勞、視覺模糊、鼻竇炎、經常感冒、腺樣體肥大、濕疹)等問題,到醫院查不到具體病因。食物慢敏與近90%的身體不適,都有很強的相關性。
需要更加注意的是:這些免疫復合物可以通過母乳由母親傳給孩子。所以有些月齡很小的嬰兒,會出現濕疹等過敏的癥狀,并檢測出很多完全沒有吃過的過敏食物,其實是由母親引起的。所以母親在備孕時期最好做食物慢敏檢測,規避過敏原,避免通過胎盤和母乳將IgG抗體傳遞給孩子。
對于檢測出來的食物過敏,需要按等級禁食規避過敏原,等待抗體被身體清除掉,再觀察過敏癥狀是否緩解或消失。
豆豆爸聽到這,又產生疑問了:“我家豆豆做了21項的食物過敏檢測,也規避了過敏原,為什么還是沒有好轉?”
這種情況在我看診的孩子中很常見,家長拿著醫院做來的18或21項過敏檢測,說沒有吃查出來的那些過敏原食物,可孩子還是沒有好。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因為還有沒查出來的過敏原。
慢性食物過敏的檢測需要覆蓋孩子常吃的食物,才能起到禁食規避過敏原的作用,如果只規避了其中一部分,剩下的過敏原還在不斷攝入,那還是會不斷破壞腸道黏膜,加重腸漏。
我是黃圓媛醫師,歡迎你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