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明:上圖片來源于標題圖。
看圖作實
(一)
今來詩社一看“圖”(本地方言音dou)
二行文字本見“熟”(本地方言音shou)
昔時賢文可找到
恰好本文我曾“讀”(本地方言音dou)
(二)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為我何求
道出古今人際間
多數民眾真感受
(三)
賢文必須明句讀
才可見智覺悟夠
道出前因及后果
現實隨時可感受
(四)
因此人唯知先后
方可破迷和通透
但凡大道都至簡
因此賢文真通俗
加感:
因本人較特殊生活經歷,我父親本身強體壯,但我剛一出生,他就得了一場大病,于是我家奶奶請來“算命”的,一算我有“克父”之命,但事實真不是。
因此我一出生就不得全家人喜愛,實我天生并無這種實力,但天作孽,尤可恕,先人不道,殊無怪也。
因我祖母,和父親都是文盲,不免迷信,當祖母相信出現一個“克”她兒子的孫子,父親相信我是克星,母親兄長相信我克她夫,父,視為眼中針,肉中刺,不受善待,就情有可原,不足為怪。
正因禍福相倚,雖不受家人不喜愛,但我的幼小及逐漸成長生活中,較早得到了當地“老賢人”(較有德才的明智老人),其中有曾是私塾老先生,有民間老文藝,用如《昔時賢文》等非現代課文給我傳經授道。
同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讓我即算心如千年暗室,一燈復明,真不埋怨自己父母,不嘆自己命苦,樂老老實實為人處世。
因此雖我在生活成長過程中,比同齡較困難,但我早受蒙學養正,憑良知不失良心,較早能盡人事,知天命,較寡欲清心,諸惡不作,眾善奉行,。
信在人有生不死之年,真可命由己作,福自己求,因此只憑自身本能,立志從良,長本良能,增本良知。
有但能依理求生計,絕不欺心作惡人,不是非份不想要,雖也愛財取正道。
事實本人合理合法的不用哀求,真可求財得財,求福得福,求得心安理得,可問心無愧,活得雖貧不困,因本人能盡可能有效做到量入而出,量力而行,入再少不難敷出,不受債務疲于奔命。
雖本從小至今不被利欲薰心,少被現代磚家因勢利導,因此欲望較低比較不難得到滿足,能知足知不足不難得常樂,經常還無求勝有求。
而這真靠讀《昔時賢文》學以致用,可在日常生活中不難知道,適才歸命里,不適得其反。
因如原被歷史定性為童,訓,啟蒙,幼學教材課文《幼學須知》《三字經》《千字文》等被稱為圣賢文,真不是某時代某位名人名著,有是代表。
而是中古是君,王家天下,這些經文,均是集所有古“圣”(真清高)先“賢”(真明白人有為“天地”(父母)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家師)繼絕學,為“萬世”(世世代代)開太平存心,源遠流長,其大道至簡,每兩成句。道的是因果,是帝王家道傳承真經。
而《昔時賢文》又稱《古今賢文》或《增廣賢文》故名真不難思義,是昔時古今“賢”(真明白)人不斷增廣成文。
因并不都是兩兩成句,道出因果事實現象,最好不斷章取義,該瞻前顧后,因有的是用多句依次遞進說明某些事實。
如【原文】還有關于財富命論有四句的即:“誰人不愛子孫賢,誰人不羨千鐘粟,奈五行,不是這般題目。
更多句說明一件事有”磨刀恨不利,刀利傷人指,求財恨不多,財多害自己,知足常足,終生不辱,知恥常止,終生不恥,有福傷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如標題圖兩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前還有“貧窮自在,富貴多憂”,后還有不以我為德,反以我為~
《幼學須知》貧富一節【原文】“命之修短有數,人之富貴在天”,雖謀事在人,但成事在天,吉人自有天相,因此古今“惟君子安貧,知人達命”。
因此本較信命,絕非迷信,只信本能,自信可以達成方面不做到不辱使命,不自取其辱,取得個人而非別人的成功,包括個人親身經驗可讓自己女兒受教。
她已不缺自知之明,知人之智,即知自己“先天不富”(不屬人中龍鳳,無特殊資本),后天“不裕”(父母及家境包括她自己實際能力,而知足知不足,早學會求真務實,無怨父母,立于現實,不悔人生。
同有熱愛生活,無輕生厭世和悲觀情緒,有成全別人同樣成全自己真愛之心,學會愛人,接受人愛,愛自己及“生命”(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