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當選總統后,找到喬布斯,讓喬布斯提條件,把蘋果手機的生產線搬回美國。
喬布斯問奧巴馬總統:“您可以一次性的給我50000名工程師嗎?”
并不是蘋果手機有50000名工程師,而是蘋果手機所在的上下游的產業鏈條上,至少有50000名工程師參與其中。
蘋果手機生產線之所以放在中國,并不僅僅是中國土地便宜、工資低廉、稅收優惠,這一切,奧巴馬總統都可以以“國家意志”給到喬布斯。
如今,特朗普上臺了,又傳出他找到庫克,希望蘋果手機的生產線能搬回美國。
現在中國再難有土地便宜、工資低廉、稅收優惠給到蘋果了,美國經過奧巴馬總統近8年的調整,工程師的總人數有沒有大大增加呢?若沒有,蘋果手機的生產線要搬回美國,估計還是不能。
如果說過去三十年,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意味著中國的工業化已獲得了成功,那么,促使中國工業化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不是中國的大學培養出了眾多的工程師呢?
僅靠犧牲環境、土地稅收優惠、低工資這些人人都可以給到的條件,是很難完成工業化的,否則俄羅斯、印度早就可以依中國工業化的葫蘆畫成他們自己的瓢了。
大國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
美國金融業發達,多的是銀行家、金融家,大玩虛擬經濟。加上美國法律對產業工人的過度保護,對環保的嚴格要求,在美國開工廠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過去三十年美國倡導的“全球化”,或者也是美國決策層過度自信的表現,他們以為可以把世界導入到美國負責生產管理美元、其他國家負責生產可以用美元買到的實物這種結構中,是能夠成功的!
可回頭一看,發現不對,全球化不但讓美國實業空心化了,而且最大的受益者還是中國,后悔已經來不及了。
奧巴馬、特朗普讓蘋果回歸美國,不妨視為是美國決策者挽救實業的舉措。
聽不少去過美國的人講,現在美國商場里充斥的輕工制品多是中國制造。有華人回國,想帶些禮物給朋友,原本想帶點國內買不到的東西,可找來找去,看上的都是“Made in China”,大感驚訝。
中低端制造,中國正在積累巨大的競爭優勢,假以時日,高端制造,中國也會趕上來的。這也許就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現在不歡迎中國去收購他們的一些企業的原因。
中國工業化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基礎教育的成功,大學擴招,工程師隊伍的不斷壯大,幾乎沒有了文盲,這一切,讓中國人的整體文化素質,要遠遠好于印度等其它發展中國家,支撐起了“世界工廠”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