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關注,每日推送不同角度的科技解讀
浪潮 信息 發展
大局觀 線索 平臺 規律性
共計 2030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4 分鐘
按照歐美對信息時代的定義,是從1969年開始的,同年,阿波羅號飛船使人類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跡。我國及部分發展中國家對信息時代指的是從1984年開始的,比歐美晚了15年。信息化時代按照托夫勒的觀點,第三次浪潮是信息革命,其代表性象征為“計算機”,主要以信息技術為主體,重點是創造和開發知識。隨著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的衰落,人類社會正在向信息時代過渡,跨進第三次浪潮文明,其社會形態是由工業社會發展到信息社會。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會與前兩次浪潮的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再以體能和機械能為主,而是以智能為主。
所以要追尋信息時代的足跡必須從歐美國家開始,所以將要介紹的三本書是與美帝有關的,更為深入的講是跟硅谷有關的,從這三本書中也可以認識到硅谷的成長,為什么叫認識到呢?因為這是從別人的書上得到的認知,如果是深入其中,那就是一種見證。不過如果通過這三本書能夠深入地認識到信息時代的發展過程,也是一段不錯的收獲,從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看,能讓你更好地結合起自身的專業背景,有一個更好的局勢觀,更能夠把握到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或許還能明白每種技術的緣由,最重要的是能從這三本書中獲得IT時代的“三觀”。今天先講第一本書《浪潮之巔》,聊聊“大局觀”。
《浪潮之巔》
**深度剖析IT產業 掌握下一個黃金十年**。
這本書于2010年出版,不過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是在2012年底。當時看到目錄,就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當時能早點接觸到這本書,對IT技術發展有更早的認識,或許對我今天的技術道路會有不同的選擇,對互聯網、IC、通信技術的發展過程有著更為深入的理解。雖然IT技術發展飛快,舉個例子,如果有三個月沒有追蹤智能手機的發展,那你幾乎說不出現在手機現在一般的標配是多少。IT技術的發展規律“摩爾”定律在書中也提及到:每十八個月,計算機等IT 產品的性能會翻一番;或者說相同性能的計算機等 IT 產品,每十八個月價錢會降一半。但是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定理:安迪-比爾定理,了解了這個定理你就會明白為什么電腦、手機的硬件要不斷地升級,軟件也要不斷地升級。
言歸正傳,是時候介紹介紹這本書了。
書中官方的正式介紹:近一百多年來,總有一些公司很幸運地、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在這十幾年間,它們代表著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來臨。從一百年前算起,AT&T 公司、IBM 公司、蘋果公司、英特爾公司、微軟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運地推到了浪尖。雖然,它們來自不同的領域,中間有些已經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們都極度輝煌過。在這些公司興衰的背后,有著它必然的規律。《浪潮之巔》系統地介紹了這些公司成功的本質原因及科技工業一百多年的發展。本書不僅講述科技工業的歷史,更重在揭示它的規律性。
其實,書中官方的正式介紹已經很好的囊括了書中的主題,但是作為一個讀者,我更想從本身的角度出發,這時我回想起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里改一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公司。
在IT這個大海里,總會有一波波“浪潮”,這些公司伴隨著潮起潮落,每個時期總會涌起一股浪潮,而每次總會有公司把握住機會,身處于浪潮之巔,稱為IT的弄潮兒。
從本書中可以找出一個線索,也就是這一次次涌起的浪潮,可以發現互聯網也是這個浪潮里面的一個,所以我們現在也是正處于互聯網的浪潮之中,但是這個浪潮是正在漲起還是正在下落,這就不得而知了。根據書的描述順序,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一次次的浪潮順序是:計算機與系統軟件(連接的節點)、計算機網絡設備(連接的管道)、互聯網門戶網站(連接的入口)、移動智能設備(移動連接的節點)。通過這條線索,就可以很清楚的認識到這些“浪潮”,通過這幾個浪潮的名字,或許你可以說出每個浪潮之下的公司,而你所說出的這些個公司很可能就是出于這些個浪潮之巔的公司。這條線索也就成為了IT時代的一個大平臺,之后的很多公司都是在這個大平臺上進行生長的,比如電商的eBay、阿里巴巴,社交的Facebook、QQ/微信等等(以后有機會再講講關于在這個平臺生長起來的公司)。說到這里,相信你已經對著本書很感興趣了,所以這不是一本科技產業發展歷史集,而是在這個數字時代,一本IT人非讀不可,而非IT人也應該拜讀的作品。因為我們身處于這個浪潮中,如果不對過去的浪潮做一個了解,是很難判斷浪潮的去向,如果是從事與IT相關的學習或者工作,更應該做一個清晰的認識。
作為一個讀者,我更喜歡的是書中所列述或插述的一個個故事,比如書中描述到斯坦福大學的由來以及硅谷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立的等等,更重要的是,在書中可以更進一步了解到從未聽過的一些公司的名字,這些公司沒能在每次浪潮之中把握住機會,成為了浪潮的“炮灰”,從這些公司的經歷之中,你也就能更加明白為什么這些公司沒能把握住機會,更深入地你也能根據當前的浪潮,可以判斷下目前的IT新貴公司,有哪些能處于下一個浪潮之巔,通過這本的視角,可以由遠及近,理解當前的IT發展。
讀到這里,書中的框架已經幫你搭好了,剩下的具體細節就等你自己去填補了。
最后引用作者吳軍博士的話:“人的商業知識和眼光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斷地、有心地學習。經過多年的學習、思考和實踐,我認定這樣一個規律,就是:科技的發展不是均勻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現。每一個人都應該看清楚浪潮,趕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
筆者曰:如果一個人一生能夠趕上一次浪潮,那你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