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5:孩子五歲半,初體驗惡作劇,于是便對同伴進行惡作劇,同伴也想以同樣的方式回給孩子時,孩子拒絕了,其他小朋友有點不開心。
問題發生場景:這時家長之間出現了兩種觀點
一、主動告訴孩子,如果對別人這樣,也需要接受別人對自己以同樣的方式對待
二、可以等待自然后果,“孩子可能會被其他人孤立,鳴不平”時再說。
這里大家都預測到孩子如果持續這樣對待小朋友,肯定會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反對。兩種家長做法,你們覺得哪種更合適?
楊老師解惑:
一、其實沒有完全的對錯,真正處理問題時,我們最主要的是要看孩子。有些孩子適合提前溝通,當然也不是一定要接納“以牙還牙”的問題解決方式,有些孩子嘗試自然后果后反而更容易接受家長引導。
二、家長如果留意,就會發現小朋友之間時常出現這樣的對話:“他總是那樣弄我,不公平,所以我們不要和他玩”,然后孩子就成長了,有的學會了妥協、有的學會了反抗、還有的學會了反思。
????????兩方家長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只是在孩子的教育觀念上有些不同。一方更愿意相信孩子具有向善向好的心,你能夠承受讓她多一些嘗試,多走一點彎路,另一方可能更擔心孩子認知不到成人想讓孩子認知的,更想做孩子的領路人,引導孩子跟隨成人的腳步,提前規避一些問題。
三、我們看到關于惡作劇本身對于孩子來說意味著什么?
????????惡作劇是孩子發展中會發展出的問題,越大的孩子惡作劇的能力越強思維越縝密,所以不要因為孩子出現了惡作劇的行為就著急給孩子評判。
? ? ? ? 惡作劇讓對方不舒服時是最最好的教機,不是批評孩子,而是看見感受,發展孩子的同理心和換位思考的能力,既然已經預設了自然后果,如果孩子后面真的遇到了被反對被孤立的情況,我們再把緣由解釋給孩子聽和還沒有遇到這種情況前我們就把后果可能性分析給孩子,這只是兩種不同時間點的處理方式而已。
????????如果孩子對他人進行惡作劇,拒絕他人對自己惡作劇,因此而發生沖突。可以跟孩子溝通引導他們重新制定游戲規則,比如你弄我們一下,一會也需要同意我們弄你一下,不然你再弄我們,我們也會拒絕你,不和你玩。
四、最經不起爭論的就是觀念。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句話說“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所以尊重觀點多樣化,是我們成人要學習的,當對方提出不同的聲音時,我們要停下來思考一下,我是否存在提醒的少了或者引導的遲了呢,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當我們不去爭觀點,跳出問題看問題時,問題就非常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