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朝鳳》是一部傳奇的影片。從一開始的“叫好不叫座”,到過山車式的大逆轉,是什么造就了這樣的故事情節?值得人深思和探究。
《百鳥朝鳳》這部影片制作本身幾乎無可挑剔。電影畫面是彩色的柔和的色調,帶著淡淡的懷舊的底色。劇情內容有感動、有辛酸、有無奈,但是影片弱化了苦難,突出了正能量的主旋律。情節跌宕起伏、緊湊不拖沓,演員表演到位……可以說這部影片集齊了一部佳片所有的必備元素。
可是它在第一周上映時卻遭遇了“滑鐵盧”——票房僅300多萬,還不及同期《美國隊長3》的零頭!各大影院對此片的排片率僅百分之一點幾,可見對它很不待見。于是,制片人“一跪求排片”,終于扭轉乾坤實現了大反轉,最終斬獲了文藝片中罕見的高票房。
然而,我不關注這喜氣洋洋的結局,我感興趣的卻是市場一開始對它的反應——而那也是國產文藝片最真實的傷痛。
文藝片作為一個小眾的消費品,注定了它生來“曲高和寡”的命運。
記得我第一次看國產文藝片《孔雀》(2005年張靜初主演)的時候,感覺劇情實在是平淡無奇,對于劇中人物的命運也是無法理解。而后來看《等風來》的時候,我才感受到了文藝片清新的魅力。細想之下,雖然同為文藝片,但是對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背景下小人物命運的掙扎和選擇,八零九零甚至零零的年輕人很難感同深受,也就無法認同影片中所傳達出的情懷。而像《等風來》之類的影片,顯然更貼近當代年輕人的生活。
《百鳥朝鳳》所遭遇的正是這種尷尬。本片想表達的大致有兩個方面:一是深厚的師徒情誼;二是市場開放沖擊下傳統文化的落寞和無奈。可是,對于票房的主力軍來說,這兩方面都只是模糊的概念上的印象,而沒有真真切切的經歷過的感受。試問:有多少年輕人,在觀看此片之前,知道嗩吶曾是中國紅白喜事上的樂器之王?或許,我們的父輩對于此片會更加贊賞。
資本市場熱衷變現快的題材,對文藝片不感冒。
近些年,中國的電影市場呈井噴式發展。各種熱錢緊緊盯著當前大熱的IP影片、諜戰、科技大片等題材。相比之下,對于文藝片的投資則明顯熱情不足。據傳,《百鳥朝鳳》曾陷入長期找不到發行方、宣傳方的困局。該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是由勞雷影業方勵一家、影聯傳媒、志愿者團隊三方各出100萬共300萬籌集而來的。很多觀眾表示:在“一跪求排片”事件之前,只知道這部片子是某個不熟悉的名導演的遺作,別的信息了解得不多。由于缺乏資金,有些優秀的文藝影片沒有強大的宣傳力度,由此而流失了相當一部分潛在的觀眾。
最后還有一點,倒不是文藝片共同的硬傷。而僅僅是《百鳥朝鳳》這一部影片的失策。
在檔期安排上,《百鳥朝鳳》顯然沒有考慮周全。雖然它避開了暑假這個各兵家必爭的檔期。但是與它同期上映的,卻是人氣爆棚的《美國隊長3》。同期上映的影片相互之間必有競爭。一部是王者歸來的科幻大片,一部是名不見經傳的情節相對平淡的故事片,你說消費者會如何選擇?
《百鳥朝鳳》中,天明藉著“申遺”,給“日薄西山”的傳統藝術帶來一些希望。
雖然,《百鳥朝鳳》的成功不可復制,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文藝片的出現,我們仍然有理由相信:國產文藝片終將找到一條希望之路。
如果您對《百鳥朝鳳》有感悟和思考,歡迎點評、交流,也可以查看我的另一篇影評再評《百鳥朝鳳》之我也談嗩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