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冒著大雨去電影院看了吳天明導演的遺作《百鳥朝鳳》。片子上映與《美國隊長3》在同一日,一美一中,一家門庭若市,一家寂寂寥寥。剛上映的時候,我天天盯著影院的排片表,讓我難過失望的是,偌大一個國際化電影院竟沒有排片,一個三線的地級市竟沒有一家影院播映這部片子。在知名制作人方勵下跪請求院線排片支持后,《百鳥朝鳳》終于獲得了翻身的機會,但全天只有上午一場,讓人不禁唏噓。
-
嗩吶匠人的堅守和嗩吶藝術的傳承
影片講述的是嗩吶匠人的堅守及嗩吶藝術的傳承。故事發生的地點是我的家鄉陜西,那八百里秦川和高亢激昂的嗩吶聲讓我覺得特別親切。影片一開始是少年游天銘在父親的堅持和逼迫下拜當地遠近聞名的嗩吶藝人焦師傅為師,父親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嗩吶師,天鳴雖沒有過人天資,但背負著父親夢想的他有的是責任、擔當和赤誠。焦師傅雖外表嚴肅冷峻,但內心自有他的溫暖、情懷與柔軟。天鳴看到父親摔倒后留下的眼淚打動了焦師傅,于是師傅成了師父。
少年天鳴學藝的部分節奏舒緩,無大起大落,但卻奠定了整部片子的基調。略顯愚笨的天鳴從練氣開始,日日用蘆葦吸河里的水,沉穩踏實;師弟藍玉天資聰慧,可以跟著師傅去觀看嗩吶表演;師娘悉心照顧兩個離家學藝的孩子;師父雖嚴厲沉默,但卻一直觀察兩個徒弟的品性,看誰更有資格學習嗩吶演奏的極致《百鳥朝鳳》一曲并接任焦家班。這部分導演參雜了一些小細節:天鳴藍玉的兄弟情,藍玉與天鳴妹妹的情愫,天鳴父親的望子成龍,以及天鳴和焦三的師徒情義。
在父老鄉親的見證下,焦三與天鳴完成了老一輩嗩吶匠的退守和新一輩嗩吶師的傳承,游家班替代了焦家班。如果按照這樣的路徑發展下去,新一代嗩吶藝人沿著上一輩走過的路,文化的傳承也順風順水。可焦三選對了接班人,卻奈何不了時代對傳統的沖擊。遇到紅白喜事請嗩吶匠的人越來越少了,也不行接師禮了,給的報酬越來越少了,西洋樂器取代了傳統嗩吶。
-
用拳頭捍衛傳統 用生命堅守藝術
師徒二人用拳頭捍衛傳統,用生命堅守藝術。那一個個在打架的時候被踩碎的嗩吶、那從嗩吶口中吹出的血無一不讓人揪心,可是僅靠這一個人、一個班用身體和生命去守護傳統藝術,就如緣木求魚。西安城墻上兩個小姑娘把幾個硬幣投入吹嗩吶的老人面前的碗里,我的心里空蕩蕩的。那個曾經要接受孝子賢孫行跪拜禮、坐在太師椅上演奏的藝術竟淪為行乞的手段。
影片最后焦三死了,嗩吶藝術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態保住了,可是,遺產是需要保護的,文化是需要傳承的,雖然申遺成功,但是這門藝術最終的路到底怎么走,沒有人知道。
-
嗩吶《百鳥朝鳳》保住了,可影片《百鳥朝鳳》呢?
有意思的是,嗩吶《百鳥朝鳳》保住了,可影片《百鳥朝鳳》呢?導演吳天明的絕唱之作正如他在影片中展現的嗩吶藝術一樣,遭遇了同樣的沖擊和矛盾。
影片內的元素與影片外的元素一一對應。嗩吶藝術對應電影本身,西洋樂隊對應《美國隊長3》等一系列美國及國產商業大片,導演吳天明的情懷、制片人方勵的跪求排片對應了焦三、游天鳴的生命堅守。與嗩吶一樣,電影在市場上遭受冷遇,寥寥無幾的排片,零零散散的觀眾,還有一部分不看片卻冷嘲熱諷的大眾。
方勵一跪,跪來了排片率,跪來了票房,跪來了關注度。很多人在網上評論方勵跪求排片是道德綁架,是炒作。方勵說道德綁架是好事。“我就是想把大家綁來跟我一起做志愿者”。方勵不是綁架,是恨鐵不成鋼,是對觀眾和院線的期待得不到回應,是不忍心這部影片就這么悄無聲息地消失了。他就像影片里的焦三和游天鳴一樣,為國產優質電影守住最后的領土。
-
《百鳥朝鳳》受冷遇,是市場的錯嗎?
院線少的可憐的排片量,其背后的邏輯非常清楚。因為沒有觀眾,沒有市場。可是影片受冷,真的是市場的錯嗎?
有人說,如今的市場不歡迎這樣的影片,沒有美輪美奐的視覺效果,沒有俊男靚女的明星效應,沒有矛盾沖突的劇情展現,觀眾靜不下心來看一部讓人不放松、不快樂的電影。有人說,影片就是商品,拍攝出來就要接受市場的檢驗,遵循市場優勝劣汰的原則。
可是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電影除了是商業產品,還是大眾藝術。是藝術就要學會欣賞,你可以接受商業大片的帶來的視覺盛宴,可以接受小制作喜劇片愛情片的輕松悲喜,但也請你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藝術,給文藝片留出一片天地。如果我們單把電影看作商業,那么總有一天優秀的文藝片劇情片會像嗩吶一樣面臨沖擊,甚至有可能消失不見。
記得去年有一部被稱作是嚴重被低估的影片,它叫《心迷宮》。它的排片量很少,周期很短,在部分城市的電影院甚至沒有上映,直到年末,各大網站評出這個被低估的影片后,很多觀眾只能從網站下載來看。“被低估”是市場低估了,還是觀眾低估了,導演看到這樣的評價不知是憂是喜。《百鳥朝鳳》在方勵一跪之后,迅速產生螺旋效應。可是如果沒有這一跪,會不會在它下線之后,也被封為“被低估”的電影。
電影市場還有很多像焦三和游天鳴這樣的電影匠人,他們用匠心做電影,有赤誠堅守文藝片。希望觀眾和市場不要讓這些匠人寒心,不要讓文藝片像嗩吶最終保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錄那樣,只存在于少部分人的課堂、教科書和情懷里。
諷刺的是,這個在國內受冷的片子,在法國某電影節獲得了觀眾最喜歡影片獎。或許,我們從來沒有認真審視過我們文化傳統里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