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百鳥朝鳳》逆襲可以看到是一次“產品口碑+個人情懷+觀眾預期”的眾籌效應,以及這次作品的必然因素加傳播的偶然因素強強聯(lián)合帶來的“文化眾籌”的新空間。
《百鳥朝鳳》逆襲,背后的眾籌效應
一代名導吳天明導演的遺作《百鳥朝鳳》,因機緣巧合得以經文藝影片金牌制片人方勵先生在自媒體時代的“情懷一跪”推動了“拍片+上座率”的逆襲,讓原本瀕臨下線的《百鳥朝鳳》獲得“新生”,不僅打開了國產經典文藝影片市場的新空間,更給審美水平日漸其升的觀眾,在5月奉上了一份精神大宴。“情懷一跪”帶來了的直接效果就是《百鳥朝鳳》在第一周以4.4%的排片占,以36.8%的超高上座率(當日排名第一),開出了880萬元單日票房;5月14日更是狂攬1209萬元票房。截止5月24日,已經到了6600萬票房,相較于因《憤怒的小鳥》《美國隊長》《夜孔雀》等新片上映帶來的排片擠壓,《百鳥朝鳳》的上座率依然是最高的。
《百鳥朝鳳》的逆襲,很多人都盯住方勵先生的“情懷一跪”,雖然各路說辭都有,但一如方勵先生本人數(shù)次澄清:“并沒有策劃或者提前預案,就是話到當時的“情懷一跪”,情之所至而已”。某種程度上,《百鳥朝鳳》排片逆襲的關鍵因素之是方勵先生的“情懷一跪”,觸動和激發(fā)的是千萬渠道背后每個觀眾的情懷,這些被觸動的觀眾各行各業(yè)林林總總,不乏各種媒體自媒體,紙媒及視頻網站,當然有包含了決定排片的各路院線。于是,“產品口碑+個人情懷+觀眾預期”,強強聯(lián)合帶來了“文化眾籌”的新空間,也帶來了“百鳥朝鳳”的排片逆襲以及逆襲后的口碑傳播。
? 《百鳥朝鳳》剛剛上映時,不乏九大一線名導站臺,眾明星的倡議和呼吁帶來的效果也不過寥寥,這說明在市場面前,所謂名氣和明星,若失去了依附于作品或者產品本身,脫離了傳播的本質照樣徒勞無功,甚而連造勢也難以談得上。方勵先生的“情懷一跪”,不只是情之所至的情懷一跪,這磅礴一擊到觀眾內心、院線排片背后的關鍵是:方勵先生背后所聚集的200多人的志愿者團隊的八個多月每時每刻的執(zhí)行力和自掏腰包真金白銀后的消費力。
影視眾籌更多承擔的是傳播屬性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文化類眾籌,尤其是影視類作品眾籌與項目背后的情懷有著很大關系。因為眾籌在某種程度上更多承擔的是一種傳播的屬性,說到底就是在做項目的前期傳播。這種傳播屬性利用互聯(lián)網和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多角度、多維度、多渠道、覆蓋廣、即時性、互動性、參與性的整合能夠產生集聚式傳播的效應。也因此,影視類眾籌項目如果想要更深,更廣地傳播必然需要有好的作品和情懷,也只有好的情懷才會吸引當下主流觀影觀眾的關注,進而引發(fā)用戶共鳴,不斷向外進行傳播,形成以點帶面的傳播效果。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作品+情懷”似乎對眾籌,尤其是文化領域類眾籌的傳播能力和受眾用戶的接受程度以及他們的傳播沖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由此看見,優(yōu)秀的影視類作品未來的傳播變得越來越重要,怎樣打動你的下級合作者,怎樣直接觸動你的終端讀者、觀眾或者消費者,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越來越重要。
再來看《百鳥朝鳳》,這是一部充滿善良、溫情、干凈的電影,每一幀都像一部七八十年代的畫卷。整個電影看下來,會有十六個字浮現(xiàn)腦海:“百年一聚,聚散有時;師徒一場,溫暖一笑”。在觀影時你會覺得,那時那刻你坐在影院里,正在看著的是電影。是小時候見過的走街串巷的露天電影,是單純的充滿希望和溫暖和美好的學生時代看過的一部部電影,是這些年你無意間遇到的那些經典的電影。對,你看的時候,就會想到兩個詞:電影和干凈。反倒沒有預想到過的多么悲、多么無奈、多么絕望,整部電影就像每個觀眾都曾經或者正在經歷著的親情、師徒、老伴、父子、傳承、友情、歲月等,讓人有一種暖暖的笑。慢慢地品,反而能在最后師徒相對而笑時品出希望。看完這部電影以后,我總是有種錯覺,覺得吳天明導演拍《百鳥朝鳳》他所想表達的希望和盛世遠遠超過我們初以為的悲傷和無奈。
好的影視作品,莫過于靜靜地融合與“眾籌”
《百鳥朝鳳》在近兩個小時的放映中,就如吳導跨過熒屏與觀眾互動,貫穿這個影片的莫過于觀眾會心地笑、調侃地笑、會意地笑、溫暖地笑、溫情地笑、暖暖地笑。此時會讓人想到影片中“天鳴練吸水,練成了,焦師父不動聲色地給了他更長的蘆葦作為贊許,師父繃著表情,但眼里是有笑意的,這個觀眾樂;天鳴慢慢仰頭,看向高高的蘆葦,觀眾更樂;愛得瑟的藍玉行云流水割麥子,割的觀眾也直笑;天鳴的父親,沒學會吹《百鳥朝鳳》,倒學會吹牛,他每次一出來、觀眾也樂;天鳴表演鳥叫,突如其來學老母雞,觀眾就笑噴了;老頭喝多了酒,吹嗩吶那場,觀眾也跟著樂;甚至出現(xiàn)多次,你喜歡百鳥朝鳳,那我吹給你聽,也笑;這些笑,是你不一定要笑,但你理解了,就會跟著笑出來。笑著、笑著,天鳴在師父墳頭吹百鳥朝鳳了,看到了師父回眸中暖暖地笑,然后緩緩地平靜地離去。觀眾也跟著從笑到哭、再到暖暖地笑和平靜地離去”。最好的電影,莫過于如此。將主人公的故事和感情與觀眾的故事和感情,聯(lián)合或者說眾籌在一起,靜靜地讓觀眾的情緒跟著一起走進去又隨著影片的結束慢慢地走出來。
80-90后成長的一代,因為成長經歷和家庭背景,決定了他們很多時候看重并且身體力行地看重情懷。影視作品,從制作到上映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最像一個眾籌項目。而每一個影視作品背后都有情懷,這些情懷總是能夠對用戶產生觸動,對于這些情懷的深度挖掘恰恰可以找到影視作品的情懷爆點,這些情懷不僅能夠打動人心,更能夠帶給每位參與者一種安心的投資體驗,包括每位觀眾在觀影的資金和時間成本的投資體驗。從這個方面來講,影視作品的眾籌情懷模式無疑成為未來影視眾籌發(fā)展的一個主要方向,它也許會深度影響著影視作品未來的運作方式。從影視作品的傳播性上來講,附加在眾籌項目本身的情懷成為吸引人們進行關注、傳播、甚至進行投資的關鍵。
但并不是說,所有的影視類產品,你都要去情懷一跪。眾籌情懷本身是引領趨勢而非模仿守舊,無論是眾籌還是傳播角度,永遠要去開創(chuàng)和引領,切莫做第二第三或者跟隨者。“學我者生,像我者死”,就是這個道理。方勵先生的生命底色決定了他這一生會數(shù)次出手,“下跪”只是碰巧地其中之一的形式罷了,方勵下跪是情之所至,其他人就是作秀跟風了。
沒覺得有什么不妥,也沒覺得需要什么效仿。但有一點卻至關重要:“拍一部好作品,是一切后來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