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由于兒子跟他朋友一起玩手機游戲,感覺有點入魔了,被手機直接吸進去了。沒有了一點小孩子的樣子。
不過還好,及時調節,及時剎車,我給兒子也看了他玩手機的一些照片和視頻的讓他也知道,當時的他的狀態還有姿勢以及眼神,動作神情,讓他自己對比一下,那樣的小孩是不是陽光小少年。
兒子也認同,隨后我給兒子也講了長時間玩手機對大腦眼睛腰椎脊椎的各種傷害。我倆最終商量決定,不再拿手機了,也不再去他朋友家了,因為去他朋友家就相當于去“網吧了”。
環境就是一個外部的觸發器,當他到那個環境,不由得會想起游戲中的各種場景,再加上他朋友的“親自帶領”,很快的又會被打回原形,吸進游戲的世界里去了。
生活的環境對人的成長是非常的重要的,如果不重要就沒有過段時候的“孟母三遷”了。
結果不巧的是有,諸多的外界因素會打破既定的計劃,恰好不巧的是兒子的水槍落在了他朋友家,兒子要上他朋友家拿水槍,就這樣,我讓他快去快回他也答應著,走的時候手里也沒有帶手機。
到了他朋友家各種游戲各種瘋,玩兩個小時過去了還沒有回來,不多一會兒我接到了他朋友打來的電話,他說:“讓當當回家拿手機,最后玩一次手機吧,就最后一次,下次不玩了,他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說他已經“入魔”了著迷了,被游戲吸進去了。 他朋友說:“不會的保證就最后玩一次手機,就最后一次。”
因為兒子膽小,怕我批評,所以是他朋友一直給我打電話,一直強烈要求再玩最后一次,最后迫于無奈我只能掛斷電話。
在后來他一直打電話我也沒有接,沒過20分鐘他倆居然回家來拿手機了,因為我在這邊的屋里他們以為聽不見,偷偷的跑屋里去拿手機,結果恰好被他媽媽撞個正著,兒子嚇得一激靈說:“媽媽你怎么在家,你不是上班去了嗎?”他媽媽說:“我不是忙完回來了嗎?”
他趕緊把手機藏在身后,最終被他媽媽發現把手機要下了。他朋友見狀我和他媽媽的態度都比較堅定,最終出去在樓道里又給兒子出主意當軍師,說你問問你媽媽什么時候走,走了的話好對付我一個,可以拿到手機。
最終也被他媽媽聽見了,所有的一些想法都沒有得逞。最終我倆商量,如果再這樣持續下去的話,真的會吸進去,就這樣直接給他朋友打電話,讓我兒子回家,還能聽出電話的那頭說:“就不回去,”平常我們用的最好的一個方式是我們要出去玩或者去買東西,他就趕緊回家了,這次居然說:“走就走也不怕。”
是啊,反觀一下這就是小孩交友的圈子,所以在他心智不成熟之前要告訴他什么是朋友,什么是錯的行為,哪些朋友可以當朋友,哪些朋友只,隨便的在一起玩耍一下,不能學習他的壞的行為,這些標準和評判都應該教會孩子。
這個時候如果放任不管,孩子最容易學壞,他本能的不想學壞,但是旁邊就有這樣的小軍師給他指導,他就一點點聽所謂的朋友,慢慢的學壞了,用各種手段和方式去對付父母的懲罰。
孩子口中的“最后一次”,大多都是在試探父母的底線,看看有沒有可寬松的余地。一旦父母讓步給他“最后一次”,他會挑戰下一個“最后一次”,以后就會有沒完沒了的“最后一次”。
所以父母的底線一定要守住,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看到孩子的委屈或者一時的心軟,讓孩子突破,孩子的行為邊界一定要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