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父母需要滿足自身的需求
當孩子擁有問題時,父母通過有效的積極傾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時一回事,當父母有自己需求是,如何有效地滿足自身需求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當孩子行為使父母陷入問題區(qū)時,父母需要很堅定地維護自己。
一、“你——信息”“我——信息”
行為窗口的下方稱為父母不可接納行為,這個區(qū)域代表父母處在問題區(qū),當父母處在問題區(qū)時,需要使用的技巧叫“面質(zhì)技巧”。
12種絆腳石種,很多都使用了“你”,雖然有很多不明顯。
你不要那么做
你不應(yīng)該那樣做
你就沒有。。。
你為什么那么做
你真淘氣
你就像個嬰兒
你需要被關(guān)注
我們將這樣的信息成為“你——信息”,“你——信息”對于孩子的影響是可以遇見的,極有可能會出現(xiàn)下面一種或幾種后果。
- 如果用命令或威脅的方式,孩子會拒絕改變
- 在父母說教、說理訓誡和指導時,孩子會避開父母
- "你——信息"意味著“我不相信你能找到辦法幫助自己”
- “你——信息”沒有給予孩子機會去顧全家長的需求。
- 被評價和責罵后,孩子會感到自責和難堪
- 批評、責罵的信息會變低子女的自尊心
- 當孩子們聽到他么“壞”“蠢”時,他們會感到自己遭到拒絕,甚至會覺得父母不再愛他們。
- “你——信息”會激發(fā)逆反行為,反過來是會讓父母難堪。
另外一種信息可以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你不接納的行為)會讓你又和感受以及這些行為會對你有什么影響,這樣的信息就不太會導致上述的后果:
- 屋里聲音這么大,我沒辦法睡覺
- 我打電話時,旁邊這么吵,我聽不清,我會很生氣。
當父母處在問題區(qū)時,他們會感到沮喪、失望、疲憊、焦慮、厭煩、壓力等,他們必須選擇一個適合的語言代碼來向孩子表達自己心里的感受和想法
“我累了”
"你怎么這么討厭"
“我——信息”能明確的表達出“我累了”“我不想玩”“我想休息下”這說出了父親當時的感受,而“你——信息”則不會表達出這種感受,“你——信息”指向了孩子而非父親。
從孩子的角度解碼出的信息:
第一條信息被孩子解碼為對自己的評判。
第二條信息則是對爸爸狀態(tài)的一個陳述。
“你——信息”描述父母的感受時效果很糟,他們多半會被孩子要么解碼為他們應(yīng)當做什么(給出解決辦法的“你——信息”),要么解碼為他們多差勁(責罵或評判的“你——信息”)。
二、父母需要識別自己的真實感受
在父母使用“你——信息”時,他們無需去識別不可接納行為到底引發(fā)了自己什么樣的感受。
如果父母試圖發(fā)出“我——信息”,那么他們就需要知道自己的真實感受——我是生氣了,害怕了,焦慮了還是什么。
許多父母在識別自己真實感受時遇到了困難,他們不太習慣這樣做。
有一些方法可以輕松的幫助父母了解自己:
- 列出清單。看看自己有多少種感受。
- 做一個表格。
那些給父母帶來麻煩和困擾的行為中,多數(shù)都會讓父母有這樣的感受——讓父母擔心會被剝奪什么,會失去什么,或者會因某些需求未被滿足而痛苦。
- 不要花太多時間去找罪準確或者最優(yōu)美的詞語來表述自己的感受。通常這都不是主要感受,而且孩子也不明白這些詞語要表達的意思。通常,父母只需要表現(xiàn)那幾種主要的感受即可。
憤怒通常是父母們經(jīng)歷了最初的感受之后產(chǎn)生的。
為什么父母們會發(fā)出這樣憤怒型的“我——信息”?父母們有意識的希望:懲罰孩子或者給他們一個教訓,孩子們就不會再有這樣一個些能引起父母不好的感受(比如害怕,尷尬,受傷)的行為。
父母們?nèi)绾尾拍懿粦嵟棵鎸χR子問問自己:“什么是我真實的感受?”什么是我主要的感受?“什么才是孩子的行為帶給我的感受?是害怕,受傷、尷尬還是失望”了解自己真實的感受,并將其說出來,在很多情況下都會讓你達成改善孩子行為的目的。
三、發(fā)送完整的“我——信息”的重要性
當孩子的行為給父母帶來了問題,而父母的“我——信息”未能影響孩子去改善自己的行為,這通常是因為父母使用了一個或多個不完整的“我——信息”。
一個有效的“我——信息”需要3個部分:
1.對不可接納行為的描述
2.父母產(chǎn)生的感受
3.對父母造成的具體影響(或是結(jié)果)
發(fā)送“我——信息”的目的是要使孩子改變他們正在做的事。通常僅僅描述不可接納的行為本身和告訴他們你的感受,還不足以達到這個目的——他們需要知道為什么。
有些時候孩子的行為并未對父母造成什么實質(zhì)性的影響。
四、當孩子忽略你的“我——信息”時
“我——信息”不會每次都能影響孩子來改善他們的行為。
“我——信息”是當對方的行為給我們帶來了問題時可以是用的最好的方法,可以盡可能地減少對方的自責、挫敗和怨恨的心心理。但“我-信息”不能保證他人能立即、心甘情愿的體諒你的需求而改善自己的行為。
影響“我——信息”成功的因素:
首先,“我——信息”結(jié)構(gòu)必須完整,尤其是孩子的行為給父母帶來的實質(zhì)而具體的影響。
其次,包括:
- 當孩子處在問題區(qū)時,孩子是否感受到父母會傾聽他們。
- “我-信息”的強度與一致性
- 當孩子抗拒“我——信息”時,父母的反應(yīng)。
- “我——信息”是否提供了解決的辦法
- 父母使用權(quán)威的頻率
1. 當孩子處在問題區(qū)時,你是否傾聽了?
如果你希望孩子聽你的(當你處在問題區(qū)時),孩子必須能感受到你通常也會傾聽他們(當他們處在問題區(qū)時),禮尚往來,僅此而已。
“我——信息”可以看做是直接尋求幫助的信號。如果孩子處在問題區(qū),或者他們習慣與類似命令、威脅、說教、評判、解釋或者其他絆腳石,他們就不會太有心情在你有問題時提供幫助。
我們 希望,父母在需要傾聽孩子之前,自己先成為有效的傾聽者。
2. 你的“我——信息”有多強烈
對于有些家長來說,“我——信息”之所以無效是因為信息傳遞出的感受太弱了,以至于對孩子沒什么觸動。
在很多情況下,想要讓“我-信息”有用,必須要先保證孩子們的注意力在談話上。通過“我——信息”本身傳達足夠強烈的“感受”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我——信息"會不會讓孩子感到內(nèi)疚?
除非家長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并過分夸大——發(fā)出了那種充滿強烈怒氣的“我——信息”。
如果父母能真實的表達出自己的真正感受,那么這樣的“我——信息”無疑是最有效的——既不會夸大也不會弱化感受。
內(nèi)疚有兩種類型:
- “我很抱歉,因為我傷害了其他人”這樣的內(nèi)疚看起來更像是一種行為之后的自然后果。
- 一些典型父母的語言經(jīng)常讓孩子感覺到第二種內(nèi)疚——會讓孩子感到“我很壞,很惡毒”,甚至他們的i型努力會充滿罪惡感。
好的“我——信息”通常不會導致第二種內(nèi)疚,因為他只是告訴孩子,他們的行為帶給你的感覺,而不是你如何評判他們。
3.換擋的重要性
我們強調(diào)父母必須很敏銳的去覺察“我——信息”所引起的孩子的反抗。--從面質(zhì)轉(zhuǎn)向傾聽。
在使用“我——信息”后迅速的轉(zhuǎn)換為積極傾聽,是要緩解孩子的抵抗心理——因為你試圖要滿足自己的需求而要求他有所改變。這與要幫助孩子時使用積極傾聽的目的完全不同。
4."解決方法——信息"不是“我——信息”
有些父母再不能接納孩子的行為時會告訴孩子該如何做,他們認為自己此時也在發(fā)送“我——信息”。這樣的信息雖然采取了不同的措辭,但實質(zhì)上仍然是在下命令,或者至少是非常強烈的建議或者提供解決方案。
5."我——信息"失敗后訴諸權(quán)威
當“我——信息”不起作用后,就開始使用武力,就相當于告訴孩子:”我有個問題,需要你幫忙,如果你拒不幫忙,我會采取手段讓你聽命于我!“遮掩的信息不回培養(yǎng)出懂得體諒父母需求的孩子。
五、使用”我——信息“的指導原則
- ”我——信息“中體現(xiàn)出的父母效能與親子關(guān)系的質(zhì)量有關(guān)。尋求支持是相互的,絕不會是單方面的——就算有單方面的支持也不會長久。
- 多練習了解和描述自己真實的感受。多數(shù)我們不能接納的行為背后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威脅到我們,讓我們害怕會失去什么。
- 如果沒有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對父母真實、具體的影響,那就不要期待孩子會改變他們的行為
- 不要期待每個”我——信息“都起作用。
- 不要認為孩子很脆弱、很容易被傷害。
- 如果第一條”我——信息“失敗了,試試再來一條。并且讓它更加強烈,和你唄忽視的感覺更加吻合一些。
- 當”我——信息“引發(fā)了孩子的反抗時,注意覺察孩子的額抗拒。使用積極傾聽,然后在嘗試使用”我——信息“
- 告訴孩子們?yōu)楹嗡麄兘o你帶來了困擾,不是告訴他們他們要做什么,怎么做。
- ”我——信息“是滿足自己需求的非武力方式,所以,不要緊接著就使用命令,武力或者是懲罰的方式,這只會讓”我——信息“變的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