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武漢有個14歲的初三男生因為在學校打牌被請家長。他媽媽到校后,二話不說扇了兒子幾個耳光,就頭也不回地離開了。男生一個人站著,默默思考了3分鐘,毫不猶豫地從5樓跳了下去。
這是對家庭教育暴力最深刻也是最慘烈的一次詮釋。這位媽媽對孩子一定是有愛的,但是,她選擇了錯誤的方式進行表達。
“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可究竟是什么,讓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的開篇就拋出了發人深省的疑問。這位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卡爾·羅杰斯的溝通專家,用50多年的實踐來尋找非暴力溝通的方式,總結出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關鍵溝通要素,幫助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
01.我們如此暴力,是因為關注了錯誤的地方
有個男人在街燈下趴著尋找東西,警察過來問他在找什么,他說在找鑰匙。警察又問,你是在這里丟的嗎?男人說,不是,是在公園丟的??吹骄旌芾Щ?,他急忙解釋,但是這里比較亮。
這個故事很像《南轅北轍》,聽起來很荒唐,而實際上每天都在發生。
比如《正面管教》中所說:你們究竟從哪里得到這樣一個荒誕的觀念——若想讓孩子變得更好,先要用打罵的方式讓他感覺更糟糕?
馬歇爾博士認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愛,但主流文化讓彼此迷失了方向。
什么是主流文化?比如“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競爭文化,“棒打出孝子”的養育文化……
這些文化我們不談對錯,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很容易放大你內心的恐懼、焦慮、抑郁,把你的注意力引向錯誤的地方。
比如遇到矛盾,明明可以和氣商量,卻擔心自己表現太“軟”而受欺負,于是選擇了惡劣的態度。
再比如教育孩子,明明可以柔聲細語,卻擔心這樣的方式不能快速讓孩子符合環境要求,于是選擇斥責打罵。
就像前段時間的徽州宴老板娘事件,自家的狗嚇到了孩子而引起爭執,老板娘情緒激動之下居然放言要弄死對方孩子,以至于以一己之力干翻自家整個公司。這就是“高人一等”“強者為王”等文化對人格的滲透,使暴力的使用成為習慣和常態,最終也必受暴力的狠辣反噬。
因此,馬歇爾博士在書中一再提醒:把內心的愛融入生活,這才是你真正需要關注的地方。
02.做到非暴力溝通,只需專注四個要素
怎樣才算是一個能夠表達愛的標準的“非暴力溝通”呢?可以看看以下場景。
處在青春期的男孩兒菲利克斯在家里亂扔臟襪子,媽媽回家一看,黑乎乎的襪子咖啡桌下有,電視機旁也有。
一般家長看到這一幕,常常會氣不打一處來:“你多大人了?襪子放哪里不知道嗎?”“吃了十幾年飯,我就教育出你這么個玩意兒?”“我一天到晚這么辛苦,還要伺候你這個邋遢鬼”……
這些語言所隱含的暴力是可怕的,它讓家長們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孩子不懂事、家長的付出沒有成果、家長自己也有很多苦惱和情緒等錯誤的地方,以至于忘記,和孩子對話的目的是讓他承擔責任,解決問題。
所以拋出的話語傷害值驚人,效果卻往往適得其反。
再看看菲利克斯的媽媽是怎么表達的:“菲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兩只臟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只,我不太高興,因為我注重整潔,你是否愿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到洗衣機?”
這就是一個標準的“非暴力溝通”,里面包含四個要素。
第一個要素,觀察,就是要把事實表達得客觀、準確、具體。比如菲利克斯的媽媽用了“咖啡桌下”“兩只”“電視機旁”“三只”這樣具體而準確的詞匯,就事論事,不夸大其詞。用我們的話講叫“對事不對人”,孩子就不會因感受到暴力的壓迫而奮起反擊,引發無休止的爭論。
第二個要素,感受,就是表述因事情而產生的情緒。很多人不會表達感受,只會表達想法。比如看到臟襪子亂扔,“我覺得他就是個邋遢鬼”是想法,而“我不太高興”才是感受。想法是主觀上對事情的認識,帶有攻擊性,而感受是關注自身的情緒,不帶暴力。
第三個要素,需要,就是引發感受的根源。很多父母經常會覺得心中有一股“無名火”,其實就是有了憤怒的情緒,卻不知道它根源于何處。而在孩子看來,這樣的父母就是莫名其妙、喜怒無常。有個媽媽說,她看到孩子寫作業字很糟糕,氣得把作業本撕了——“我只知道我很生氣,但你問我為什么生氣,我覺得很難說清楚?!?/p>
有人會說:不就是因為這個孩子的字寫得差,所以媽媽才生氣的嗎?
其實不是這樣。心理學中有個ABC理論,分別代表事件、認知、感受。結論是,引起感受的原因是認知,而并非事件。
也就是說,同樣的事情,不同的認知會引發不同的情緒。
比如孩子字寫得糟糕,有的媽媽會認為,這說明孩子進步的空間很大,媽媽自己寫字也不好,正好可以把一起練字作為親子活動,讓自己和孩子共同提高,說不定她還會因此感到欣喜。
所以如果媽媽感到憤怒,她應該思考自己的需要到底是什么,比如她擔心孩子因此在學校被老師歧視,擔心孩子因字丑而失分,繼而與自己的理想學校失之交臂,等等。
菲利克斯的媽媽也是這樣表達的,她說:“因為我注重整潔?!?/p>
把情緒歸結于自己的需要,暴力自然不會產生。
第四個要求,請求,就是不帶強迫地提出自己的要求。請注意兩個表述的區分:“把襪子拿到房間去!”和“你是否愿意將襪子拿到房間去?”馬歇爾博士強調,如果人們認為我們是在強迫他們,他們就不會樂意滿足我們的需求。
家長們往往喜歡使用強迫的方式,因為他們內心先假設孩子是不會配合自己的,同時也認為只有這種方式才會顯示出成人的權威。
有人會說,事實上,孩子就是不會配合啊,那么我有什么辦法,是他逼我這么做的。
對于這個想法,馬歇爾博士是這樣說的:“選擇通過請求而非命令來表達愿望,并不意味著,一旦人們說“不”,我們就不再去滿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著,除非已經充分體會是什么妨礙了他人說“是”,我們就不會試圖說服他們?!?/p>
換句話說,如果對方拒絕了,你應該想辦法弄清楚他拒絕的理由,在這個過程中,對方就能夠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愛就流動起來了。
03.學會愛自己,是走向非暴力的捷徑
心理醫生曾奇峰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媽媽很反感孩子吃飯吧唧嘴,看到就皺眉頭,并說:“吃飯不要吧唧嘴,像豬一樣?!痹娣逭f,在這個過程中,他看到了這個媽媽對她自己的很多攻擊。
表面上看,是媽媽對孩子的行為發起了攻擊,并且標榜自己從不吧唧嘴的優秀。但實際上,她是在想:“如果我有這樣吧唧嘴的習慣,我就會感到很屈辱?!?/p>
媽媽確實沒有吧唧嘴的習慣,但她可能有其他自己不能忍受的生活習慣,因為她不可能是完人。所以她對自己所有不能忍受的生活習慣的態度是:批判、諷刺、自我貶低。最終這個攻擊向外投射,形成了對孩子的暴力。
馬歇爾博士說:許多人陷于自我憎恨之中,而無法從失誤中獲益。如果我們專注于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得到怎樣的滿足,我們就更有可能從自我評價中獲益。
王爾德說: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但如何愛自己,是一個讓人感到為難的課題。
《非暴力溝通》給出的啟示是,當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需要上,而不是一味責備自己,就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比方說,很多人常常因自控力低而自我責備“說了減肥,怎么又忍不住吃?真是一頭豬!”“前天才制定的閱讀計劃,今天就連一頁書都沒看,活該個loser!”……這些自我懲罰往往不會幫到你,反而會讓問題越來越糟。同時,這一針對自己的暴力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外放,投向你身邊的人們。
而非暴力的方式是,問一問自己:“我這樣做,究竟是為了滿足怎樣的需要?”一旦我們放下單一的羞愧、恐懼、內疚,開始感受到內心更豐富的情感,身心就會發生明顯變化,從而對我們追逐夢想產生更強的推力。
我們時常將自己裝扮成強大的模樣,企圖通過強硬的形象保護自己,可最終卻往往和他人一起傷痕累累。
學會在表達和傾聽中運用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看似是一種示弱,卻能以弱勝強,以柔克剛,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與距離。
愿我們都能學會非暴力的溝通方式,獲得更和諧的生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