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鄒憬、王盛元《論語通解》為通解,綜合參考楊伯峻《論語譯注》,新編諸子集成之《論語集釋》,南懷瑾《論語別裁》,《四書章句集注》
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通解:
孔子說:“一味讀書,而缺乏思考,則會迷惘;一味苦苦思索,而不切實讀書,則會胡思亂想,陷入危險。”
筆記:
《四書章句集注》: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程子曰的,是對學與思最好的貫通解釋。只讀書學習,而不用腦子思考,那么讀的書越多,學習越狠,腦袋越迷糊。或者成為瘋子,或者書呆子。我本人有這么一個經驗,剛剛進大學那會兒,看見圖書館那么多書,那簡直就是狼進了羊群,狗熊進了玉米地。看吧!結果,一年多下來,真的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根本沒有去整理思考自己所看的內容,一年后,突然覺得腦子里一片混亂,各種思想在腦子里混戰。整個人都到了要自殺的邊緣。后來果斷停止看書,慢慢的清理整理自己的思維。總算逃過一劫。
在大學時候,基本上上課學習都是為了考試,根本沒有去想過所學的知識可以用來干嘛,怎么用。自然學習的效果也是勉強。工作后,往往有這樣的情況,明明都是記憶中在學校學過的知識,偏偏就是不知道怎么用。
“學以致用”是一種湖南文化底蘊,我個人認為學而思的目的,就是思考所學怎么用,理論聯系實際。不管是哲學,社會學等可以用來指導為人處世,各自然科學知識更是可以直接指導我們怎么去做事情,數學可以用于計算,物理學可以告訴我們怎么給家用電器安裝電源線等等。這些知識,光學了是幾乎沒有用處的。作為一個工程師,我很清楚有很多知識光是學了,思考還不夠,還需要進行模型搭建演習和實踐,只要那樣才可能理解那個知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書本知識不是思想,只有通過對書本知識的學習,并通過思考加以分析總結應用,那才能成為自己的思想。
反過來,有些人,確實很肯思考,想法也很多。但是就是想想而已。如果光是想想而已也問題不大,偏偏這種人還很執著的期待想出個結果來。但是就是不去學不去做。
比如說有人在思考計算機軟件是怎么運行的,軟件是怎么設計的。天天想啊想啊,沒有結果,但實際上他只需要找一本什么21天速成的書,就能了解個大概。長此以往這個聰明的腦袋里裝滿了各種問題,然后,順利的被淘汰了。因為他“想得太多,做的太少”,眼高手低,不務實際。
放在為政上,學而思,思而學,更是可以避免很多勞民傷財有損政府威信的事情。比如看到別的地區發財致富的事實,不加思考,盲目學習,不顧本地區實際情況就要引進經驗進行開發,結果可能就是大量爛尾、面子工程。反過來,如果執政者只是局限在本地區想著怎么帶領大家奔小康,卻苦無出路。別的地方有很好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是就是不去學習他人的經驗化作己用,因此,大家就抱著膝蓋,一天天死守。
據說,白起是起于行伍的,不學兵法,但是很能琢磨打仗。及至后來當了將軍甚至是大將軍, 打大仗的時候就覺得吃力了。后來他潛心學習兵法,并且結合自己的經驗進行思考,終于有了長平以對等的軍力圍殲趙國大軍的著名戰役。這就是思而學的典型。
而趙括,家學淵源,熟識兵法,尋章摘句,無人能及。但是長平大戰中,連最基本的因地制宜都沒有考慮清楚,最終落得個紙上談兵的千古教訓。這就是學而不思的教訓。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在學問,執政上,遍地撒網,獲取信息,用心分析信息,慎重思考整理,根據自己的目標,獲取有用的信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然后扎實的執行。這樣的人做學問,成不了大賢,也能突飛猛進,長足發展。這樣的人執政,即使不能帶領民眾一飛沖天,也能一步一步的引導民眾堅實的打下幸福生活的基礎。
能夠做到學而思,思而學的人,即使成不了大事,也不至于禍亂天下。即使開創不足,守成卻是有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