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傅佩榮老師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為政篇第十五則。
1、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傅佩榮原文
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則將毫無領悟;思考而不學習,就會陷于迷惑。”
“罔”即惘然,學了等于白學。學生的“學”來自書本和老師,如果不能進而思考其中的道理,不但容易忘記,而且無法應用于生活中。
哲學教授方東美曾用三個比喻談學習:有些人的學習像螞蟻搬食物,搬完之后,食物是食物,螞蟻是螞蟻;有些人的學習像是蜜蜂采蜜,蜜蜂采了花蜜之后釀成蜂蜜,這樣的人已經有了自己的心得;還有一些人的學習像是老鷲摶云,這是很高的境界。
做學問如果像螞蟻搬家,就少搬一點;要像蜜蜂一樣把它消化,釀出自己的蜜;等年紀大一點時,就要像老鷲摶云,與作者一起在思想的領域里面游戲,那真是非常愉快的境界。“學而不思則罔”,說明任何東西都要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夠融會貫通。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學”和“思”之間的關系在這段說得很清楚:只知道一味地接受知識,而不用心思考這些東西,會變得迷惘而毫無所得;只知道自行思考,而不去學習知識來加以約束,就會陷入十分危險的境地。學而不思,是沒有將知識再次消化、納入自己的體系進行吸收;思而不學,是構筑空中樓閣,很難踏實地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很多時候,我們的問題不在于我們知道得太多,而在于知道得太少又想得太多,往往陷入自我糾結。當多開闊一些知識眼界后,會發現很多問題已然不知不覺中迎刃而解。當然,在學而思之后,還要知行合一。“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與大家共勉!
4、弘丹學習心得
傅佩榮先生引用的方東美先生的三個比喻非常形象也非常深刻。對于第三個境界“老鷲摶云”我不知道是怎樣的境界,在網上搜索,發現原來方東美先生是傅佩榮先生的老師。傅佩榮先生有一篇《回憶恩師方東美先生》的文章,講到方先生做學問的,先摘錄如下,也是對老鷲摶云境界有了一絲了解。
方先生做學問,不是像螞蟻一般儲存積糧,而是像蜜蜂一般采花釀蜜。他不是埋首書堆的老夫子,而是向往“老鷲摶云的意境”,可以在學問天地中悠游自得,又能提出一系列創見以啟迪后學。
這段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在中學的課文中也學過,但領悟這段話確是終生受益的。我們一生都需要不斷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尤其是如今的互聯網時代,新鮮的事物不斷發展,更需要與時俱進得學習。更需要學習經典,學習經過時間篩選的經典著作。
關于學習,我最近在看一本書《學習之道》,作者學習的能力非常強。
百度百科對于作者的介紹:喬希·維茨金:少年時曾8次在全國象棋冠軍賽中奪魁,13歲即獲得象棋大師頭銜。他是《王者之旅》一書及同名好萊塢電影的主人公,聲名鵲起。18歲時,他出版了個人第一本書。20歲之后,他開發了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象棋程序“象棋大師”,并成為其代言人。在縱橫西方棋壇十年后,維茨金22歲開始研習太極拳,并連續21次贏得全美太極冠軍及世界冠軍頭銜,成為“太極拳王”。他的傳奇經歷和成功心法被美國人奉為學習經典,競相追隨效仿。
正如作者維茨金所言,“我意識到自己最擅長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極,我最擅長的是學習的藝術。”本書并不是教你如何學象棋或太極拳,而是讓你掌握適用于任何領域飽嘗成功的學習之“道”。
這本書是古典老師推薦的,我自己也是非常喜歡這本書。這覺得這本書作者的學習已經到了老鷲摶云的境界,他可以將象棋,太極拳融合到一起,融會貫通,甚至到了萬物合一的境界。他讀老子的《道德經》,能將《道德經》運用到自己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我讀《道德經》,完全是無法讀懂的狀態。
5、都市隱居人 對《論語》為政篇第十五則的理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首先要明白,這里的學應該是指“學而時習之”,付諸實踐的學習。
學而不思,就象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老師的講座,卻沒有好好思考過、精煉過,那學問就到不了心里,就不是自己的學問,就象什么也沒學到一樣,在各種不同的理論中無所適從,甚至相信了那些“巧言令色”。但是思而不學,就等于把自己孤立起來,想法就得不到實踐的驗證,這樣就做不到“溫故而知新”。所以做學問的人,學習和思考都不能偏廢。更具體來將,“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個方面都不能偏廢,才是真正做學問的態度。
就以婚姻情感問題來說吧。學而不思,就象有些年輕人經常參加各類異性交友活動,接觸了很多異性,但是對自己要找的另一半沒有目標(或者僅僅是一個模糊而有點不切實際的目標,比如要象某某明星……),也沒有用心去深入經營一段感情,那么感情生活就不容易有著落。思而不學,就相當于你看了很多愛情小說,看了很多情感類的書,貌似是個“愛情專家”,對愛情有很多憧憬,卻不去找機會接觸異性……結果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