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印象筆記有一年多點,建了500多條筆記,它對我的助益主要是資料實現了云存儲而已,其他方面的幫助不明顯,比如耐著性子做了一年的財務記錄,財務依然一團糟,果斷棄。最近查找信息的過程中,李參的《印象筆記留給你的空間》作為參考書一再出現,當它出現頻率達到5次時,我決定看一遍。拿到書以后,邊翻邊和自己的使用經驗做比對,就有了一點感悟。
那都是別人的神話,我的神話你在哪里
印象筆記官方網頁里經常會有人介紹印象筆記的高端用法,我看過不少日計劃、月計劃、To do list、康奈爾筆記(差點寫成香奈兒,太膚淺了)等等,各種模板我都下過,最后都是呵呵一笑,相忘江湖。
晨間日記是我堅持的最久的,三個月不到,已經瀕臨放棄的邊緣,因為完全看不到改變在哪里。
經驗介紹的主要內容就是我是怎么思考的和怎么做的,我之前停留在單純模仿方法,并沒有去分析思維方式,所以使用上難以為繼。筆記的更新主要看狀態,狀態好的時候能寫不少,狀態差的時候一兩個月都更新不了幾條。
現在流行的工具神話都在于使用某種工具能夠把屌絲倒逼成總裁。神話也都是騙人的。工具改變不了我固化的觀念,觀念決定了我的使用方式,觀念僵化,使用上就只能停留在云存儲而已。
好在閱讀對于改變觀念有那么一點作用。
為什么他用和我用差別介么大呢
同樣是 App Store 下載的印象筆記,他用就是大神,還出書,我用就只能花錢買個云存儲而已。別說改變人生了,就是改變我那一本書總是看不完的毛病也是差強人意啊!
那么差別在哪?
在于想象,對工具使用的想象,就像我們認為做蛋糕一定要用烤箱,第一個想出來電飯煲也可以做蛋糕的人就擁有更佳的想象能力和落地能力。
我以前一直對暢銷書持懷疑態度,后來看了不少暢銷書尤其是西方學者的暢銷書才改變看法。
暢銷書內含了一個承諾,你跟著我這樣一二三,就能解決問題,走上人生巔峰。我以前對暢銷書的疑慮正是對這個承諾的懷疑。
其實,暢銷書的真正價值并不在此。我碩士期間偏愛啃讀艱深晦澀的理論書籍,這些閱讀經歷幫助我重新確立三觀,能夠不為他人觀點左右。但是,有一個問題是,我的能力跟不上我那略顯狂野的思想。
為了更容易理解,代入下職場情境。比如我覺得上級很神奇,總是強調為公司奉獻啊,多加班啊,要加班那是效率太低好么,想讓我奉獻請漲工資好么,可是我的能力卻并沒有強大到能夠取而代之或者另謀高就,只能在我覺得很傻的上司手下陽奉陰違,最后很有可能我也會活成一朵奇葩(貶義,哈哈)。
這下,該暢銷書出馬了,每一本書暢銷書都是針對現實生活的困境,結合一套通俗化了的理論,給出的具體建議和方案,也許不是每條都管用,但三十條建議中總有一款恰恰適合你現在的需要。在和方法不斷磨合的過程中,增強的是動手能力。實現任何夢想,真正的核心正是動手能力。
《印象筆記留給你的空間》正是這樣一本暢銷書,它內含了作者李參完整的工具方法論,也有不少具體的建議。我得到的最重要的啟示則是方法論上。
148一年的高級賬戶買的究竟是什么
148的軟妹子想買的真是這些功能么,我用了一年,每月10G的流量1G 都用不完,關鍵問題是這些功能怎么融入你的使用。
無論用戶使用的輕重程度,都需要問自己希望用印象筆記做什么?
我之前只想用印象筆記來記讀書筆記而已,不用把信息散亂在各個文檔里,信息得不到整合。
但是,李參對于印象筆記的設想卻遠不止于此,她將印象筆記作為了她的信息系統處理工具,個人工作、生活、學習的所有信息輸入與輸出都在印象筆記里完成,那么她的使用必然就要復雜很多,但卻并非免費用戶與高級用戶權限的差異。
我花148是為了像大神一樣使用工具,不必因為舍不得花錢阻止自己走上人生巔峰。事實是,我最該花錢升級下我的觀念,怎么升級,人丑就要多讀書呀,哈哈!終于用上了!
最關鍵的兩個邏輯
不賣關子了,我看完全書,認為印象筆記的使用最重要的兩個邏輯是結構邏輯和分類邏輯。
一、結構邏輯
結構邏輯解決的是用戶的目的,你希望用印象筆記來做什么,如果只是用來作為云存儲,方便你需要的信息地取用,你只需要建立符合你需要的筆記本結構就好了。比如你需要的是某個工作項目信息的隨時取用,那就建一個筆記本組,把信息按照格式分別存在不同的筆記本下,方便查詢與使用。
但是,如果你的需要是建立個人的系統信息處理庫,那么你就需要建立與此需要適應的復雜結構。每個人對信息處理需求并不一樣,那么結構的復雜程度就完全不同。大神的做法只可參考,不可照搬。比如我現在的學習和生活很簡單,根本沒有太復雜的行程安排,我卻強行要給自己做行程安排,非要花時間去勾勾畫畫,那就屬于照搬他人經驗,反而起不到作用。
結構的構建也是一個慢慢進階的過程,方法可以通過自己見招拆招,也可以借鑒別人的做法。比如李參在提到信息收集時使用便利貼的方法,就特別符合我的需要,把重點放在了記,而不是在漫長的打開程序、找到合適筆記本的過程中導致最后忘了要干什么。二、分類邏輯
分類邏輯解決的是信息的輸入、加工和輸出的問題。建立個人系統信息處理庫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信息取用。但是,分類系統的混亂會導致同一類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筆記本中,使用者還是得依靠記憶力,時間久了使用者記不清楚時就會無法迅速取用。
李參介紹了數字標識、FSR(Flow-Stock-Reference) 分類邏輯和工作任務和關注點分類邏輯,她還認為各種分類邏輯可以結合使用。印象筆記上還有大神介紹過字母標識分類。這幾種分類邏輯還可以進一步分為線性和非線性兩類分類邏輯。FSR 就屬于線性分類。數字或字母標識、工作任務和關注點分類邏輯則是非線性。
一般來說,信息架構越復雜就越需要使用復雜的分類,且分類是層層遞進的。比如管理筆記本架構時,則需同時應用三套邏輯,比如在線性邏輯下分類輸入和分類存儲,在分類輸入下可以清晰分類的直接加入分類存儲,不能清晰分類就放入另一個筆記本。信息分類存儲的層級下面則可以以數字或字母標識+FSR 或標識+主題進行分類。
復雜的結構和分類邏輯會對使用者有更高的要求。因此,真正的關鍵是根據自己信息輸入、加工和輸出的最重要特性來建立架構。而且每個動作下面的分解工作都是一個小的完整信息輸入、加工和輸出過程。
舉個干貨例子,以我較為熟悉的論文寫作(文科)中的文獻閱讀為例,文獻閱讀屬于論文寫作中的信息輸入,但是文獻閱讀過程本身又是更小一個信息輸入、加工和輸出的過程。
在這個文獻閱讀的層級下面,使用者首先需要查找和鎖定重要文獻。接下來的閱讀就是進行信息加工,加工的方式決定于研究設想,第一個問題是是否相關?相關是屬于哪一部分?文獻的理解角度是什么,我應該怎么利用?最后信息輸出就是文獻綜述。
根據這個過程的信息加工特性,信息輸入最關鍵是查找路徑和可獲得性這個要素,那么就應該以路徑和可獲得性為分類原則,建立四個筆記本。路徑大致可分類主題關鍵詞泛搜索和專著參考文獻兩條最主要路徑(這些要素設立都屬于我自己判斷,他人不一定認可),可以在輸入組下建立四個筆記本,每個筆記本需要的動作都不一樣。
信息加工組下筆記本分類原則可根據獲得與否與相關性進行分類,接下來就可以從已獲得與相關性最高的文獻開始處理。有了具體的問題再去其他筆記本搜索信息,如果沒有再回到輸入環節。閱讀過程根據文獻綜述的固定結構進行信息分類存儲。
到了最后的文獻信息輸出環節,只需要根據固定結構如理論基礎、研究問題、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進行綜合就好。這種分類結構可以有效提高使用者對文獻閱讀過程的掌控程度。
感想
印象筆記的高階用法大約是用來管理工作、生活所有的信息,但是這對于用戶邏輯能力的要求也很高,入門和進階不如先用來管理最重要的任務,慢慢提高自己的掌控能力。
盲目去學習整套的架構,可能會因為力有不逮而最后放棄。
我自己對于印象筆記的使用還沒有形成自己完整的使用邏輯,在方法細節上還需要繼續摸索。但是,閱讀《印象筆記留給你的空間》引發了我對印象筆記這個工具使用的反思,打開了它在我這里更大的可能性,這已是很重要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