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當時我問姚叔叔為什么我們要去通山縣呀,他的回答是“我們去吃好吃的呀”確實包坨好好次呀~外面的是紅薯粉,包著肉和豆干,捏成似湯圓般大小。原本以為會是咸甜的怪味,然而真的是好吃到能把舌頭吞下去。當陳勝學長領著我們七拐八拐走到一個小巷子里的時候我就知道我們肯定能吃到最正宗的包陀了。一個較為潮濕的簡陋小鋪子,用一個長木板用粉筆歪歪扭扭地寫著老玉泉包坨,靠門邊有兩個阿姨一邊聊天一邊熟練地包著一個一個圓滾滾的包坨。
姚叔叔應該不是第一次去,他很熟捻地點了40個包坨。我們都一臉懵逼,說點這么多個能吃完嗎?想想紅薯粉的耶,似乎會有些膩。他信誓旦旦地說絕對能吃完呀,我們就在小小的矮桌旁的板凳上等待著,耳邊都是聽不懂的鄉音,離我們坐的不遠地方的鍋里冒著熱氣,楚璇感嘆有一種回到八十年代的感覺呢。確實,滿滿的生活氣息,不緊不慢,可忙碌的老板,基本滿院的食客,又帶著些市井的小熱鬧和悠閑,很是愜意。
包坨上來了,一大盤,可是沒有像湯圓都黏在一起。裹著醬油炒過,黑黑的,估計炒的時候也放了香蔥大蒜之類的,有一種佐料原始的香味。我有些猶豫的伸出筷子夾上一個,有點滑滑的,但是稍稍用力,圓圓的包陀表皮,特別有彈性,很輕松就能夾住。夾上一個沾點小碟子里自制的醬,或是醋或是辣椒醬,果然,和夾著時的猜想一樣,咬上去Q彈Q彈的,沒有紅薯的甜味但有它的香,包著的餡也是鮮而不膩。作為本地人的陳勝學長說,做這個很是麻煩,但是家里自己做的話餡除了肉和豆干,還會加其他很多品種的東西混在一起更好吃。所以可想而知,40個包坨,很快就被我們解決啦~
最后還吃到了通山的另一種特色食物,甜辣。就是把一些麻辣燙里的常見東西煮熟拌上特制的甜辣醬,但是和我吃到的我家的,海南的,廣東的,凡是我吃過的醬的味道都不一樣,開始吃很是干辣,但是卻是越吃越甜,據說,這家店生意如此火爆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家的醬做的特別好的呢。
專門就為此而來的包坨沒有讓我們失望呀,吃到如此美味,又一種美妙的新鮮嘗試,也不枉我們從武漢專門坐車去咸寧通山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