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亮與六便士》一書中,對于“月亮”和“六便士”的含義,作者、譯者、研究者、甚至讀者,每個人都隱約有自己的解讀。
我傾向于認同較為大眾的這個解讀:雖月亮和六便士皆為圓形且都閃閃發光,但本質卻不同,權且認為月亮象征理想,六便士象征現實吧。
在大多數人屈從于普世價值觀,將功成名就、受人敬仰的社會地位作為一生孜孜追求的事業時,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卻像個終生跋涉的朝圣者,熱切地想要創造出美來。為此,他將生活的基礎完全打翻,一心追求藝術,對于除此之外的一切事物都聽而不聞、視而不見。
他不僅不取悅別人,甚至連自己都懶得取悅。
他性格中當中含有太多自私、殘酷、冷漠的成分,就如同作者毛姆先生所說:“思特里克蘭德是個惹人嫌的人,但是盡管如此,我還是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
因為我們大多數人不僅沒有他身上所具有的這種藝術天分,更沒有遵從內心聲音、只追隨自己靈魂的勇氣。
對至真至美的不懈追求,不管過程多么艱辛曲折,生活多么貧困潦倒,但堅韌不拔、決不放棄、至死方休,愿為心中熱愛付出一切,這樣的人,是值得肅然起敬的。
為了與此書對應,我稱他為月亮先生。
01
一開始,我很討厭月亮先生。按照今天的說法,他是個徹頭徹尾的渣男。
月亮先生是倫敦的一名證券經紀人,有一個討人喜愛、待人熱情、賢惠溫柔的妻子,有一雙規矩可愛、健康活潑的兒女,如同世間無數尋常的夫妻一般,他過著井然有序的幸福生活。
月亮先生四十歲那年,在六便士世界沉浮多年的這個中年男子,沒有任何征兆地不辭而別。離開家,離開妻子,離開子女,去巴黎追尋心中的月光了。
他不關注他的突然離開會給妻子兒女的生活帶來怎樣的重創,面對指責,他冷漠無情地說:事情會過去的,她可以試著自己養活自己。
即便所有的人都討厭他、鄙視他、誤解他,隨便別人如何看待,他都無所謂。
問及離開的理由,他給出的答案簡單到匪夷所思:我必須畫畫兒,像溺水的人,不游泳就會淹死一樣。
他身上沒有責任感,沒有一丁點良心,對物質和生存環境沒有要求,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鏈條能捆綁住他。
創作的欲望支配著他的靈魂,他像著了魔一樣,除了內心的聲音,什么都不聽,什么都不顧。
02
當月亮先生離開倫敦,來到巴黎,便開始了他顛沛流離、貧困潦倒的后半生。
冷嘲熱諷、不懂感恩是他為人處世的一貫作風,從不講究舒適、毫不關心周圍環境是他的天然習性。
這些原本沒什么,只要不損害他人利益,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如何生活的自由。
但月亮先生卻過分得有些離譜,活脫脫一農夫與蛇的現實版本,他當然是蛇,禍害別人毫無愧疚之心的“毒蛇”。
在他貧困沒有飯吃、生病無人照看之時,荷蘭畫家帶他回家,喂藥喂飯,悉心照料,甚至把自己的畫室讓給他作畫,因為他畫畫的時候,不喜有人在場。
反觀我們的月亮先生呢,與荷蘭畫家的妻子私通,且是只貪圖一時肉欲,沒有負責概念的私通。
也許,他根本不懂何為負責,他的字典里,沒有這個詞。
在那位妻子因為月亮先生深陷情網,無法自拔之時,他毫不留情把她從心頭連根拔去。
愛情使人軟弱,會占據一個人莫大的精力。對于月亮先生來說,這是會妨礙他創作熱情的情感,他不需要。
此事的結果,是原本和睦平靜的家庭支離破碎。畫家妻子喪失理智,服草酸自殺;荷蘭畫家睹物思人,黯然歸鄉。
這樣的月亮先生,有著惡棍般的怪異,怎能不讓人厭惡?
03
即便如此,帶著巨大人格缺陷行走于世的月亮先生,對創作的巨大熱情,卻不能不讓人敬畏。
他急切追求表達內心的熊熊烈火,讓他對這個世界始終保持超然物外的態度。不管生存環境如何惡劣,身體如何困于饑寒交迫,他從不忘尋找,從不氣餒動搖,從不悲觀沮喪,從不曾有一絲一毫放棄的念想。
離開巴黎后,月亮先生去往馬賽,一段風餐露宿、幾乎喪命的艱難歲月后,機緣巧合,得以在寒冬的海面上乘船去往塔希提,在那里,他終于找到了自己的靈魂棲息地。
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與世隔絕的原始環境,海天蒼茫、色彩無盡的自然風光,他屬于那里。蔚藍的天空,郁郁蔥蔥的樹木,椰子樹搖曳多姿,芭蕉樹密密麻麻,都讓他身心寧靜愉悅。
在那里,他不再因為怪異而與周圍格格不入。他不關心世界上的事,世界也將他遺忘。他終于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圣地,他的靈魂不再受肉體桎梏,自由而輕盈。
他與當地的土著姑娘結婚,他認為她很好,她不試圖捆綁他、占有他。用月亮先生的話,便是:她不打擾我,她給我做飯,照管孩子,我叫她什么她就做什么。凡是我要求一個女人的,她都給我了。
他潛心作畫,生命的最后時刻染上麻風病,身體器官的衰竭帶來的肉體折磨,眼睛失明帶來的精神折磨,都不曾阻礙他。
他的色彩在心中,那里有時間和空間的無限永恒。
在土著的小木房子里,他在房間的四壁上,畫下了奇異到讓人畏懼的絢爛畫幅,原始的、狂野的、富有天才想象力的,仿佛不屬于人世的伊甸園。
當這副巨畫完成時,他感受到了心靈的平靜,他一直致力找尋的平靜。似乎他痛苦的一生,都在為這副壁畫做準備。
表達完成時,創造完成時,他得到了滿足。又以驕傲而輕蔑的心情,囑咐妻子在他死后,將此巨畫一把火燒掉。
世間的人看他,是怪異匪夷。又怎知,他看待世間的人,不是輕浮庸俗呢?
回顧了月亮先生的一生,心里突然變得透亮清澈。茫茫人海,能實現理想的人少之又少,能實現理想的人何其幸福。
但愿,我們能多些包容給自己的內心,試著聽從它,試著實現它。
但愿理想的光,足以照亮前方的路。
但愿更多的月亮先生,能在江湖顛沛而不后悔。
最后,以書中的一段話作為結尾,浮躁搖擺、迷失方向之時,我相信它能給人力量: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里。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
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磅,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
我想,這一切都取決于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于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么義務,對自己有什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