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歲的年紀,處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風口浪尖上,我總是試圖去追尋著這一切的意義,似乎只要找到了答案,就能緩解空虛之感來襲時的恐懼,就能找到一股精神力量支撐著我通過曲折泥濘的人生道路。
這種渴望在空虛時攀上心頭,我嘗試著從文學、哲學中需找答案。存在主義學派認為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西方荒誕文學認為人生是荒誕的,沒有價值的,無論如何,人終將要走向死亡,人總有一樣的結局。
過度重視死亡這個結果,而忽視過程,難免讓人產生極端的悲觀主義心理,有一種超脫叫《局外人》,置身事外,對一切都持默然的態度;有一種極端的絕望就是自殺,據統計中國每年超過28.7萬人死于自殺,其中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出在精神問題上,存在之虛無(程度稍輕叫迷茫)是一個很大的誘因。
未來的不可把握,前途的艱難,生命的虛無,這些無不讓我陷入泥潭。
終于,有幸接觸到了這本書,將我從這種深淵中拯救出來,那就是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是一本十分暢銷的書,在美國甚至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起初我是不相信這些頭銜和榮譽的,我認為真正有用的東西在于無聲處,在于時間的考驗。
書的前半部分講述弗蘭克爾在集中營中的經歷,相信有很多人都見識到了其中慘絕人寰臭名昭著的事件。焚尸爐、毒氣室,無窮無盡的苦役,饑餓、骯臟、踐踏人性、無視生命等。
而弗蘭克爾并沒有著重講在集中營這些悲慘的經歷,而是以身處的環境為背景,在其中闡釋一個個求生的希望,例如在能多得到一勺湯,講一個幽默的笑話,如何與囚頭搞好關系能走在隊伍的后面,如何在醫治病人時忙中偷閑,如何在苦活中偷偷欣賞大自然的美景。
他骨子里有一種天性的樂觀主義,他有自己的使命,他作為精神病醫生,就是將更多的病人從病痛中拯救出來,即使自己的醫學稿子在集中營中被奪走,唯一的精神支柱被摧毀,他沒有一刻陷入絕望,他的好運氣加上樂觀的精神,以及始終堅信關于生命的信仰讓他得以幸存,而那些剛開始就陷入絕望,找不到活著意義的人無一幸存。
正是前面的經歷讓他有了關于“意義療法”最初的現實依據,人活著的確不能像弗洛伊德那樣純粹地追求快樂,也不是阿德勒所教導的那樣,只是為了追求權力,而是尋找生命的意義。
“意義療法”不像一般心理治療那樣抓取回憶,內省追根溯源,而是著眼未來,著眼于將來要完成的意義,正是這種療法拯救了許多人。
人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書中分別從幾個大的方面進行分析,存在之挫折、存在之意義、存在本質、愛之意義、苦難的意義去說明,但是每個人有關生命的意義是有所不同的,人類的整體意義與個體意義又全然不同。
書中介紹有三種方法去發現生命的意義,這只是從三個大的方向,具體的因人而異,第一是從事的事業、工作;第二是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者面對某個人,其中含有各種情感;第三是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采取的態度。
當然其中最重要的兩點就是“愛”和“責任”,這為生命提供了不竭的動力。通過愛,能挖掘你所愛之人和你自己的潛能。弗蘭克爾在集中營干苦役時,時常會回憶自己的妻子,正是愛使他轉移了痛苦,保持了生命的活力;同時他十分清楚自己的責任,就是挽救更多的病人,為他人尋找生命的意義,正是這一直支撐著他走出了囚籠。
關于忍受困難,弗蘭克爾特意提到,對于那些不可避免的苦難,超越它,重新認識它能讓你找到不一般的意義,而一些可避免的困難則是要盡力去克服它,否則就是自虐。
意義療法在看待生命的虛無與短暫,不是消極地求同的,而是積極向上的,就比如悲觀主義者好比一個恐懼而悲傷地看著墻上的掛歷每天都被撕掉一張,掛歷越變越薄的人;而積極地面對生活問題的人就好比一個每撕掉一張就把它整整齊齊地摞在一起,還要在背面記幾行日記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樂地回憶日記中所記下的所有充實的日子,那些他曾經有過的的全部生活,即使老了,那又如何?因為他過去的也是現在擁有的,就如同一些人向死而生的觀點。
雖然本書關于意義療法只是簡略的介紹,作者并沒有詳細的深入,其中一些關于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也晦澀艱深,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證明了生命是有意義的,雖每個人說追尋的意義有所不同,但是我們要堅定尋找的步伐,因為它是我們一生中被賦予的最艱巨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