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多·弗蘭克爾是一名心理學家,一名被關進奧斯維辛集中營而后幸存下來的心理學家。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是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的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被翻譯成24種語言,全球銷量達到千萬冊。其草稿版本正是弗蘭克爾在奧斯維辛集中營時通過碎片完成的。(注:此書英文名叫 Man's Search for Meaning,另一個中文名叫《人對意義的尋求》)
在這本書中,弗蘭克爾并沒有詳細地描述集中營中的種種恐怖遭遇,沒有那些常人無法想象的艱辛與摧殘,更多地是在討論集中營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反映在普通囚徒的思想中的,談論地是那些讓人堅強活下來的勇氣從何而來。弗蘭克爾關注的并不是多數人喪生的原因,而是為什么有些人能夠幸免于難。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的理論被叫做“意義療法”,這也是第三個維也納學派。提起心理學,便無法繞開維也納這個城市。因為,在這里有著太多心理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不同于精神分析學派的弗洛伊德強調的追求快樂,以及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強調的追求優越,弗蘭克爾認為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才是人最主要的動力。
說句實話,每每談到生命,談到意義這樣的詞語,總讓人感覺云里霧里,似懂非懂,似乎只是空洞的概括與抽象的詞匯而已。就像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名的時候一個,差一點就以為這不過是一本為生活打雞血的流行書罷了。然而,在認認真真讀完兩遍之后,卻越發覺得,這幾個字的厚重。
如何理解生命的意義呢?
作者似乎也明白大家總是習慣性地認為生命的意義,是一個宏觀的,抽象的概念,所在他很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生命的意義并不是空洞的,而是具體的,獨特地。生命的意義只是并且只能是由特定的某個人來完成,也只有這樣,他才滿足了自己追求意義的獨特愿望。
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的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的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代替的。
“如果你發現經受磨難是命中注定的,那你就應該把經受磨難作為自己的獨特任務。你必須承認,即使在經受磨難時,你也是獨特的、孤獨的一個人。沒有人能夠解除你的磨難,代替你的痛苦。你獨特的機會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負的方式之中。”
換句話說,你生命中的一個個困境,以及你在困境中所作出的一個個選擇,便構成了你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尤其強調苦難在生命的意義中的重要性,這一點在下面會說到。
如何追尋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認為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而他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別人展示了,自己是如何利用這三種方式在死神臨近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中尋找自己活下去的意義。
一、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項事業。
《活出生命的意義》(又叫《人對意義的尋求》)這本書稿,便是一項弗蘭克爾堅持的事業,這份事業讓他在集中營中尋找生命的意義所在。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在集中營時,便開始用碎片記錄下自己觀察到的集中營的囚徒們在遭受磨難時的選擇與態度,除了就囚徒對集中營生活的精神反應進行研究,總結出三個階段,還有一個初衷便是想通過具體的事例向讀者傳遞一種觀點——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惡劣的情形下。他認為自己有責任將自己的經歷寫下來,或許對那些絕望中的人們會有所幫助。
從集中營解放出來后,弗蘭克爾完成了書籍的創作。最開始他堅持要匿名出版,后來在朋友的勸說下,以及為了增加可靠性而在扉頁加上了名字。卻沒有想到,恰恰是這本原打算匿名出版的書籍從他的眾多著作中脫穎而出,給他帶來了極大的聲譽與成功。
這也讓弗蘭克爾堅信了另一個觀點,成功不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于某一偉大的事業時產生的衍生品。
生命的真正意義要在世界當中而不是內心去發現,它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這是他所強調的“人類存在之自我超越”,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總是指向某種事物或自己以為外的某人。所謂的自我實現,絕不是指某種可以實現的目標,因為人越是這個目標,越是容易失去它。越是想著成功,越不容易成功。換句話說,自我實現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產品。
二、通過體驗(愛)來發現生命的意義。
這種體驗于事情或事物而言,就是要發現真善美,體驗藝術美和自然美。比如弗蘭克爾在書中描述的,一天晚上,他和大家一起毫無生機地躺在棚屋的地板上休息時,一名獄友沖進來讓大家去外面看日落。不斷地變換形狀和色彩的云朵籠罩著整個天空,與他們荒涼的棚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泥潭也被映照出燦爛的天空。在幾分鐘的寂靜后,一名囚徒突然感嘆道:世界多美呀!
于人而言,這種體驗的最深程度莫過于愛了。有一次弗蘭克爾和大隊伍一起在黑暗中,拖著凍傷的雙腳,被看守們驅趕著前行。隊列里幾乎沒人說話,突然旁邊的一個人捂著嘴巴說:如果我們的妻子看到我們這個鬼模樣怎么辦?我希望她們在集中營過得比我們好,永遠不會知道我們經歷的這些事情。
這句話勾起了弗蘭克爾對妻子的懷念,也引發了弗蘭克爾在接下來的集中營生活中的數次與妻子的“精神對話”。看到天空中的星星慢慢消失,清晨的霞光在一片黑云后散開,他似乎聽到了妻子的回應,看到妻子的微笑。不管處境多么艱難,弗蘭克爾都能繼續與愛人交談,這讓他強烈地感覺到妻子的存在,她陪伴在他的身旁。
這種精神對話讓弗蘭克爾領悟到:愛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世界上一無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時間思念愛人,那么他就可以領悟到幸福的真諦。
天使存在于無比美麗的永恒思念中。他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愛一個人可以遠遠超過愛她的肉體本身。愛在精神和內心方面具有深刻的含義,無論伴侶是否在場,是否健在,愛以什么方式終止是最重要的。
三、勇于承受苦難,讓獲得意義并將意義保持到最后。
當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時,我們就面臨著自我轉變的挑戰。在勇敢接受痛苦之挑戰時,生命在那一刻便有了意義,并將這種意義保持到最后。換句話說,生命之意義是無條件的,因為它甚至包括了不可避免之痛苦的潛在意義。
在集中營中,雖然大部分人處在精神與物質的高壓之下,但依然有人能夠保持精神自由,盡管很少,但卻足以說明:有一樣東西是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犯人最終成為什么樣的人,依然取決于自己內心的決定,而不單單取決于集中營生活的影響。
如果說生命有意義,那么遭受苦難也有意義。苦難、厄運和死亡都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便不完整。
人接受命運和所有苦難的方式為他提供了賦予生命更深刻含義的機會,只是有的人充分運用了它,有的人卻放棄了它。這也決定了你是否配得上自己所遭受的苦難。
在現實的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承受著各種苦難,有來自于精神的,也有來自經濟上的;有來自于家庭的,也有來自于職場的……苦難永遠都是人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像弗蘭克爾在書中寫到解放后的獄友們的心理時一樣,當他們走出集中營,從這個令人永生都不想回憶也永生難忘的苦難中走出來時,卻發現自己依然沒有擺脫苦難。因為面臨他們的是新的苦難:回到原來正常生活后的物是人非的心酸和理想情景的幻滅。
當我們給苦難找到了意義,苦難便不現是苦難。一些不可控制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很多東西,但它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我們無法控制命運的安排,但是我們卻要可以自由地選擇面對命運時的情緒與行為。接受苦難,勇敢地面對,這種精神的自由任誰都無法奪走,這才使生活變得有目的,有意義。
我用弗蘭克爾在書中描述自己解放后的一段輕描淡寫的文字來結尾,這段文字看起來很簡單,卻似乎總讓人感覺不那么簡單:
解放后不久的一天,我在田野里散步,穿過繁花盛開的沼澤,一直走到鄰近集中營的市場。云雀在天上飛過,我能聽到它們在快樂地歌唱。方圓數里內,空無一人,只有空曠的田野、寂靜的天空和歌唱的云雀,一片自由的空間。我停下腳步,觀察四周和天空,然后跪在地上。那一刻幾乎忘了自己,忘了整個世界的存在。腦子里來來回回只有一句話:我從心底呼喚著上帝,他在自由的空間回答了我。
我不記得這樣跪了多久,念叨這句話有多少回。但我知道,就在那一天,那一刻,我的新生活開始了。我一步一步恢復,直到再次成為人。
最后的建議:
這是一本很值得推薦的書籍,文字也很好理解,讀起來不會很生澀,價格也不貴。如果你依然沉浸于痛苦之中,這本書會對你有一個改變。
作者:小豌豆,簡書推薦作者。相信人生就是一場不斷迭代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