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某人太自私了,或者說自己太自私了。自私有著一種共性,當我們滿足自己需求時,某種內疚、愧疚就開始油然而生,以為對自己好就能傷害到他人。
古老觀念對個人真實感的影響
“愛別人等于愛自己“,讓我們忽視了自己的真實存在,活在了家庭、工作、學校、朋友等的其他關系里。
“要時刻顧及對方的感受”,這樣的觀念,告知我們自己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乎親人的感受,或我們的感受總是在更重要的東西上,比如說對方的期待和責任。
“忍一忍就過去了”,總是害怕失去關系,以為忍一忍就能過去,放棄自己的需要;以為討好對方,關系就能永恒;越是這樣反而會給關系帶來負面的影響,因為我們失去了溝通。
等等的這些忽視,以及自己感受的內化,往往讓我們形成特別容易批評自己,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的問題;很難去為自己想要的事物爭??;看不到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內心會不斷的生成委屈;當自己有更多獨處時間的時候,對獨處的內疚;很難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特別是需要親人照顧的時候。
什么是真實的自己
自己這個真實的主體在,才能更好地做好家庭、工作、父母等各種角色,如果沒有了主體的自己存在,那么家庭、工作、父母的角色也就失去了色彩,變得毫無生機。
我們總自動化啟動在家庭、工作、父母角色的扮演, 為了讓更多人的看見,以此體驗我們真實的存在,但那只是一個外殼而已,內在是一個空心的,很容易一擊就碎,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有時很容易情緒的原因。
人類所有存在的體驗都是與自己有關的體驗,而所有的體驗都是離不開自己的,所以當真正看到自己的時候,體驗才更加五彩繽紛。
如何做真實的自己
分清自己的立場,無論什么時候,思考當下在什么樣的角色里,你是自己還是妻子、丈夫、母親、父親、孩子、下屬、領導等等,立場分清了,我們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價值,做好自己。
任何想法突然冒出來的時候,及時識別想法,跟自己的想法呆在一起,看看它,抱抱它,感受它的存在,不要忽視每一次的真實需求。
平時的委屈和討好,往往來源于角色的混亂,當真正的看到自己的角色時,不忽視每個自己,才能表達需求,獲得比較好的溝通。
比如說:考大學,有的因為家庭貧困,放棄了自己的學校,那么這樣的選擇是自己真實的感受嗎,體會一下,如果是我們需要尊重自己;如果不是,我們要及時給父母并表達自己真正的需求。
只有真實的自己在,社會角色才能得心應手,我們才能有更大的力量支撐社會角色。我們應該適當的自私一些,有了自私的能力我們才能學會對自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