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9日開始
H:譯者的話里面有一句話給我印象深刻,“在糾正孩子的行為之前,先要贏得孩子的心。”
序言及致謝部分,作者提到正面管教是以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魯道夫德雷克斯的思想為基礎的。所以我查了一下這兩個人。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癥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葉浩生認為縱觀阿德勒拋棄了弗格伊德的性本能和潛意識,把目光轉向社會文化環境和外在因素,他注重于兒童的社會責任感,通過社會興趣的研究來強調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對于社會的興衰和人類的進化都有自己應盡的責任,且認為人們都有一種追求向上的意志和愿望。我們不再看到弗洛伊德那種對社會的悲觀失望,乃至喪失信心,而是讓人們感到耳目一新,看到未來生活的美好,從而對未來和自己充滿信心。
魯道夫·德雷克斯(1897-1972)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他開創性地將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個體心理學發展為一系列實踐方法,直接影響了正面管教等方法的提出,在西方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這個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正面管教也是受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同時非暴力溝通和父母效能訓練手冊那兩本書的作者都是師從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卡爾羅杰斯的,我又看了一下,為什么卡爾羅杰斯和這個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好像沒有什么交集各自研究的呢?因為他們一個在奧地利,一個在美國,估計那個年代交流也不方便。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比較積極的,追求進步的。
正面管教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原則-在社會環境中,沒有秩序也就沒有自由。
第三次修訂版的引言中提到了這樣幾個重要問題:
一,有效管教的四個標準;
二,要和善而堅定;
三,運用積極的暫停;
四,專注于解決問題;
五,要承擔責任;
六,大人的性格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七,要全面理解正面管教的原理拼圖;
八,要注意,每次只嘗試一種新方法,循序漸進。
還有最后提到的,在運用正面管教的概念和態度之后,盡管他們的孩子沒有成為完美的人,但他們和孩子在一起比以前快樂多了。這說明我們不是要管教出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彼此能夠和諧相處,放松自己的心態。
在引言里也提到了小組活動,小組里沒有專家,如果我們提出問題,就從這本書里面找到答案。
K:第一章之前這部分內容你總結的非常好,也很全面。引言里提到的一些觀點是比較吸引我的,所以有閱讀的興趣。
你說人本主義心理學是比較積極的,追求進步的。這樣好啊,認識到生活的苦難,永遠選擇笑對人生。
H:第一章給我印象深刻的兩部分是“當心!是什么在起作用!”和“和善與堅定并行”。前者讓我意識到我們在管教孩子時一些行為的負面效果可能是長期才會顯現出來的,我們卻為了追求短期的表面有效而在做錯誤的事。后者,和善和堅定我做得都不好,該堅持的原則沒有溫柔地堅持而是妥協了,造成不好的現狀。晶晶目前缺乏責任感和上進心,對我過于依賴,總想通過操縱我為她服務來得到價值感,而我對待她的方式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我很希望自己能真正學懂正面管教,能正確地陪伴她成長。這是一本很燒腦的書,需要大量的思考和改變我自己行為的練習,這也是我幾年前讀了一點就讀不下去的原因。父母效能訓練似乎要淺顯容易一些,所以那本書我很快就看完了。
K:第一章我看到了正面管教的幾個要點,1)尊重自己,尊重別人;2)選擇對大家都有益的解決方案;3)共同承擔責任;4)動力必須來源于內在的自我控制,就是自律。
我覺得這幾點不僅僅適用于正面管教,其實就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原則,符合當今社會獨立自主的主流。
最難做到的是自律,最重要的也是自律,怎樣才能做到自律呢?
H:自律要有堅定的決心和強大的意志力,每個人生來的自律能力也是不同的,我們不能苛求完美,可以先從一件小事做起,例如起床時間或睡覺時間,堅持做到了就有信心繼續堅持其他的改變。其實因為要管孩子,睡覺時間都挺難固定的,雖然我心里很想十點就睡覺。可以給自己先設定一個小目標,例如,每天說十句真誠贊美別人的話。自己做到了,可能就容易指導孩子怎樣做到了。
K:心中有目標,或者有信仰時比較容易做到自律,可是總是感覺不到自己心中的目標,自我已經嚴嚴實實的包裹上本我,連接不上生命力的源頭,與本我真實的感受和情緒失去了聯系。
三腦理論:
人類大腦是一個三層包裹的結構,里層是負責基本生理活動的腦干,俗稱本能腦,由于與爬行動物腦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因此又被稱為爬行腦,是大腦的最基本單位,他掌握著人類各種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中間層是邊緣系統,負責喜怒哀樂等基本情緒的產生,因此俗稱情緒腦,又稱哺乳腦。是人類的情感中心。
最外層是令我們得意的大腦皮層,即負責高級認識的理性腦。它控制著所有高級、有序的抽象邏輯思維。
H:嗯,剛好最近接觸了兩次這個理論,一個是情緒決定命運書里提到,一次聽羅大倫講道德經提到。
K:正面管教里也提了,所以我百度了一下。
H:你還沒有找到自己的目標嗎?或者人生的意義?
K:沒呢,你找到了?
H:我就是來經歷這個人生的,盡情享受在這個人生里可以體驗的美好,自然,學習。和人的相處,陪伴孩子的成長,都是我要經歷和體會的。還有我們,多么珍貴的緣分,好好珍惜和感受。將來要離開時沒有遺憾。
K:理解你說的,? 我還想做些具體點的。
H:其實實現什么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心去做該做的事,享受那個過程,當然如果結果是你期望的,你會開心一下,然后又要訂下一個目標。
K:嗯嗯,因為沒有終點,只有過程。終點其實是下一個起點。
H:《一片葉子落下來》你們看過嗎?最后都要落下去的,但我們在樹上的時候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們去經歷。享受每一天,即使勞累悲傷痛苦也是享受這樣的時刻,更多的是平靜美好的日子。
K:嗯,既然來了就好好做。小朋友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H:是的。
K:情緒腦(爬行腦+哺乳腦)能使我們產生積極的行為,表現為快樂、幸福和滿足,而理性腦會使我們產生消極的行為,表現為痛苦、悲傷。他們沒有好壞之分,消極并不是壞事,它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理性,增強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當我們處在一種需要用情緒腦的環境時,千萬不要用理性腦,反之亦然。但是相對低級的情感腦,也在時刻進行著信息處理,而其處理速度是理性腦的50倍。哈哈,好像找到消極和情緒化的原因了。
H:理性不是會冷酷無情嗎?我覺得我消極悲傷都是因為感性戰勝了理性的時候。
K:你說的消極悲傷是情緒,是受到傷害或者阻力產生的情緒吧。理性并沒有那么不好,他可以給我們的情緒降降溫,理性腦產生的消極是缺乏激情和動力吧。
H:還不能理解你前面發的情緒腦和理性腦的區分。剛才看電影七十七天,有一只小狼跟著他,他有刀,都快餓死了,但他沒有吃小狼,最后自己倒下了。如果理性是不是該吃了小狼存活下來,但那可能會受到良心的譴責,他是一個善良的人。
K:良心是理性呀,動物餓了一定會吃掉小狼,而人因人而異會有不一樣的選擇,所以是理性呀。
H:嗯,對的,沒有受本能腦的驅使。
H:第一章和第二章都提到了德雷克斯常說的話“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而這一點我做得非常不好。第一個原因,我愛她,我就想為她提供一些服務幫助她(雖然這樣做從長遠來看可能是害了她,我又想反正又沒有完美的人,我和她都做得不好又怎么樣呢);第二個原因,在趕時間的時候,我可能會幫她穿衣服拿東西,想幫她節約時間(從長遠來看她就沒辦法更快);第三個原因,她想要媽媽幫她,感受媽媽對她的關注和愛,這種幫助就是感情需要,就像我們希望愛人幫我們做一些其實我們自己也可以做的事。所以這一點,我好難改。你怎么看?我想通過做家務來培養她的責任感,她確實比較懶,我們以前有認領過家務的,但沒有嚴格執行,昨天晚上我們開了一個家庭會議,重新討論分工了家務,今天中午晶晶一回到家,我提醒她擦桌子她馬上就去擦了,還是要堅持執行才好。
K:第二章,幫助孩子建立兩個正確正確的概念:1)自尊,不是取決外在他人的評價,而是自我評價與內省。2)犯錯誤是學習的大好時機。
孩子行為不當時是在告訴我們想有歸屬感和價值感。目標是正確的,但行為確是背道而馳的,我們要正確解讀。
其實我們成年人常常和孩子一樣,做些和目標背道而馳的事,我覺得原因有兩個:1)被自己的情緒控制。2)只想到自己的需求,沒有去理解別人的需求。
回答你的問題,我完全贊同“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這個觀點,我做的也不好[偷笑],我們一起努力改善吧,別看眼前的小愛,給孩子以大愛吧。
H: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能做的事,如果這么多年已經做了,現在改比較困難,有什么心得經驗的時候交流一下。
K:第三章,從出生順序這個視角談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重點是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視角可以多角度。孩子根據他所經歷和感受到的東西回應這個世界,他的眼界還小,經歷還少,出錯很正常。而且我們表達給孩子的往往也有誤,比如假借愛的名義,比如一著急就指責傷害,讓孩子轉幾個彎去理解呢。
H:談談你作為獨生女的內心感受,我作為家里的老大,似乎被賦予了要承擔家務照顧別人的責任。
K:既沒有老大的責任,也沒有老小的嬌慣,我感覺是無要求,無壓力,也沒有排行中間的擠壓感,這樣一來我的感受太不豐富了。做老大的感覺好嗎?
H:那不是很輕松自在?
K:輕松自在也未必好,人還是有些責任和目標好,我小時侯是缺少了這方面的教育。
H:我作為老大比較在意別人的看法,尤其父母對我的看法,不想讓父母失望,自己會比較緊張。
K:聽起來比較像小劉,那你怎么能接受我這個自由散漫的人呢?
H:因為我向往自由啊!
K:第四章,作者說了出現不良行為的四個原因:1)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2)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3)發展適宜性行為,4)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
確實人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好,做不好是因為某些能力不足。這使我們不僅理解了孩子,也理解了成人。我們應該先于孩子控制好自己的行為,尋找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
H:第四章,所有人的首要行為目的都是歸屬感和價值感。我更加理解了孩子不良行為背后的目的,也理解了我自己產生負面情緒時是因為歸屬感和價值感沒有得到滿足。有時我們只看到了表面所以沒有找到有效的解決方式。
書中的錯誤目的表很好,不止讓我們了解了孩子行為背后的觀念,而且給出了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回應方法,對我是非常實用的幫助工具。我已經在開始應用這些方法。也解答了我怎樣不幫孩子做她已經會做的事情的問題。但具體做起來還是要自己堅定執行的決心。首先自己要明確怎樣正確地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并引導孩子這樣做。
K:第五章,自然后果沒有大人的干預,邏輯后果有大人的介入,重點在于大人的介入是否為孩子的成長帶來了有益的引導。不僅僅是對孩子,大人之間認為對方做錯事時也常有批評,發脾氣的情況,我覺得這是因為我們只知道表達不滿和宣泄情緒的方法,而不知道其他方法,并且一廂情愿的認為對方因此就會理解和改變。 減少對別人的干預,把事情引導向好的發展方向才是真正的在解決問題,想起《道德經》里的“道法自然”和“圣人”來。表達不滿和宣泄情緒是初級的處理問題的方法,我們現在學習的是高級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屬于“高情商”吧[偷笑]。
想起來書里的一句話:說了一百遍也沒有用,必須讓他承擔自己的責任。對孩子和大人同樣適用,我要閉緊自己的嘴。
H:第五章,在這一章里似乎說邏輯后果是大家認為很有效的方式,而這一章的標題是當心邏輯后果。說明要慎用,應該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不管怎樣,在自然后果和邏輯后果上,我常常不能做到溫柔而堅定地堅持原則,例如不吃就真得讓孩子餓到下一頓,我總是放棄原來制定好的規矩去幫助她了。明明該讓她自己穿衣服準備東西承擔遲到的后果的,卻幫助她做一些事讓她不遲到,沒有讓她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所以這方面我做得很不好,但要改變對于我來說非常困難,我會時時提醒我自己努力改變。
K:第六章,這章里我印象最深的話是:傳統的管教方式關注的是教給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因為別人是“那么說的”而去做什么。正面管教關注的是教給孩子要做什么。
人生的路100%是自己走完的,而別人陪你走過的或多或少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自己明確自己的方向,自己肩負自己的責任,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
想到這些,我想我們不會再無原則的去幫助他們了,退到一邊看他們成長。
H:第六章,專注于解決問題,這不僅會讓行動更有效,而且避免我們陷入于抱怨憤怒等不良情緒中。解決方案要對需要解決問題的人有幫助而不是通過懲罰來避免。仔細想一下,我們沖動之下慣性的做法常常是后者。要把錯誤看作是學習的機會而不是要懲罰的行為。
我需要練習一下積極的暫停,才能冷靜下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
自己有情緒的時候是沒辦法讓孩子放松地敞開心扉交流的。
你說的很對,要讓孩子知道要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K:第七章,不良行為的背后是一個失望的信念,失望感消除了,不良行為的動機也就不存在了。不僅孩子如此,我覺得大人也是如此,所謂的“壞人”就是失望的人吧,并不是真的“壞”。
總結一下正面管教孩子的方法:1)提供一個孩子樂于合作的環境。比如情緒冷靜之后,關心孩子的感受,關注優點……2)給孩子鍛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我們一定要退到一邊看孩子成長,就像132頁“鼓勵與表揚之間的不同”那張表提醒的一樣。
H:第七章,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我們會感到社會壓力,想到別人會怎么看,而影響了處理問題的效果,這時需要避開別人來處理。
要運用鼓勵而不是贊揚,讓孩子知道力量和信心都來源于他們自己,而不是別人的評價。我常常會說的“你做得真好”是不合適的,應該說“你對你的成果感覺怎么樣?”“謝謝你幫了我的忙。”
在訓練孩子和日常慣例表方面,我自己做得很不足,首先自己要做好,孩子才有方向。
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是一個失去信心的孩子,需要接納,理解,和鼓勵。
H:第八章,班會在我們的學校里目前還沒有像這樣執行,這是給班主任老師看的一章,不過從這一章里我再一次感受到我們的目的是互相幫助,解決問題,而不是指責,抱怨,懲罰,讓對方更糟。
K:第八章,學校里如果有這樣的班會真是太好了,不過隨著一批批新老師進入學校,教育觀念也有了許多新發展。
讀這一章的時候我突然感覺到這一切都是人類發展的產物。人類已經不滿足于被本能、感情、情緒所控制,人類要反過來控制這些。
我又去查了腦的“三位一體”理論:1)爬行動物腦,2)邊緣系統(古哺乳動物腦)3)新皮質(新哺乳動物腦)
邊緣系統與新皮質有著千絲萬縷的深入連接,二者聯合操控著腦功能的發揮,任何一方都無法獨立壟斷人腦運行。
麥克里恩提出,教條化與偏執狂、自卑感、對欲望的合理化等行為傾向都可以在邊緣系統中找到生物學基礎。他認為邊緣系統中蘊含的力量如果全部爆發,危險性實在不容小覷。按照他的理解,發出價值判斷指令的指揮室,往往不是處于更高進化階段的新皮質,而是邊緣系統中相對低階的古哺乳動物腦。前者產生的想法好不好,正確與否,都由后者來加以判斷。
我覺得我們現在學習的就是控制好邊緣系統,讓新皮質起決定性作用。
K:第九章,最點睛的是這句話:“家庭會議是向孩子傳遞積極的感覺”。很多人習慣把自己不成功的原因歸咎于外物,而不去看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人生確實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但卻可以實實在在的控制自己。做好自己能做的一切,就像選好的種子播種,再精心耕耘一樣,就是會比怨天尤人的人收成好。而家庭會議就是想把這種多感恩,不抱怨,積極生活的人生態度和方法傳遞開來。
還有,我覺得人類真正喜歡的是變化,是推陳出新。一成不變雖然給人安全感,但是死氣沉沉的,和死亡無異。所以家庭會議的樣式也總需要更新才能吸引大家。
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做了A,就失去了?A,所以問題不斷發生,我們不斷去解決,這個過程用積極的態度去應對就幸福,用消極的態度去應對就痛苦不堪。
K:第九章,家庭會議是一個很好的做法,今天晚上八點我們就召開了第一次按書上的流程進行的家庭會議。專門找了一個本子來做會議記錄,主席和記錄由三個人輪流擔當,第一次是我。我們一致通過了家庭會議的基本規則和召開時間,然后第一項議程是致謝,晶晶爸爸連續說了兩次都是指責和抱怨或是要求,不被我們接受,最后勉強說得過關了,他最后感謝晶晶下午沒有反鎖房門,而這一點也是后面一個議程中他提出來要解決的問題。我們每人提出了一項家庭里需要解決的問題,限額就是每人最多一項。也就每項問題討論解決方案,達成了一致通過的方案。最后計劃了下周的家庭活動是周末在院子里一起打羽毛球,這是晶晶爸爸提出的,我們都同意了。結束的時候,我又宣讀了一遍會議的決議,大家簽字。體會是每個人都要認真地對待家庭會議,坦誠地表達自己,但不能借此機會攻擊指責別人。希望我們可以堅持下去,并且能執行決議。從簡單的開始努力。
H:第十章,在四種生活態度取向中,晶晶明顯是偏于安逸型的,而我是安逸+取悅+力爭優秀型的,晶晶爸爸是安逸+控制型,晶晶奶奶是控制+力爭優秀型。晶晶本來具有力爭優秀的取向,但在控制和不被認可中放棄了,不再追求個人成長。我們的家庭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我很想改變,又覺得力不從心,執行起來不夠堅決。設立日常慣例就像我以前常常制定目標和計劃一樣很容易,而執行就像以前我上學時的寒暑假計劃常常只是計劃,后來假期怎么過的基本都是隨心所欲,所以我的安逸型取向影響了我的執行力也疏于對孩子的管教,這方面我必須努力。
K:第十章,我是安逸+控制,小劉是控制+取悅,麥麥是力爭優秀+取悅+控制。
我們看到他人的行為,卻不一定理解行為背后的真正需求,我們依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做出回應,只是表達了自己,卻不一定是別人需要的。
相同的情形,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覺,所以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才會找到更有效的方法。
H:是的,心理學就是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K:嗯,理解理解著煩惱就少了。
H:第十一章,綜合應用,是多種管教工具的列舉,也讓我從中看出我目前可以開始的方向。一是積極的暫停,我已經開始應用,在覺得自己要發脾氣時離開說我先冷靜一下再來說。二是決定我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讓孩子做什么,這個也慢慢在做。三是日常慣例表,這個對于安逸型的人是督促高效率的規律生活的一種方式,我自己在學期中的生活一般都比較規律,有自己的日常慣例,從早到晚的時間都有安排,但孩子總是需要督促她去完成該做的事,希望可以通過不斷的討論能讓她形成自己的慣例。我的問題,不介入孩子們的爭端是否可以應用在大人和孩子的爭端上。以前我們家的那兩個經常打架,互相都會受傷,皮膚被抓破,有的甚至留下傷疤,我很不愿意他們受傷,所以一看到打架馬上就介入想讓他們停止,我不在場的情況下還是會有受傷。現在雖然打架的次數已經大大減少了,沖突還是會有。我不在場的情況下打架當然不是給我看的,而是權利之爭。所以這樣的沖突我該不該介入呢?
K:1)我從來沒見到過你發脾氣,我以為你是不發脾氣的[偷笑]。2)我覺得不介入爭端是可以應用在大人和小孩的爭端上的。你不在場的時候發生爭端,你回來后如果有人向你告狀,就還是給你看的,不要讓自己卷入。如果一定想管,一定要做到同等的對待雙方。
H:你說的對,不介入,他們才能更快地學會如何相處。昨天晚上兩個要打起來的時候,我學書里的一個例子,對雙方做了現場采訪,完全不偏袒或判斷對錯,只讓他們陳述,很快沖突就過去了。做記者比做法官好。(補充:對于力量明顯不對等的沖突,是要大人的介入的,這是對弱者的公平。)
K:第十一章,這一章有很多的實例幫助我們梳理前面學習的知識。
以前當我們的想法不被別人接受時,或者別人要求我們做的不是我們想做的事情時,我們會發泄情緒,會把對方當成敵人。然后發生的一定是和敵人的戰爭。
現在我們可以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了解對方的想法和感受,然后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時發生了以下轉變:1)不是敵人,是合作伙伴。2)不是發泄情緒之后就完事了,認識到重點是去解決問題。3)認識到要了解對方的需要,這是建立合作的基石。
1、2兩點容易做到,第3點需要不斷的學習和運用了。把自己培養成諸葛亮[偷笑],明察秋毫,決勝千里。
H:[強]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得到尊重時就會有合作的態度了。
K:沒有什么方法是永久有效的,問題被解決后,新問題又會出現,但是我們懂了這些理念,就不用怕了[愉快]
K:第十二章,讀完這一章我思考了一下為什么大人和孩子溝通不好,我覺得原因如下:1)大人用自己的觀點判斷對錯,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2)大人指責和批評錯誤,卻沒有給孩子提供幫助;3)大人沒有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孩子感受到的是大人的愿望和要求。
我們需要深深記住的:1)看到事情積極的方面;2)傳遞無條件的愛。
H:第十二章,正面管教的目的不是要我們都變得完美,而是讓我們在更和諧的關系中感受到愛與尊重。
有時候我們需要反復學習同一件事直到形成習慣,所以不能指望一次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很多很多次。
要記住,孩子在感覺更好時,才會做得更好,所以要他改正錯誤不是要用懲罰讓他感覺更糟,而是在錯誤中學習怎樣讓自己更好,選擇讓自己更好。
解決問題的四個步驟是解決雙方沖突的一種好方式,下次家庭會議上我要教給大家。
這本書讀完了,但我還需要反復再讀,練習應用,改變自己原來的一些習慣,特別是要和善而堅定地堅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