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是中國文化奠基時期,這一時期出現的眾多作品中的文化形態和文化品質對現實生活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先秦時期流傳著的詩歌、神話傳說等是當時人們表達自身心情和信仰的寄托,例如:《呂氏春秋·古樂》中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長,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萬物之極。”這幾句詩歌反映了人們用用音樂、舞蹈結合起來表達在勞動中得到的成果,也是一種表達敬意的方式,載歌載舞則是反映了對自然和現實生活滿足程度高。
?先秦時期的文學作品已經涉及“以己觀物,以己感物”的具體、形象思維,注重“尚質”的文學特征,為后來文學作品的發展起到了鋪墊作用。
?《詩經》是先秦時期的文化積淀也是偉大的成就,作品中主要就是有三個大的作用①學樂、誦詩,②宴享、祭祀時禮儀歌辭,③外交場合或言談時的表情達意。那時詩已經在社會現實生活中具有實用價值,現在我們依然對先秦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引經據典,用以表達我們想要表達的想法精短、精辟、有深意。如《詩經》“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就是要我們的認真聽取別人對你提出的意見,不管正不正確,只要他人是善意的,有了缺點也要改正。這是古代人的為人處世道理,到了現在我們依然也是這樣對待他人,用以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正是與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一致。又如“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和“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道理一樣讓現在的人知道感恩,發揚美德。
?先秦時期,我國散文從萌芽到成熟的創立與發展是歷史上是具有深厚文化精神的,開始了我國敘事文學的傳統。早在甲骨卜辭中,敘事要素已經較為詳細。《左傳》是這一時期運用敘事的特點對社會、忠良、精神等方面進行詳細描寫的歷史巨著,當然,在《左傳》中十分注重對道德的描寫 如:“謂晉于是役也,能以德攻”,這是用以解釋事件的因果關系,但是也不忘對德的強調,現在我國倡導的“德”對于先秦來說比較簡單了,但是對于德的倡導也不會因為時間而衰退。另外《左傳》對人物的刻畫、描寫是有鮮明的個性,對比現在寫作也是把握這個特點,才能將故事進行繪聲繪色的描寫,如《左傳》中:“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雖發話已殫,而含意未盡,使天讀者望表而知里,捫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這句話十分生動地對人物形象的那種情感言抑于表,是我們現代寫作應該學習的典范。
?同是這一時期的《國語》、《戰國策》等先秦敘事散文的體例、思想、寫作藝術等在后世得到創新和發展,使之歷久彌新,經久不衰。為后世作了楷模,現在的記敘文六要素在先秦時期已經成型,對現在更加使我們了解得更好。我們應該借鑒先秦的文化藝術作品的精髓。
?先秦時期,不止是敘事散文發展豐富,《孟子》《莊子》也講說理散文發揮到極致。《孟子》能將語言描寫明白流暢,平實淺懂,但又精準,如“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將要表達的事情簡單明了又不失氣勢,氣勢也是《孟子》中的精髓,如“仁者無敵”“仁則榮,不仁則辱”也都是由孟子的“仁政”思想表達的人格修養才寫出如此氣勢之句,孟子曾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莊子》中是抒發一種對世間萬物的高深莫測,超常的想象力構成了奇特的世界,《莊子》最主要的特征是“寓真于誕,寓實于玄”,反映了他對現實生活的批判。現在,我們應該學習《孟子》《莊子》中對事物的大膽認識,發揮想象力,讓世界未解之謎指日可待,我們更要在寫作上學習他們寫作的精髓,在生活上更要學習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在漢語的表現力上更加豐富。
?先秦時期以屈原造就光輝楚辭文學,集中了楚文化的美學氣質。“楚辭”是指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而創作的詩賦,與北方詩歌有明顯的區別。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屈原把他對楚國黑暗腐朽政治的憤慨在這首辭中真確的反映出來,他的那種悲痛和哀怨是感情的沖擊點,令很多讀完這首辭的人都被融化在他的那種情感之中。《離騷》的特別之處是屈原使用男女感情的不和諧來比喻君臣之間的疏遠,如“曰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另外,《離騷》還吸收了地方方言,如這個“兮”字的不同形式的使用,使詩歌增強了形象生動,濃郁的地方色彩,也增強了不少的生活氣息。這就使現在的我們學到,我們需要用更加生動形象的把我們想要表達的東西用最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在寫作時加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合理結合各自的地方特色,增加文章的真實程度,讓文章與眾不同。
?先秦時期文學作品中表現出的各種精髓之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學習儒家對文藝作品的“盡善盡美”,道家對文藝作品的自然、平淡,楚辭對人精神的真誠寫照。先秦文學作品給現實生活的啟示是遵循生活的心態,學習精神產品的文化給人帶來的精髓,用真誠的心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