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澤明的改編電影原型之一就是它
日本文學大師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
本作之后芥川再也沒有使用柳川隆之介這一筆名
完美融入芥川龍之介的陰沉厚重風格
7世紀日本皇都平城京及平安京的首都城的正門
《羅生門》
01|書籍簡介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8月
推薦指數:★★★★★
作者:芥川龍之介
簡介:作品講述了薄暮時分,羅生門下,一個家奴正在等候著雨停,當他茫然不知所措,仿若于生死未決時,偶遇以拔死人頭發為生的一老嫗,走投無路的家奴邪惡大發,決心棄苦從惡,剝下老嫗的衣服逃離了羅生門。
該作情節簡單,人物稀少,短短的篇幅,小小的場面。時間、地點、人物、結局全都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02|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芥川龍之介的創作生涯是在大正五年(1916年)前后,資本主義高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開始的。這是一個天災人禍橫行的亂世,社會動蕩,經濟蕭條,民不聊生,就連京都都那么格外的荒涼。善、惡、虛、實等所有的一切都被絕對化、孤立化,人與人之間也相互疏遠、陌生,看不到任何人性的真誠,丟棄的女尸生前“吃”官兵,老嫗“吃”女尸,家奴“吃”老嫗,人人都在“吃人”,人人又都在被“吃”,完全如同人與狼、生與死的關系。
個人背景
《羅生門》的寫作背景是芥川龍之介的失戀。當時芥川愛上了吉田彌生,但遭到了養父母和最疼愛他的伯母的反對,致使他的戀愛無疾而終。吉田彌生最后嫁給了別人。芥川為此很苦惱。一方面他感到家人在所謂好意掩蓋下的自私,另一方面他在這個過程中也意識到自己的自私。
在這種悲觀厭世的情緒之下,芥川把眼光投向了古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創作了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的《羅生門》。
整個故事是引用古典民間文學《今昔物語》中“羅城門登上層見死人盜人語第十八”的部分情節,加上作者的想像完成的。
03|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羅生門》中,芥川龍之介描寫了一個普通人在利己主義的驅使下墮落的全過程。而且通過描寫“小惡”、“惡”、“最惡”的人物印象,慢慢給讀者的心理帶來沖擊。
在利己主義影響的基礎上,不管是違反道德還是損害別人利益,無論哪個都是利己主義者達到自己愿望的踏腳石。但是,利己者在自己做壞事的同時為了自己的自尊,會把過錯的責任都推到外部環境和別人身上。
這篇文章就描述了由善變惡,并顯示了在利己主義面前人們的價值觀的脆弱。因此,如果被利己主義侵蝕,那么當然會認為他人的利益只是滿足利己者物質與精神的踏腳石。
廣義上可以這樣說,人類的惡行大部分都可以說成為以什么理由為基礎的利己主義。龍之介通過短篇小說的形式,給讀者帶來了生動的利己主義者。讀之后,讀者也不得不感慨利己主義的可怕性,也許還會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為,這也是《羅生門》成為他的代表作,被世人關注的原因之一。
羅生門位于都城正中,它既是城內與城外,中心與周邊的劃分空間,又是秩序與混亂,善與惡,生與死,正義與非正義完全對立的分界線。什么道德,什么底線,為了生存,拔死人頭上的頭發、扒別人的衣服穿在自己身上都是合理的,把對人性的困惑轉化為了對人性的自我改變。小說最后老嫗的絕望,黑暗環境的烘托,家奴的離去,這已不僅僅是場景、意識的轉換。
它必然會導出家奴越界這一主題,即超越人性的各種界限,發生心靈深處的本質轉變。如此陰森、潮濕、凋零、殘酷敗落景象的羅生門,其實就是芥川龍之介的內心寫照,是他無法訴說的苦聞,也是在傾瀉自己內心的迷茫與不安。
在如此惡劣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心靈又怎么能找得到棲息之處呢?這部小說一方面肯定著人性的冷酷和殘忍,另一方面透露出對人性本質的懷疑和對“要道德、良知還是要生存、活命”這樣倫理的拷問,同時也凸顯出人性的本能良知對“善”的呼喚。
縱觀小說的全文,在作品中作者透過一系列對仆人心理變化的描寫,激烈地控訴了當時的黑暗社會和丑惡現實。
藝術特色
《羅生門》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種濃重陰沉的氣氛得到了最大的發揮。
“于是,樂得狐貍來棲,盜賊入住,最后竟將無人認領的死尸也搬了進來,且日久成俗。”這便是文章標題羅生門的景象,再加上落魄流亡的家將,骨瘦如柴的老嫗,搭配著烏鴉死尸,全都在昏暗的雨天下散發著消極腐爛的氣息,呈現著行將就木的可憎狀態。
這種筆法就像愛倫坡那種無故產生裂縫的墻壁一樣,給情節的發展作了一個危險的預兆。但就象征意義而言,兩者卻又是截然不同的。
愛倫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在種植恐懼的種子,而芥川這樣做,因為他就是以這樣的姿態來寫小說的。
《羅生門》從頭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風格,這也是背景部分簡化的優點。家將思維的變化,從起初的“當強盜還是餓死”到見到老嫗后“對一切罪惡引起的反感愈來愈強烈”和最后急轉而下的“這也是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餓死”的“惡”的覺悟,完全感覺不到這些句子有任何對于人類生存哲理說教般的突兀與做作,有的只是關于良知與人性的專注思考。
對于一篇將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時間空間加以劇烈地激化呈現的作品,芥川用冷峻的語氣磨平了世俗思考問題時略帶慣性的棱角;用簡潔的文字把“惡”那光怪陸離的丑態直接暴露于作者面前進行審視與拷問。這種處理,無疑是高超且成功的。如果全文中家將思想由此及彼的變化令讀者感到毛骨悚然的陰森。那么結局中家將消失在“黑漆漆的夜中”則將這種恐懼推向了頂點。
04|作品影響
《羅生門》以柳川隆之介的筆名,發表于大正4年(1915)的《帝國文學》上,之后芥川龍之介將其創作的短篇小說集也取名為《羅生門》。
在其后的作品中芥川再也沒有用過柳川窿之介這一筆名,而且在其第一部短篇小說集《羅生門》中除了《羅生門》外,所有以柳川隆之介發表的作品都沒有收錄。從這一點上,讀者就可以看出小說《羅生門》在芥川文學中的重要地位。
衍生作品
1950年黑澤明所拍攝,并贏得1951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電影《羅生門》,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及另外一部小說《竹藪中》改編,將其二劇情和主題融為一部電影。
受到此部電影影響,“羅生門”成了眾人各說各話,搞不清楚事情真相的代名詞,但實際上這種現象是《竹藪中》的故事情節。
這些劇情橋段,開始廣泛用在電視劇及電影上,把矛盾逐步升華,讓劇情緊張,類似情況‘法庭’、‘警局’、‘偵探’題材居多。
作品評價
日本文學評論家吉田精一:這是一個講述人出于利己主義的考量,逐漸與自己的良心相剝離的故事。
日本熊本大學法文學部教授首藤基澄:這是一個關于生存的“無奈”的故事。
日本近代文學研究專家三好行雄:這是一部將芥川龍之介內心“虛無”的陰暗而藝術化及形象化表達的作品。
背景地
羅生門在日文漢字中是“羅城門”之誤寫,原來的意思是“京城門”,指的是7世紀日本皇都所在平城京及平安京的首都城的正門,后來日本皇室衰落,天災內亂頻仍,羅城門因年久失修,成為一個殘破不堪的城門,也正是這篇小說的背景地點。
往期精彩文章請點擊下方藍字觀看:
目前自己在整理國內外的精品書籍和作家資料與各種書店
每天更新推薦書籍和相關作家的資料
本期推薦書籍《羅生門》作者芥川龍之介的資料以及介紹請點擊下方藍字觀看:
感謝大家的關注和分享點贊以及評論,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