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反映中華民族近現代史的文學作品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最具影響力小說
引起巨大的正反爭議
是“烏托邦”似的理想?
還是反思過去的記述?
這些都因為那個村子而起
自然還是要回到那個村子中去
村子的名字叫
白鹿原
01|書籍簡介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3月
推薦指數:★★★★
作者:陳忠實
簡介:該小說以陜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
02|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20世紀80年代初由于特殊的政治環境而興起了“反思文學”的創作潮流,這種潮流在此后逐步泛化為80年代的一種普遍的文學精神。這種精神影響到90年代的長篇創作,90年代的不少長篇創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這種精神靠攏,這也使得這期間的長篇創作,在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反思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陳忠實正是在這樣的文學思潮之中,有了對《白鹿原》的創作欲念,并且完成了這部能夠代表這種反思新高度的史詩作品。
創作經歷
陳忠實出生在西安東郊白鹿原下的蔣村,年少時就在這片黃土地上挖野菜、拾柴火。白鹿原的春夏秋冬、草木榮枯,陳忠實都再熟悉不過了。陳忠實了解白鹿原昨天的辦法,一方面是走訪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從他們的記憶中去找尋家族歷史記憶的殘片。另一方面,他仔細查閱有關白鹿原的縣志。
尤其是當他看到二十多卷的縣志,竟然有四五個卷本是有關“貞婦烈女”時,感到既驚訝又費解。那些記述著某村某某氏的簡短介紹,昭示著貞節的崇高和沉重。縣志里往往是某女十五六歲出嫁,隔一二年生子,不幸喪夫,撫養孩子成人,侍奉公婆,守節守志,直到終了,族人親友感念其高風亮節,送燙金大匾牌懸掛于門首。
這些布滿了幾個卷本密密麻麻的貞節女人們,用她們活潑的生命,堅守著道德規章里專門給她們設置的“志”和“節”的條律,經歷過漫長殘酷的煎熬,才換取了在縣志上幾厘米長的位置,這讓陳忠實產生了逆反式的怨念。田小娥的形象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陳忠實腦海中浮現出來的。
從1988年開始,陳忠實把妻子和長輩安置在城里,只身來到鄉下的祖屋,潛心寫作。四年的艱苦寫作,每天陳忠實都要經受著各種人物在腦海中的較量,糾結的心情讓陳忠實額頭上的皺紋如同黃土高原上的溝壑一般深刻。
1992年3月25日,近50萬字的《白鹿原》終于畫上了句號。
03|獎項與衍生作品
獲獎紀錄
2018年9月27日,由中國作協《小說選刊》雜志社、中國小說學會、人民日報海外網主辦,青島市作家協會承辦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評選在青島揭曉:
《白鹿原》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
衍生作品
2001年,西安市第一秦腔劇團團長丁金龍、丁愛軍父子將小說《白鹿原》改編成同名現代秦腔戲,并由西安市秦腔一團首演。
2002年,由石良改編、李志武繪畫、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連環畫本《白鹿原》發行,分上下冊,印制2000冊。
2005年,經過總政話劇團著名編劇孟冰的改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著名導演林兆華將《白鹿原》搬上話劇舞臺,并在北京、西安兩市演出,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2007年,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將小說改編為現代交響舞劇《白鹿原》。
2012年9月15日,由王全安導演的電影《白鹿原》在全國上線公映。
2017年4月16日,由劉進導演的電視劇《白鹿原》在安徽衛視、江蘇衛視、樂視視頻上映。
04|作品評價
正面評價
文學評論家白燁:“《白鹿原》本身就是幾乎總括了新時期中國文學全部思考、全部收獲的史詩性作品。”
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所長孟繁華:“讀完這部‘雄奇史詩’之后,獲得的第一印象就是做了一次偽‘歷史之旅’,左邊的‘正劇’隨處都在演戲,右邊的‘秘史’布滿了消費性的奇觀,這些戲劇與奇觀你可看可不看,隨心所欲,在久遠的‘隱秘歲月’里你意外地獲得了消閑之感,早有戒備的莊重與沉重可以得到消除,因為你完全可以不必認真對待這一切。”
當代作家雷達:“我從未象讀《白鹿原》這樣強烈地體驗到,靜與動、穩與亂、空間與時間這些截然對立的因素被渾然地扭結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異的魅力。”
散文家游宇明:“《白鹿原》正是‘土洋結合家野合壁’的產物,它有傳統現實主義的技巧,有黑色幽默的,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它對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大膽借鑒。”
學者鄭萬鵬:“《白鹿原》在深層意義上重構了民族精神。它繼《四世同堂》給民族主義以最高褒揚。《白鹿原》問世使民族文學在更高意義上崛起。”
負面評價
暨南大學教授宋劍華:“《白鹿原》是一部缺乏創新精神的平庸之作,它之所以能夠在體制內獲得國家所頒發的最高獎項,恰恰反映出了20世紀中國文學走向沉淪的衰敗之相。用叔本華評價‘庸作’的尺度來說,就是‘牽強附會、極不自然、謬誤百出,字里行間永遠滲透著一種夸張造作的氣息’。”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古典或是寫實和講話式的象征之間也存在著拼湊的無奈。”
中山大學教授李慧云:“作者過于深情地描繪了封建帝制覆亡前后小農田園經濟的這一抹夕陽余暉、古老村族的最后的寧靜,這實質上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
朱偉:“一大堆材料艱苦拼接而成的那么一個‘對一個歷史時期社會風貌全面反映’的史詩框架,這個框架裝滿了人物和故事,但并沒有用鮮血打上的印記,在我看來,它是空洞的一個軀殼。”?
傅迪:“一部反映中華民族近現代史的文學作品,從中只看到傳統的宗法文化的作用,卻幾乎看不到五四運動以來新文化的影響,這不能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真實。”?
05|作品爭議
《白鹿原》在《當代》發表時,出版社內部對《白鹿原》中的性描寫看法不完全一致。
主編何啟治的意見是拿掉其中兩章,大概四五萬字,分兩期在《當代》發表。另一位副總編朱盛昌表示同意,不能因小失大。
《白鹿原》出版以后,因其尖銳的歷史政治觀點及大膽的性愛描述,在文學評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和爭論。
有人認為書中的性愛描寫稱得上是“驚世駭俗”,甚至因此將其與賈平凹的《廢都》相提并論。
有人認為《白鹿原》的情色描寫是比較有節制的,小說中有關性的描寫并不是為了描寫性本身,都符合小說本身的需要。
也有人認為小說中的情色描寫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也應該屬于成人級的。
1997年茅盾文學獎評獎的時候,評委會對《白鹿原》提出兩條意見:
一條是朱先生關于“翻鏊子”的說法,容易誤導讀者,應當以適當的文字予以廓清;一條是比較直露的性描寫應當做刪節。
陳忠實做了適當的妥協,他自己刪掉了一些。
何啟治認為,被刪改的兩處性描寫,既是情節發展的需要,也是人物塑造的需要,應該保留才是。
06|演化歷程
為了創作這部作品,陳忠實用了兩年時間準備,用了四年時間寫作。
這部作品是陳忠實在其44歲時開始準備,至50歲時才完成。
該作篇末注明:1988年4月至1989年1月草擬,1989年4月至1992年3月成稿(修訂本篇末加注有:1997年11月修訂于長安)。
據陳忠實說,他寫這部作品,共寫了兩稿,第一稿拉出一個大架子,寫出主要情節走向和人物設置,第二稿是細致地寫,是完成稿,精心塑造人物和結構情節,語言上仔細推敲。這個說法與他篇末標明的寫作時間是吻合的。
《白鹿原》初刊于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當代》雜志,該刊1992年第6期和1993年第1期分兩期刊載了這部作品。1993年6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白鹿原》單行本。
《白鹿原》問鼎茅盾文學獎時,茅盾文學獎評委會曾建議陳忠實對這部作品有些地方進行修改,陳忠實說自該作問世后,也有意對其中個別地方進行修改,于是就有了一個修改本的《白鹿原》。
人民文學出版社陸續出版了七種版本的《白鹿原》(有的用初版本,有的用修訂本),累計印數已超過120萬冊(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1月5日統計數)。加上其他出版社的印數,《白鹿原》由正規出版社出版的印數已超過130萬冊。
太白文藝出版社和廣州出版社的《陳忠實文集》,華夏出版社和長江文藝出版社的《陳忠實小說自選集》都收有《白鹿原》,再加上香港和臺灣的繁體字本以及外文譯本,《白鹿原》的版本有十五種之多(截止2010年)。
07|藝術成就
《白鹿原》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但它的現實主義又不同于以前的革命現實主義。
革命現實主義,強調政治觀念,要求比生活更為集中、更為突出地反映所謂“生活本質”,在人物塑造上有類型化和兩極化傾向。這樣往往偏離生活的常態,從而陷入政治圖解式的敘述。
而《白鹿原》力圖展示生活原生態,揭示出紛繁社會中的文化屬性與文化規律,它通過設置大量看似偶然的事件,把具體的人物命運和宏大的歷史進程連結起來,從而使歷史呈現出某種渾沌的狀態,具有了生命的靈氣。
在具體的創作中,陳忠實大量借鑒了潛意識、非理性、魔幻、死亡意識、性本能等現代主義手法,從而使情節愈顯曲折,突出了人物命運的不可臆測。尤其是魔幻手法,在中國傳統農村的直觀思維中也可以找到根源,農村中那種融主觀和客觀、生與死于一體的原始宗教的二元論世界觀,恰恰是魔幻思想的溫床。
陳忠實正是通過這種魔幻描寫,模糊了生者與死者、冥界與人間的界壁,在人與鬼的沖突中來展示人性深處的東西,揭示人性的悲劇、人生的苦難。同時,這種手法還給所敘述的歷史帶來一種不可預知的神秘性,給讀者以心靈上的震撼:仿佛冥冥中有一只巨大的手掌握著人物的命運和歷史的發展。
但是,《白鹿原》的現實主義又不同于曾流行一時的“新寫實主義”。“新寫實主義”強調“零度寫作”,“純粹客觀地對生活本態進行還原”,展現現實的“原生態”,將“原色原汁原味”和盤托出,達到了“毛茸茸”的程度。
《白鹿原》雖然沒去圖解歷史,注重原生態的生活和細節真實,但它并不是純粹客觀地還原生活,而是力圖通過各種勢力在原上的沖突和發展,揭示出傳統文化的命運走向。陳忠實也并沒有堅持“零度情感”,而是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做了深刻的思考。
08|結語
20世紀80年代初由于特殊的政治環境而興起了“反思文學”的創作潮流,這種潮流成為了獨屬于那個年代的文化精神,陳忠實也毫不意外地向這樣的文化精神靠攏,創作了《白鹿原》。
但因為他是以悲天憫人的情懷來思考,他同樣無法站在宏觀大局的高度來對傳統文化的出路做出建議,很容易陷入“小家”誤區。
就像我們現在去評價《穆斯林的葬禮》,我們不再會一味地吹捧,反而會開始覺得,書中表現的三觀非常稀碎,舍棄了“情懷”去看待這本《白鹿原》,也許感覺會更不一樣。
誠如各方人士所說,陳忠實更給人一種在反思中夾雜著懷念的感覺。
他仿佛在為封建帝制下的小農村獻上最后一抹余暉,雖然是余暉,但非常美麗,會令人感到一絲溫暖,再加上魔幻的寫法制造沖突會淡化這種本身“錯誤”或“不符合時代潮流” 的感覺,以及那“該不該被刪掉”至今也還是文學界爭論議題之一的性愛描寫,于是就成為了如今的《白鹿原》。
喜歡它的人很多,不少初高中還把它列為學生必讀書之一;不喜歡它的人也多,認為它只是徒有外表,實無內在,更像是把一堆句子拼湊在一起。
往期精彩文章請點擊下方藍字觀看:
目前自己在做公眾號,整理國內外的精品書籍和作家資料與各種書店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聽潮觀書
每天更新推薦書籍和相關作家的資料
本期推薦書籍《白鹿原》作者陳忠實的資料以及介紹請點擊下方藍字觀看:
感謝大家的關注和分享點贊以及評論,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