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引言
《我是創始人》是戈壁創投微信公號推出的針對投資組合的系列內容,挖掘創始人真切的內心聲音,關注創始人真摯的創業態度。
簡書是戈壁創投于2014年對其進行了天使輪投資的原創內容創作社區的優秀企業。4月19日,簡書宣布獲得君聯資本和SIG的4200萬元B輪融資。
簡書創始人兼CEO 林立
林立,簡書CEO,江湖人稱“簡叔”。早期博客的愛好者,亦是一位極客。像大多數文字愛好者一樣,相較于語言表達他更擅長文字的方式與簡書的用戶溝通。自2013年4月23日簡書公測上線,至今剛好4年時間。他依舊保持對文字的熱愛,比如睡前一小時的閱讀、定期在簡書更新心得、用戶站內信每封必看并適時回復。
簡而言之,林立是一個有生活情趣的、熱愛文字的簡書創始人,并以文人的方式經營著簡書,且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用戶日活230萬,月均PV超過2億,并逐漸探索出了商業盈利模式。
“憋了三年,才憋出一個簡書?!?/p>
林立,就讀于同濟大學電子科技專業,這個理工男的內在,還掩著一顆文藝的心。大學時林立懷揣著一個導演夢,做了攝影協會會長,還拍攝了一部小短片。在簡書上,林立用樸實的文字記錄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2014年,在獲得戈壁創投的天使輪投資后,CEO林立給團隊加了一次工資。他回憶起那一刻,因為對員工說了一句感性的話“你也挺不容易的,大家都不容易”,對方妹子忽地哭了,林立自己也差點沒繃住淚奔。
在《我和簡書的2013年》一文中,林立寫道,國內互聯網創業狂歡急進,自己“憋了三年,才憋出一個簡書?!蹦侨?,團隊一邊兼職接活養活自己,一邊探索產品方向,迷霧中前行,于林立而言,“憋”字很形象。
對于簡書的誕生,林立慣于公開闡述的邏輯是創始團隊深藏的文藝喜好,事情經過卻是經典理科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既然沒發現一個支持Markdown的筆記本產品,那就自己做一個吧。任務被分派給了一個實習生,足見當時尚且是試一試的心態。轉機出現在用戶反饋時,居然有幾千人申請試用這款毫無名氣的產品,林立團隊受到振奮,抽出全部人手專注做簡書。
“有人有期待,那就一步步完善下來。”運營起來并不容易,初期缺乏內容創作者,林立只好一個一個地去博客請。他總結那時自己的創業節奏慢,但扎實。
每個月持續上漲的數據,給了林立堅持的底氣。最新數據是,簡書社區的創作者達到100萬人,內容專題近50萬個,覆蓋IT、理財、健身、母嬰、娛樂、文學、影視、藝術、游記等多個細分領域。截至2017年3月,簡書日活躍用戶達230萬(是上一輪融資時的兩倍),累計產生作品數超過1000萬篇,日均新增作品4萬篇。
數據上去了,新的融資也錦上添花。在戈壁創投的天使輪和賽富基金的A輪之后,4月19日,簡書又對外宣布完成4200萬B輪融資,由君聯資本和海納亞洲創投基金(SIG)聯合領投。這預示著,簡書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平等的創作社區”
林立,自稱“素人”。他保留著親自回復簡書站臺信的習慣,盡管每天涌入的信多大幾百封,但他堅持,必須保留一個讓用戶直接找到自己的窗口,讓產品出現任何問題都能夠得到高效解決。
在他的理念里,簡書應是一個平等的社區,它不是仰望大V的地方,而是激勵眾人創作的地方。
譬如,簡書用戶“剽悍一只貓”是一個在異鄉打拼的年輕人。沒有寫作基礎的他,通過不懈地努力和堅持,開始在簡書上嶄露頭角并成為了簡書簽約作者。他的文章總是被各大微信公眾號轉載,粉絲在短短四個半月突破10萬的他,也被各大出版社的編輯盯上,即將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書。據說,現在他每周文章打賞和咨詢授課收入就已過萬。
這位作者總結:這(簡書)是世界上少有的,我們可以不拼爹,不求人,不被潛規則,僅僅通過寫作,就可以出人頭地的地方。
平等的觀念深深影響著整個產品的運營路徑。簡書上的用戶年齡以90后、00后為主,分布在全國各地,一線城市占比30%,剩下的來自二三線城市,比例均衡,其內容偏向長尾。
原本,團隊要花很多功夫去解釋簡書到底是干什么的,某次會議上頭腦風暴炸出“創作社區”的定位,這個詞,讓簡書從內容平臺的迷霧里走了出來。“一下子,所有的事情都順了,用戶、媒體和投資人都理解了,數據也明顯發生了明顯上升變化”。據透露,在簡書,UGC的比例高達30%。
對于現有簡書依賴于首頁內容分發機制的問題,林立表示,將努力維持內容的多樣性,努力在中心化的首頁之外開辟出一條去中心化的路子來,讓簡書更有包容性,能容納下更多的人。
“終極夢想”
創業七年,林立曾說,自己的一個心態變化是開始不再需要向外界解釋——簡書是誰。即便是在溫州那樣經濟發達的地方,家人也并不太理解自己做的是什么互聯網項目?!昂芏嗍虑檎`解了就誤解了吧,解釋不清。這個世界上堅定地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人太多,而真正做事的太少。”
當時說這話的林立,應該是愈發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了吧。
簡書B輪融資團隊合影
簡書另外兩位分別擔任CMO、CTO的聯合創始人顧巍(此前在IBM從事業務咨詢)是林立的大學同班同學、趙波(此前在SAP從事技術業務咨詢)是林立的高中同學。從學校時期他與顧巍即是大學攝影社團的好友,兩人都對圖片、文字有天生的好感;而趙波則是典型的癡迷于互聯網產品的技術大神。所以,簡書的核心團隊誕生于極客基因,發展于文青情懷。
林立曾撰文回憶,簡書APP剛上線時,趙波說,要是有一天能在地鐵上看到有人用簡書就碉堡了。沒過多久,趙波在公司群里發了一張照片,果真地鐵偶遇看簡書的人,一行字,足見團隊對這一畫面的欣喜:人生目標取得,在地鐵上看到有人看簡書。
問林立有沒有上市的計劃,他只答,到時候再說。在集體探索內容付費的時代,值得說的是簡書階段性尋找到了商業盈利模式——以內容創作者為核心,而做簡書簽約作者的經紀人是當前的商業盈利模式之一。具體來說,簡書會幫助簽約作者出書、設計并出售培訓課等,從中收取版權稅或服務費等。
當我問林立個人的終極夢想是什么時,他沉思許久,回答:拍一部電影。因為拍攝電影是一個團隊作戰的過程,我很享受團隊化協作的過程,最終出來的成品能夠被觀眾喜歡,我覺得覺得“一切都值得”。
就像林立對于簡書的終極夢想是,全球人民都用簡書來創作,創造一個“簡書節日”。他描述了一幅畫面:簡書節日時,全球人民打開簡書APP,拍下他們當前所站在的街頭、土地,將創作內容放到簡書上來,“這就是一件非常有詩意的事情。”
林立說,我的人生正處于正午太陽高照的壯年期,擁有更多的精力去打磨一款根植草根人群的優質內容創作社區——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