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容創作平臺里,簡書是一家低調,但自得其樂的互聯網“慢”公司。它現在的日活超過230萬,并擁有超過50萬個內容專題,以及每天4萬篇的新增內容。
4月19日,簡書宣布完成4200萬元 B輪融資,領投方為君聯資本、海納亞洲創投基金。這是一個小而美的內容創作平臺。在追求唯快不破的創投圈里,文藝小清新的簡書也迎來了春天。
但相比于知乎、豆瓣在商業化上的大刀闊斧,已經完成兩輪千萬級融資的簡書表現得更加審慎。成立4年來,簡書到底是怎么賺錢的,CEO林立在公開場合提及甚少。不過在B輪4200萬融資之后,這成為林立不得不思考的事情。
于簡書而言,從最初的“找回文字的力量”到現在的“人人都能創作”,定位變化的背后是林立野心的裂變。一輪輪融資之后,林立的野心從做一個小眾的寫作工具跨越到了成為一家大眾的創作社區。但是,對于這一目標,林立和簡書的“激進”程度可能還遠遠不夠。
以下為林立對創業家&i黑馬的口述。
一、“我們就是要做大雜燴”
我一直是個文藝青年,高中開始常年混跡于各種創作平臺。互聯網上的產品非常多,包括視頻、音頻、游戲、直播正在不斷填充我們的大腦,但我并沒有發現一個真正意義上鼓勵原創的創作社區。
如果人有AB面,有些人會看直播、二次元,但也有一些人去創作學習,在這一點上,我們跟知乎更接近。但是產品形態不同,知乎更多的是一個問答社區,簡書的定位是人人都可以創作的社區。我們將近30%的用戶會自己創作內容。知乎更多是一個問答形式,現在大家去知乎提問的比較少,回答其實也不多,更多是看一下。
微博的大V化非常嚴重,普通人表達的意愿很低。一個內容創作平臺如果走向大V化,這個平臺會越來越像媒體,微博最后上市的公告里直接把定位改成了社交媒體平臺,知乎之后也會面臨這個問題,后面會越看越像媒體,大家的參與感會越來越弱。
至于微信公眾號,平常老百姓去注冊一個沒有太大必要,而且手機端不能用,編輯器非常復雜,也沒有一個社區能讓用戶交流。
還有哪里可以發東西呢?這也是我們最新一輪投資人投我們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簡書上創作的內容是一個金字塔結構,最底層記錄分享生活,中間有經驗的人士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和見解,最上面一層是文學類和藝術類內容,更小眾一點。目前我們官方專題有100多個,用戶自發組織的幾十萬個。
我們就是要做一個大雜燴。宏觀看整個中國互聯網,在資本推動下,手游、直播、短視頻都處在全球領先的位置,大多數人在做這部分事情,直播一開能開幾百家,各種各樣的游戲,消耗了大家大量的時間精力。但是簡單的記錄生活,發表見解是一個天然的需求,卻沒有多少產品能滿足。
我們可能不是特別快,但可以慢慢把這件事情做大。某種程度上知乎的體量也不大,但它的估值非常高,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做這件事的非常少,而且非常難做,但如果堅持下去把它做出來就有獨特的價值。
很多人說中國的產品為什么做著做著變成大V效應了,是因為中國人大部分沒有自己動手去創作的基因或者傳統,教育不夠,但我們發現現在簡書上的小孩創作的素養以及創作的欲望跟我們那時候(創業家&i黑馬:林立為80后)是天壤之別。
二、吸引數百萬90后的秘訣
簡書現在日活超過230萬,這些用戶有幾個特點:
第一,比較年輕化,90后占了平臺用戶的70%,00后百分之十幾,合起來超過80%;
第二,人群散布全國各地,一線城市占比30%,剩下的70%都是二三線城市;
第三,本科以上學歷的占70%。
我們把這群人定位為有志青年,我不知道這個人群有多大,但正如前面所言,人都有對立面,很多年輕人會打王者榮耀,玩英雄聯盟,看快手;同樣,他們也會有記錄創作的需求。這是我們所堅信的一點。
早期,我們拉了少數幾個質量不錯的用戶,包括一些產品經理、國外程序員等比較有影響力的行業內作者,讓他們生產內容,組建社群。不過更多的還是靠產品本身的工具性和口碑傳播,我們上線了在線寫作工具的實時保存功能,當時國內獨一無二,這在當時吸引了一些程序員使用,因為程序員是最先感知到新的互聯網產品的。而且我們做了很多社交屬性的功能,比如發完文章后鼓勵分享到微博微信。
后期的增長主要靠微信分享,大家點開分享看完以后會有一些引導,我們還整合了贊賞功能,光這塊現在一個月也有百來萬的流水。
在創作者的理念上我們跟快手有點接近,去中心化。專題收錄內容的門檻較低,只判斷是否被收錄到相應的分類里。我們要降低創作的門檻,調動大家創作的積極性。上首頁的標準會高一些,不過目前我們有幾個垂直社區已經是全國第一,詩歌、短篇小說專題都有70多萬的關注量。
簡書現在每天平均新增4萬篇內容,但我們專職做內容審核的只有三個人,其他完全靠熱心網友生產。簡書官方有100多個專題,每個專題有一個網友做專題主編負責審核投稿,推薦首頁,同時管理該專題的社群(微信群)。我們的三個全職人員負責管理所有的專題主編。
對這些熱心網友我們更多是給予精神上的回報,二三線城市的生活相對沒有那么豐富,有“簡書專題主編”這樣一個頭銜,對他們來說是日常精神生活的一種有益補充。
三、簡書的商業化
相比同類內容創作產品,我們的用戶參與創作占比很高,這在未來是有一定想象空間的。
但是盈利確實有一定的挑戰。
為什么現在那么多公司做短視頻,做千人千面,因為短視頻肯定比文章的閱讀時間長,千人千面也讓你沒完沒了的刷。目前階段,簡書是通過社交互動來增加用戶的使用時長。簡書上也有很多連載內容,但是現在的產品架構不是非常適合讓用戶一直在上面看連載,它不是設計成像起點中文網或掌閱那種一直往下翻的模式,我們未來會在這方面改進。但也我們也在想辦法,留住這些人,花更多的時間在簡書上。
除了用戶UGC(創業家&i黑馬注:用戶原創內容),我們現在有100多個簽約作者,基本是為了商業化簽的。這些作者一方面是出書,另一方面是做線上課程培訓,比如手繪課、攝影課、運營課,價格在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
這些產品的定價都不算高,為什么作者還愿意堅持,這要感謝微信,我們給用戶提供了一個工具,用戶可以借助這個工具到自己的微信去變現,包括未來你想賣一個東西都可以到微信體系運轉。借助微信的流量,我們的打賞一個月能有100萬元,當然簡書這里也有一個封閉的環境。
理論上我們的用戶量翻十倍,一個月的贊賞流水就有一千萬。況且還能引發一個指數級的變化,里面有很多想象空間,贊賞這個東西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幾塊錢你不會去買書,但是可能會很樂意為朋友的一個攝影創作贊賞。
我們也簽了一些IP,不過IP確實需要一定的時間沉淀,短時間內看不到成效。比如說,我們現在也簽了一些西游方面的IP,西游記本身是一個大IP,現在還在找合適的方式推出。
IP落地之后,先通過出版,先出書,有一定的市場的反應和群眾認可再引申開發,比如進入影視圈或者開發游戲。
電商我們之前也做過嘗試。2014年底我們上線過簡書市集,但很快放棄了,現在可能要重新再做這個事情。這兩天我研究之后覺得還是可以做的,一是現在我們團隊人多了,二是我們已經出了五本書,今年的構想是出10到20本,也不一定非要走多大的量,但起碼可以賣簽名版,不管量大量小,對所有的簡書用戶來說也算是一種增值服務。
雖然盈利任重道遠,但營銷變現可能是后年的事情,今年更重要的還是把創作社區這個品牌打出去,占領用戶的心智,讓用戶想到創作,想到發東西就想到簡書。
海納亞洲任劍瓊:頭條之后,為什么還要投簡書?
口述? 任劍瓊(簡書投資人、海納亞洲創投基金合伙人)
內容有很多強分發的大平臺,聚合泛人群,每天發布大量資訊,音視頻。我們之前投資的今日頭條就是一個典型的強分發平臺,但是從用戶需求端來講,除了大量包羅萬象的信息,或者下拉式的碎片化信息,青春人群的需求有自己細分的特征,他們的屬性和學習自我提升的需求需要一個和他對應的平臺。
很多流量龐大的大平臺實際上很難滿足這個人群特定的需求。同時,這個特定人群本身的社交把他放在一個極其巨大浩瀚的網絡里,他可能也很難達成他所想要的社交和社群關系。而簡書的做法是基于原創陣地的分發,從這些原創的人群和原創的作品里形成自己的社交。所以市場上會存在像今日頭條這些流量比較大,內容比較豐富的平臺,也會存在基于深度內容的細分需求,需要有生命力的品牌來承載。
總的來說,我們投資簡書的初衷是基于兩個相信。
第一,相信需求是存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人需要基于深度思考,創作之后成長。這個市場需要有合適的產品和品牌來匹配,只是這部分產品比較少。為什么比較少?
基于第二個相信,是不是所有東西都是快才叫好,比如很快上榜,很快起流量,很快變現,很快退出。我并不這樣認為。
這可能與資本市場的偏好有關系,人們傾向于關注一些快的東西,不愿意去投資要花時間的事情,但是人的成長和教育是兩個很難快速變現的東西。
內容付費是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帶來的產物,現在很多平臺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強力吸粉,然后開始人群做標簽,做族群。如果你進入簡書的界面,你就能看到它的人群標簽,這個人群標簽化是它潛在的資產,對于依據人群的偏好特征產生收費內容和推出有價值的收費內容,完全可行。它從架構的第一步就做了這樣的鋪墊。
但是,簡書也有挑戰,就是它的價值如何最大限度的呈現。它每個月的原創有120多萬篇,每個月的閱讀文章數600萬,這里有巨大的沉淀效應,但是如何不斷的實現簡書的價值是我們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來源: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