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書產品分析報告
F組:謝少煌 劉冬陽 雷雅茜 秦茜 周莉莉 周俊華
目 錄
一、產品定位
(1)目標市場、目標用戶
(2)發展背景
二、產品功能分析
(1)為用戶提供的功能
(2)核心功能
(3)Follow機制
三、SWOT分析
(1)Strength
(2)Weakness
(3)Opportunity
(4)Threat
四、盈利模式
五、產品結構圖
六、產品體驗(分析、建議)
(1)發現
(2)關注
(3)作者頁面
(4)專題頁面
(5)閱讀頁面
(6)寫文章
七、產品發展建議與啟示
一、產品定位:一個基于內容分享的社區
13年,“找回文字的力量 – 在這里更好的寫作和閱讀”
14年年底,“交流故事,溝通想法 – 一個基于內容分享的社區”
(1)目標市場/目標用戶
簡書的用戶群體高度年輕化,超過 60% 的用戶是 90 后,00 后的比例在 20% 左右,剩下則是 80 后。
(2)發展背景:從工具到社區
簡書的前身是線上筆記工具,名字叫 Maleskine,這個名字來自著名的筆記本品牌 Moleskine,林立將當中的 o 改成 a,寓意 Maleskine 是一款支持 Markdown 語法的寫作工具,以此為名。
Markdown 是由約翰·格魯伯(John Gruber)2004 年發明的一種“標記語法”。它的特點就是,在寫文字的時候以特定、簡單的符號來表示特殊的格式,比如標題、粗體、斜體等等,然后通過轉化工具,變成純正的 HTML 代碼。用 Markdown 來寫作會比較專心,而且完全不必顧慮 HTML 格式混亂的問題。
當時林立做了一些市場調研的工作,一個是從自己出發,如果有一個類似 Evernote 這樣的筆記本產品支持 Markdown 語法,他自己“一定愿意去用”,另一方面,他做了簡單的市場調研,則發現那時候市面上,沒有一個產品的形態是和 Maleskine 相似的。——盡管支持 Markdown 的工具也挺多的,但都是編輯器,而非筆記本的形態。
而從 Maleskine 到簡書,用林立的話來講,則是由一種自然而然的需求所驅動。“我寫完了長文,自然就有發布的需求,所以當完成寫作工具的產品,下一個要完成的功能就是發布。而你知道像 Evernote 這樣的工具,作者是可以新建多個筆記本的,所以很自然作者發布出去的文章,就可以有一個或多個文集。所以,當時我們想象產品未來發展的時候,會覺得(簡書)是一個很好的作者文集發布的平臺。”
既然有了文章的發布功能,也就愛自然會有閱讀的功能。簡書從書寫工具到內容發布平臺、閱讀社區,一路順理成章地走下來。
二產品功能分析
(1)產品為用戶提供的功能
簡書是一個基于內容分享的社區。
在這里,你既可以發現各種新鮮有趣的內容,也可以找到引人深思的文章。你也可以把自己的故事或是想法寫出來與人分享,找到同好。
簡書致力于提供最好的分享體驗。簡單優雅的設計,給用戶帶來前所未有的愉快感受;同時,提供富文本、Markdown 以及文檔實時保存等獨特功能,使得分享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包羅萬象的專題,使得用戶更容易發現自己喜愛的內容,與同好交流。
簡書是一個開放而友好的社區,每個人都可以在這里自由地發現或是分享內容。
(2)核心功能:閱讀文字、分享文字
簡書最初的口號是“找回文字的力量”,它的內容也以較為深度的千字長文居多,希望能夠讓人書寫/閱讀更多的有深度的內容,所打造的平臺。
簡書從2013年 4 月份上線到現在,經過了 5 月份的改版,功能上逐步調整之后,通過豐富的內容運營形式來激活社區,比如說推出電子書半月刊《想想》、獨立博客采訪、“簡叔和他的小伙伴們”、簡書問答、每周精選,最近還推出簡書播客,可謂花樣繁多。結果是簡書已經營造出一種社區的氛圍,難能可貴。
(3)簡書的 Follow 機制
簡書的 Follow 是“喜歡”,讀者們可以選擇“喜歡”作者,或者“喜歡”作者的某一個文集,或者喜歡某個專題。這個設計,體現了我們現實當中關注事物的規律,比如說我們崇拜某個人,那么他就會關注喬布斯的一言一行,任何一處都不會放過;我們佩服一些人在某些領域的深刻見解,我們就會更多關注這個人在某方面的意見,但不會完全關注他;再或者,就是關心自己的話題,這時候就無所謂誰說的意見。
另外,在簡書團隊看來,Follow 機制雖好,但要設計得符合產品的目的。林立并不希望簡書上面出現像微博那樣的“大 V”,他覺得“大 V”的出現,只會降低讀者對內容的關心,而長久來看,則會損害簡書以內容為中心的運營方向。這一點,可以從團隊在“喜歡”這一功能的思考中可以看出:
①簡書自一開始就沒有突出社交性,因為作者在簡書上面花時間去維持和進行各種「社交」并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仍是希望作者在簡書上面進行創作,而讀者也是真正在簡書上面進行閱讀。
②第一個變化在于弱化「人」的社交,引導基于內容所產生的「興趣」的社交。在簡書你可以關注一個作者,但更重要的是你還可以關注該作者的一個文集。
③第二個變化是我們以「喜歡」取代了「關注」,「關注」有著太強的基于「人」的社交性,而「喜歡」則表達一個人的「興趣」
三、SWOT分析
(1)Strength
①相當量級的忠實用戶,留存率很高;
②沒有廣告,用戶體驗很棒;
③孵化出了新的線下圈子;
④文字可以積淀和儲存,絕不刪除,留住了相當的用戶群;
⑤編輯器簡潔高效;
⑥讀者和作者的深度鏈接;
(2)Weakness
①數據統計功能缺失;
②打賞按鈕不是每個版本都有,如網頁版有,手機版就沒有;
③推送的風格太過個性化,不具有普世性;
(3)Opportunity
①互聯網的發展和手機逐漸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使手機APP有了發展的沃土;
②比起博客和QQ空間等同類產品,搶先占有了手機APP市場,給到人們一個成熟可積淀的,純粹的碼字空間;
(4)Threat
①知乎等同類型網站在不斷開發類似的碼字功能,基于各自不同的APP調性和理念,可能會帶走一批目的性不明確的用戶;
②由于對于內容和用戶的不限,可能會招致政府政策方面的限制;
四、盈利模式
(1)融資:a輪、天使;
(2)雜志:雜志入駐,挖掘寫手成熟的文章;
(3)流量:用戶的增長和留存極大的增大了流量,以此吸引到更多投資;
(4)周邊:有文藝的臺歷等周邊出售(“簡書包”等)。
五、產品結構圖
從簡書的產品結構圖,可以總結出:
①簡書有多個推送通知的入口,目的是想讓用戶選擇通知推送的內容,強化用戶看到推送通知時打開簡書時的期待感,讓信息可達預期;
②簡書提供關注用戶的發表內容、評論內容和關注歷史,這種二度關系有兩個好處:
簡化了用戶對內容的選擇過程,背后是信任的背書
增加了文章、用戶和專題的曝光度
③簡書在”我的”上加入了積分商城的玩法,用戶通過日常任務和成就任務加分,獲得的積分可在積分商城里抽獎和兌換優惠券。積分商城的入口很深,對于用戶來說,像是一種額外的獎勵,具有強激勵作用。
六、產品體驗
(1)發現
①分析:
首頁輪播banner:共5張圖,包含個人文章,簡書出版以及簡書公眾號推薦,從第1幀到第4幀的每篇的閱讀數還不到1萬,當用戶看到只有幾千的閱讀數時,對內容是否產生不信任感抑或是否為自己是小眾一員而竊喜,需進一步驗證。
三十日熱門icon露出3/5,告訴用戶可以往右滑動。
熱門文章為不同用戶定制推薦,但絕大多數文章呈現的閱讀數是四位數、評論數是兩位數、喜歡數是三位數。因此,為了弱化數字帶來的不信任感,簡書采用小字號灰色字體來呈現數字,讓用戶的視覺投向藍色的用戶名、橙色的專題名以及大字號文章標題,采用多種顏色標記,目的是為了引導用戶關注的習慣。
首頁投稿icon采用綠色字體,與熱門文章icon同行,在頁面中形成強烈的對比,引導用戶點擊首頁投稿,強化內容的產出下滑熱門文章,搜索欄會一直懸掛在頁面頂端,隨著用戶下滑文章,找不到有吸引力內容的可能性會逐步提高,因此需要提供更多的內容搜索入口。
②建議:
增加輪播Banner內容的入口,避免閱讀數太少降低用戶信任感。
下滑熱門文章到一定程度時增加回到頂部的按鈕,而不僅僅引導到搜索框,一定程度可提高banner和頂部模塊內容的打開率。
(2)關注
①關注頁分析:
打開簡書APP,默認顯示頁面是關注頁,列表包含簡友圈入口、一鍵查看全部更新、關注用戶、關注專題和關注文集,頁面呈現和微信“朋友圈”有異曲同工之妙。簡書APP把“關注”作為一個tab放在底部,加上默認首頁是關注頁,可見簡書希望用戶能進一步圍繞關注“對象”展開內容消費和互動,培養用戶對關注“對象”的依賴感和信任感。
關注首頁列表包含簡友圈入口、一鍵查看全部更新、關注用戶、關注專題和關注文集,相當于是一個大雜燴。當我們被海量關注對象淹沒時,會再度陷入選擇困難中,紅點失去了提示的作用,變得無感。因此,簡書提供一鍵查看更新和在關注頁篩選關注“對象”,本質是讓用戶擁有信息的“所有權”但是不要讓用戶接觸太多。但是,信息的分類目前來看力度明顯不夠的。
②簡友圈分析:
簡友圈呈現的是關注用戶喜歡的文章和評論,在用戶的普遍認知里,一篇文章值不值得看的邏輯,取決因素有誰推薦的、有多少閱讀數、喜歡數和評論數等,通過簡友圈,我們能知道關注用戶喜歡的文章和評論,相當于關注用戶的口碑推薦,減少了我們的搜索成本和增加對內容的信任;同時,這也滿足用戶對其關注用戶的窺探欲和進一步了解。
③建議:
簡友圈不顯示關注用戶對自己文章的喜歡和對自己文章評論的喜歡,避免用戶為了增加曝光過度去為自己的文章點贊;關注頁增加置頂功能。
(3)作者頁面
①分析:
作者資料界面從上到下呈現的頭像、名字、頭銜、標簽、寫了多少字、收獲多少贊,圓形頭像突出立體感,頭銜、標簽的收獲的贊數強化了作者在某方面內容上的專業度。
中部三個tab分別是動態、文章和更多,默認是文章,動態涵蓋的是作者的動態信息,更多包含的是作者的靜態信息,一個用戶在在簡書上基于內容的行為都是被記錄和外顯的,筆者大膽假設,這是簡單有意或無意地將作者打造成明星!!潛意識里像明星一樣去生活,去創作。
作者文章的排序有三種,分別是按最新排序、按熱度排序和按評論排序,默認是按最新排序,按熱度排序根據的邏輯是根據喜歡數進行排序,而按評論排序的邏輯筆者并未理解透。
②建議:
完善按評論排序的邏輯,讓用戶清晰知道排序邏輯,讓用戶think less。簡書非常強調關注這樣一個玩法,建議加上為關注用戶貼標簽的方式(達到某種限制條件后可貼,比方說閱讀完對方所有文章后),在資料頁作者可選擇性呈現部分被貼標簽,而不僅僅是自我標榜,但前提是貼標簽行為是可控的。
(4)專題頁面
①分析:
專題資料頁從上到下呈現的是頭像、名稱、編輯、關注數和專題詳情,專題詳情中包含審核時間,簡書為用戶開放了很多數據,目的是為了讓用戶的行為可預期。但是,在于不同時間段平均時間和上次審核時間相差甚遠
靜態頁面中間的四個tab分別是最新收錄、最新評論、熱門和更多,默認是最新評論,不同于作者資料頁默認是最新文章排序,我們來梳理一下單個用戶和專題,簡書讓用戶閱讀內容的切入點:
單個用戶:根據文章發布時間最新
專題:根據文章有最新評論
二者本質的區別是內容的多寡和風格的豐富化,普遍來說,單個用戶文章產量少,評論活躍度不強,而專題文章量多,評論活躍,簡書之所以非常重視評論是因為有評論意味著看過文章且有共鳴,是對文章內容匹配程度的一種補充。
②建議:
專題審核時間的呈現以加入審核時間段,增加用戶預期
強化專題文章默認是基于最新評論的邏合理性
(5)閱讀頁面
①分析:
閱讀頁面將作者放在文章標題上面,加上關注按鈕,與一般的文章內容中作者置于標題下方不同,可見簡書在用戶閱讀文章時仍然把用戶關注放在第一位;標題下方標記字數和閱讀數,通常我們都是根據右側下拉條判斷內容的多寡,而簡書文章直接用字數告訴我們,讓用戶意識層會聯想到word。
閱讀頁面底部從左到右是寫評論,看評論,喜歡和分享,用戶不用下拉到文章后就可以看評論了,可見對于簡書來說,評論是對內容重復消費的方式,是一篇文章的延伸,筆者在這里大膽分析,簡書之所以重視評論,是因為市場上網易云音樂證明了評論對于用戶來說是極具吸引力了,歌曲能引發共鳴,而slogan為“溝通想法,交流故事“的簡書天生自帶引發共鳴的屬性。
②建議:
可適當弱化文章開始閱讀前引導關注作者,正確邏輯是看完文章喜歡作者的話再去關注,而不是先關注,再看文章,一款好的APP盡量要少強奸用戶。
建議取消評論可蓋樓的功能,還是那句話,評論可以作為內容消費的延伸,但是不要將手申得太遠不好把控。
(6)寫文章
①分析:
寫文章采用舵式導航,橢圓形居中放大,毫無疑問有強化的作用。
寫文章是重頭戲,簡書默認輸入法是富文本,可切換為Markdown。支持Markdown是為了滿足程序員書寫的需求,但切換輸入法的入口在簡書里非常深,兩種可能性,一是入口越深,意味著發現的驚喜感越強,二是用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文章寫完后,有多種行為可供選擇,私密保存,分享到社交賬號,向首頁投稿或向專題投稿,后三者是為了滿足用戶被文章被關注被贊賞的需求,讓用戶產出的文章能夠價值化,從而激勵持續性產出內容;而私密保存讓簡書體現其工具屬性,回歸寫作的異步和平靜,和簡書里用戶絕大多數行為被暴露在他人眼里形成互補。
寫作頁面左上角是關閉,右上角是發布,似乎在引導用戶寫完后去發布,但用戶思維慣性里是寫完先保存,而如果保存太明顯,用戶有可能就保存不發。
②建議:
寫作時建議有糾錯功能
投稿前能大概對用戶對專題的投稿難度有一定的認知,比方說通過率等等,讓用戶對自己的行為可預期,減少被拒稿時的失落感。
七、產品發展建議與啟示
(1)簡書作為一個寫作工具,對網絡的依賴性很強,對于在穩定網絡地點創作的人來說尚可,如果是在如飛機上等沒有網絡的地方創作,手機不是特別強的生產力工具,那么則成為難題。簡書可考慮調研一下大家有在這類場合使用需求否,做出進一步行動,如果沒有,是不是用戶在使用離線寫作后,直接粘貼到簡書,那么,簡書是作為一個發布平臺or排版工具?
(2)盈利模式
簡書目前無論是寫作還是閱讀,均是免費,而創始人林立也坦承,目前簡書團隊靠承接外包業務的收入維持運作,尚未談及盈利模式。但一個團隊和產品若想長久存在,盈利模式則是必然要求。而簡書將來的選擇也有多個方向。
首先,簡書可以選擇數字出版模式,將簡書平臺上的優質內容制作成電子書發售,可以參考愈發流行的“雜志書”(MOOK)形式,它的內容比一本書要短,但比一篇雜志封面報道要長,既能節約閱讀時間,又能夠讓讀者有所收獲。而簡書不久前也以《簡書周刊》的形式與豆瓣合作,將優質文章集結成刊推廣,或許為對這種模式的前期摸索。
其次,簡書也可作為一種出版發行平臺,邀請知名出版社進駐簡書,與簡書作者對接,簡書則通過促進雙方合作收取服務費用盈利。
最后,也可選擇逐漸受到青睞的“自出版”模式,未來幫助作者聯系出版社、制作電子書、APP,甚至是提供實體打印服務,成為一個自出版平臺。簡書充當“出版經紀人”的角色,為作者處理包括修改、上架提交等在內的一系列編輯流程,從中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