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從教多年的一種努力,一種朝向,一種理想。
是作為孩子生命中的匆匆過客,還是成為那個改變孩子的“貴人”,這是個問題,而又不是個問題,你懂的。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教育理想是我的不懈追求。(這里的“老者”可以理解為上級領導,“朋友”泛指家長以及同事,“少者”則指我們的孩子、學生。)也許,“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毋庸置疑的是,理想的種子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土壤、空氣、水分、溫度等條件的影響。現實往往會成為理想的“鐐銬”,左右著、束縛著、制約著,甚至決定著“種子”的萌芽、生長……
作為教師,不是高坐云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有七情六欲,要吃喝拉撒睡,要服從上級安排,接受組織調遣。一句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這中間,不說生活細碎,工作壓力;單說師生相處,難免會磕磕碰碰、誤打誤撞,會言辭激烈、情緒失控,會產生不滿、批評、指責,訓誡,導致誤解、怨恨、傷害……作為教師,多是“恨鐵不成鋼”;作為學生,多是天性使然。
有人說:在令人作嘔的氛圍中,也藏有我的一份狐臭。是呀,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當矛盾出現時,需要的是理解,孩子需要理解老師,而家長正能量的傳播是基礎,會造就一個善解人意、寬容大度、知恩圖報的陽光少年;教師需要運用自己的教育哲學,包括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去理解成長中的孩子,要有同情心、同理心(假設我是孩子、假設是我的孩子)。不得不說,相互理解有時真不容易,理解萬歲!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書僅僅是工作的一部分,還要育人。行為上,明確規則;精神上,指引方向。孩子出現了問題,被生活和工作脅裹著的我,如果時間允許,精力允許,我總是盡力避免簡單處理,而是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我一向推崇積極管理,預防為主。
如何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呢?這就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盡可能掌握每個孩子的基本情況、脾氣稟賦,才能個別對待。同樣的成績,有的要表揚,大張旗鼓地表揚,有的需要鼓勵,有的則需要批評;同樣的錯誤,有的需要提醒,有的需要批評,有的需要嚴懲。這中間,恰當把握教育的“度”,拿捏好分寸,要起到促進、推動孩子不斷成長的目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不忠乎,與朋友交不信乎,傳不習乎?”常思工作得失,如何把每一節課上的生動有趣?如何讓每一個孩子得到最好的發展?如何結合孩子實際,引領他更好地完善自我?如何把握住教育契機,在精神上、思想上引領孩子?
是的,好看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關注孩子精神世界,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爭取成為孩子值得信賴人,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當然,更多地是需要修行自我,止于至善。在情緒方面:不遷怒,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行為方面:不貳過,克己復禮。做不了“圣人”,努力做個“賢人”。
敬事而信。唯有努力地讓自己,讓自己的課堂,讓知識成為“美好事物的中心”,才能成為深刻地影響孩子、改變孩子,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同時提升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海子說: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作為理想主義者,我相信遠方一定還有不一樣的風景,難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