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刷手機能刷多久?”,問下自己或身邊的人。
答案可能是:“一上午”、“一下午”、“一晚上”、“一整天”···。
總結下就是手機能用多久,就能刷多久,根本停不下來。
這個習慣好嗎?不知你問過自己或身邊的人沒。
少數人可能根本就沒意識到這個問題,好與不好也就無從說起。
但大多數人知道這其實并不好,因為刷了大半天,好像沒啥收獲。每次刷完,還會有一陣空虛感襲來。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一般怎么辦呢?
曾試圖去控制自己不去刷或者刷一小會兒,“刷還是不刷,刷還是不刷,刷還是不刷,就刷一小會,就刷一小會,就刷一小會”,多次經過內心掙扎,發現并沒什么用,還是刷個不停。
次數多了,會安慰自己說現在有幾個不刷的,除非他沒手機。要改變這種習慣,難度系數超五星,太他媽難了。
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真正改變一個習慣遠沒我們想的那么困難,前提是你知道正確的策略并慢慢去做。
那么,改變習慣(或者培養習慣)上,正確的策略是什么?
一、樹立習慣改變的正確認識觀
二、對習慣回路進行調整測試
三、培養堅定的信仰
一、樹立習慣改變的正確認識觀
哲學上說:“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有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把人引向歧途。”
拿跑步來說,我們都能認識到堅持跑步,能鍛煉身體、強身健體。但這樣就夠了嗎?還遠遠不夠。
如果你去問一位健身教練,他還會跟你說跑步過程中的一系列注意事項,例如:跑前熱身動作、跑姿、跑后調節休息等。
為什么健身教練會說這些?
因為他說的這些注意事項中,隨便哪個事項沒注意,可能就會使跑步這個事中斷下來,最后出現放棄的局面。
只有你對跑步這件事建立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才能更長久的跑下去。
你可能會覺得,我就晚上有空時隨便跑跑,不用那么專業。
這不是專業不專業的問題,而是一個認識的問題。想想,如果認識不到跑姿的重要性,導致肌肉出現拉傷或其他問題,長此以往,輕則修養腿,重則腿報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在習慣改變上,正確的認識觀是什么呢?
在過去,你是否曾多次下決心做某事,不過往往三分鐘熱度,熱度過后就是半自動的放棄。
想過堅持跑步,買好裝備,就用了三天。
想過堅持學英語,買好資料,就用了三天。
想過自學樂器,這次沒買樂器,想了三天,最后還是算了吧!
所以,正確認知觀的第一點就是:只要你下決心,任何習慣都是可以改變。
此時你是不是覺的很操蛋,上面例子不是擺著嗎。還下決心,有用嗎?
不負責任的告訴你,不對,是負責任的告訴你,有用。
在說為什么有用之前,先想想自己過去是如何下決心的。
面對拖延時,我一定要改掉拖延,今天要完成哪些任務。
面對運動時,我一定要運動,每天跑多少多少米(或者其他方式的運動)。
面對學習時,我一定要學習,今天看完多少頁或者做完幾章。
最后的結果都知道,不了了之。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不了了之,也有些人能堅持到最后。
如果你經歷過不了了之的情況,不知道你深入想過一個問題沒,為什么決心過后總是不了了之?
我來告訴你吧!是下決心的姿勢不對,所以沒太大用。
什么?姿勢不對,你以為這是做某項運動,還姿勢不對。你說說,什么是正確的姿勢?
舉個例,當你有拖延習慣時,該如何下決心。
1.首先,不要問自己為什么要拖延也不要強迫自己立馬行動起來,而是問自己為什么不喜歡拖延。假設你此時的答案是:拖延導致工作效率低下。
2.接著,問自己:提高工作效率對自己真的那么重要嗎?此時只要你腦子沒糊,答案肯定是真的,
3.最后,問自己:如果重要的話,我接下來可以做些什么。
通過上面這種自問方式,雖不能讓你做某事的決心爆棚,但在對待改變習慣的決心上會更加堅定,認識上會覺得更加深刻。
看到此,你可能還是會覺的如果我今天自問,明天能堅持一天,后天可能就又回到解放前。
如果你有這種疑惑,想一想,你或你周圍的人曾在什么情況下一直堅持做一件事?
渴求,對一個事物的渴求。認識到渴求的重要性,是正確認識觀的第二點。
對改變后結果有渴求,才能長久地堅持下去。
在現實中,我們又該如何來挖掘自己的渴求呢?
通過不斷反問自己想得到什么,并用最終得出的結論來時時提醒自己。
舉例來說:
你問自己改變拖延是想得到什么?
想得到工作效率的提高。
提高工作效率是想得到什么?
得到工作能力上的提升。
工作能力上的提升是要得到什么?
工資上的上漲。
工資上的上漲是為了得到什么?
買臺筆記本電腦,價格大概一萬左右。
在渴望能清晰衡量時停止,此時你的渴求就是一臺一萬多的筆記本電腦。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時時提醒自己。
在本子上寫下電腦的相關具體信息,例如型號、內存等,價格也不要忘,把這個本子放在顯眼處,確保隨時看的倒,或者用幾個本子同時記錄這件事,確保家里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它。
這里要注意的是,這么做的目的是用渴求來激勵自己,切勿哪天頭腦一發熱,就借錢把它買下。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錯誤的開始是成功一半的一半,不開始跟成功一毛關系都沒有。而正確的認識是良好開始的一半。
二、對習慣回路進行調整測試
在我們周圍,暴飲暴食、丟三落四、拖延癌晚期的這些類型的人不少見。
不管是對方或我們,都知道這樣不好,要改變,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在我們想著要改變的時候,可能沒注意到一個的問題。習慣到底是怎么運行起來的?
電路的運行有一個完整的電流回路,習慣亦是如此。
習慣運行回路主要包括三部分:暗示、慣常行為、獎賞。
其實,我們意義上的改變習慣其實就是對習慣回路的改造。只不過知道習慣回路的構成后,更能有針對性下手。
那么,如何對習慣回路進行改造呢?
主要是不斷進行調整測試,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套回路。具體有四個步驟:
1.找出慣常行為
2.用各種獎賞進行試驗
3.發現暗示
4.制定改造計劃
通常一些慣常行為,我們都會意識到它的存在,如果意識不到,也沒關系,可以試下一下方法。
在晚上回想一天中那些行為是需要改正的,記錄在本子上,連續一周,就會發現規律了。
結合一個例子,來具體講講。以改掉晚上刷手機為例。
假設你通過一周的觀察記錄,發現自己每天晚上會刷手機到半夜。
在發現這個慣常行為后,不要急著進行下一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此時,你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么每天晚上我要刷手機刷到半夜?
是因為無聊、孤單、要放松還是想學習···,盡可能多的列出原因。
為什么要自問這個問題呢?
因為玩手機這一行為連接著你潛意識認為的獎賞。
這種獎賞就是上面自問提到的原因,可能是充實、愉悅、放松或提升知識。
明確這點之后,接下來用各種替代行為進行獎賞試驗。
如果你想獲得一種充實的獎賞,可以試著去運動或者看自己喜歡的書,哪怕是笑話書。
如果你想獲得一種愉悅的獎賞,可以試著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例如看視頻、畫畫等
如果你想獲得一種放松的獎賞,可以試著和人聊聊天或者一個人散散步。
如果你想獲得一種知識提升的獎賞,可以去看自己感興趣公開課的視頻或者相關書籍。
在列出各種可能的獎賞行為后,每天堅持替換一樣進行測試。
堅持四五天之后,在完成一項替換行動后,在本子上記錄當時腦中的感受,寫個詞就可以了,沒有感受的話,就寫下首先在桌子上看到的三樣東西。
再定個十五分鐘的鬧鐘,看十五分鐘之后,還想不想玩手機。
為什么要記錄和定時呢?
記錄一方面是為了強迫自己意識到自己當時在想什么,另一方面也便于之后回憶當時的想法,作個參考。
定時是為測試獎賞是否真的有用。如果你看完書十五分鐘后還想刷手機,說明你要的獎賞不是充實感。
當然從你看完書到鬧鐘響起的這15分鐘內,你還可以看書或者做其他事,要求是不能玩手機。
通過上面的反復測試,你一定能找出真正的獎賞是什么。如果我們假設真正的獎賞是需要通過散步放松。
現在,慣常行為和獎賞已被你找出,接下來要做的是發現暗示。
一般來說影響暗示的主要有五大因素:
a.時間
b.地點
c.當時情緒
d.其他人
e.緊挨的上一個動作
和觀察記錄慣常行為一樣,這里也需要按照這五個因素進行觀察記錄。
假設記錄如下:
第一天
時間:19:40
地點:家里
情緒:平靜
其他人:無
上一個動作:洗澡
第二天
時間:20:40
地點:家里
情緒:愉悅
其他人:無
上一個動作:洗澡
第三天
時間:21:00
地點:家里
情緒:沮喪
其他人:朋友
上一個動作:洗澡
···
···
···
通過上面的記錄可以看出,刷手機之前所有的因素都可能變化,唯獨洗澡這個動作不變。
所有,這個暗示就是洗澡,洗完澡之后大腦就會暗示我們去刷手機來放松一下。
這時就需要制定一個計劃來隔離這個暗示,并把上面測試出的慣常行為和獎賞加入進去。
可以參考如下兩種不同思路:
a.在洗澡之前,寫個小紙條貼在顯眼的位置,提醒自己洗澡完之后立刻馬上就現在去散步。
b.睡覺之前洗澡
當然,這兩種思路不一定會有效,這里需要結合自身情況和當時環境去去測試出一個最適合自己的。
“知難,行亦不易”,胡適說過,但當我知道了習慣運行的回路,并知道該如何來調整回路,試著去做,也許有不一樣的結果出現。
三、培養堅定的信仰
按理講,談完上面兩大點文章也就該結束了。
但不知你想過一個問題沒,如果我們真的改變了某些舊習,改變后的習慣能一直保持嗎?
如果不知道,想想以下情形:
面對考試成績的不濟,你還能保持之前的某些學習習慣嗎?
面對突如其來的健康問題,你還能保持之前的某些生活習慣嗎?
面對親人的過世,你還能保持之前的某些行為習慣嗎?
····································
發現沒,當生活中出現一些重大變故時,可能有些養成的習慣就會被舊習慣所替代,一旦恢復到舊習,再想回到之前的狀態就會很難。
那么,面對這些情況時我們該怎么辦?或者說在發現重大變故前我們該怎么辦?
樹立信仰,樹立堅定的信仰,只要這樣,在重大的變故面前,才能堅持如初。
一般說到信仰,最常想到的可能就是信佛祖、信耶穌、信一些其他的神啊鬼的。
可能你和我一樣是個唯物無神論者,非常不理解為什么有人會信那些神神鬼鬼的東西,而且實際上這些東西根本不存在。
現在來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和這種信仰者同時面臨著極端惡劣的情況,各自會有什么反應。
我們:可能會陷入悲痛之中,重則失去理智。
有神論者:也會陷入悲痛之中,但一方面會相信神會保佑他們,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都會是上面的表現,可能有些時候,相比無神論者,有神論者的理智會更喪失。
但大多數普通人確實如此,因為他們之前并沒有考慮過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是好,所以變故特別是重大變故出現時,會不知所措。
而有神論者,在他們的教義里可能經常提到不論遇到什么情況,佛都保佑眾生,而他們也堅信這點。
所以說有神論者相比我們普通人在重大變故面前能更堅定的面對事實,不易動搖。
當然,這里并不是要你信這些神或者鬼之類的。主要是告訴你信仰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極端情況下,信仰愈發重要。
那么,我所指的堅定信仰到底是什么呢?
他們可能是:
我相信一切都會變好起來。
我堅信知識一定是有用的。
培養一個新習慣前,前面一定會很慢,甚至比之前的效率還要底下。
·····
你現在知道了嗎?
在平時生活中,找到一些和自己價值觀相符的信仰,堅定下去,面對任何情況,泰然處之。
最后再說一下,上面的提到的方法可能你照著做了可能也沒有太大的效果,你需要明白,上面提到的只是給你一種參考。
結合自身情況,參考上面提到的方法,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堅持下去,黎明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