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過:性格決定行為。他將性格定義為精神上的態度體現,是個體在面對周圍環境時所表現出的一種特質和本能。
習慣改變性格,性格決定行為,行為改變人生,或者我們可以這樣推論:習慣改變人生!
書的序言中舉了一個屌絲逆襲的故事,也是科學家最喜歡研究案例。一個財務潦倒、婚姻失敗、體重失控、嗜煙如命的年輕女性麗莎,用4年的時間重新擁有了讓人羨慕的人生,而其中的轉折點發生在她開始痛下決心實施戒煙計劃,用跑步代替吸煙這個習慣,引發了瀑布式的生活方式的改變,最終將偏離軌道的人生軌跡回歸正常。
科學家們認為最重要的契機是關鍵習慣的改變,有點及面,實現全面復盤,這些研究結果得到了大腦掃描圖像的證實。
本書從三個方面介紹了習慣的力量。1.從個體層面。2.從公司(單位)或組織(球隊)。3.從社會層面(讓我想到了《烏合之眾》)。
我僅從個體方面談談自己的收獲。在公司層面則略微知曉了習慣對團體的利弊,社會層面不敢妄加評論。
什么是習慣?
習慣由三個部分組成:暗示,慣常行為,獎賞。三者組成了一個回路。
科學家通過老鼠反復走迷宮,最后獎勵巧克力的研究發現,起初幾次監測老鼠腦電圖活動非常活躍,1周以后,老鼠腦活動明顯下降,提示習慣回路越來越趨向自動化,這也是生物進化節能的表現,可以將能量用于解決新的問題上。反映在生活中,這也解釋了老司機可以一邊開車一邊吃東西,而新手全神貫注還是會不適犯錯誤,我們的習慣是儲存在大腦的基底核中。
習慣到底有多強大?
書中有一個病人叫尤金,因病毒性腦炎導致內側顳葉毀損,記憶只有1分鐘,比韓劇《我腦海中的橡皮擦》還要嚴重,他畫不出自己家的地圖,但是可以迅速的找到衛生間;他無法描述家附近的街區道路,但是可以準確無誤的找到家門,開門到客廳打開電視。這足以表明習慣的力量!
如何創造新的習慣?
關鍵在于設立合適的獎賞機制,滿足潛意識的成就感,用渴求來驅動習慣,最后趨于達到無人駕駛的完美狀態。
知道為什么牙膏里要加各種香料,比如薄荷、綠茶等,其實是為了讓使用者受到添加物刺激后自我反饋暗示完成刷牙這個動作,試想如果洗發水沒有什么泡沫,你是不是覺得沒有洗干凈?恭喜你,擠洗發水、加水搓揉頭發、起很多泡泡,這個習慣回路已深刻的印在了你的腦海中,獎賞就是最后的泡泡……
回想起3年前我開始跑步,每次完成一個新的里程目標,就給自己添置一件新的跑步裝備,與習慣回路的獎賞機制有著驚人的巧合!
如何利用習慣強大的力量?
再回到序言中的麗莎,當麗莎用跑步代替了戒煙,跑步習慣一旦養成并固化后,逐步改變了她的飲食結構(少碰垃圾食品),工作習慣(條理化),時間利用(合理規劃),未來的計劃(遠景目標),由微知著,從點到面,發揮了強大的杠桿作用,這讓我想起了馮唐寫的那篇《跑步救了我》,簡直是于我心有戚戚然!
術中所舉的美國鎂鋁公司以安全生產為切入點,對公司架構、效率進行整改,當安全習慣養成,并影響到技術創新、效率分析時,企業獲得火箭般的發展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也印證了習慣的強大力量。
最后談談意志力
問個問題,大家認為個人的意志力是有限提取還是無限供應的?還是舉個栗子,桌上擺放的盤子里擺放同樣數量的蛋糕和胡蘿卜,兩組實驗者被要求分別只能吃蛋糕或胡蘿卜一種,然后分組進行高難度解謎游戲并計時,吃胡蘿卜組成績和堅持時間明顯較差。試驗結果告訴我們每個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就像是水塔里的水一樣會耗盡。
反映在現實生活中,比如你去買新車,銷售會先提供一些無關痛癢、便宜的贈送選項供你選擇,待你選擇的意志力被消耗一大半的時候,才會提供一些有利于賣方的選配項目,這時的你意志水塔已經接近干涸,大部分只能聽從銷售的安排。
總結
個人認為這是很值得一讀的書,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了習慣是什么?如何成功的養成好習慣?最后如何利用習慣的力量來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