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人間最美四月天,正是家鄉種蒜大戶蒜苔大豐收的季節。家里餐桌上開始頓頓離不開蒜苔,網上有家鄉的博主用層出不窮的精美圖片,分享一周不重樣的蒜苔宴。更有博主獨具匠心別出心裁,用鏡頭把自己從高大上的霸道總裁的辦公室,拉到成片的大蒜地頭,只見他一身西裝革履,手持高腳杯紅酒,一面煞有介事地晃蕩,一面指導助手下地“滴”蒜苔;“滴”那種“蘇青”的,口感“風脆”,揚言要用私人飛機送把蒜苔給外國客戶,客戶送他82年的紅酒,他回贈25年的時令蒜苔——聲稱這是最合適的回禮。
文中雙引號里的用詞都是家鄉話的表達,“滴”是表達拔的動作,我撇開家鄉話寫拔,就感覺動作表達不到位。還有“蘇青”是指顏色,“風脆”指口感。在網絡世界的敘事中,蒜苔可以無所不能。
可虛擬世界的狂歡褪去后,土地上的現實依然堅硬,現實的劇本也總是不出意外,目前蒜苔雖談不上滯銷,批發2毛錢一斤;零售5毛錢一斤,都不太有人買。像種上一畝半畝的,都賣不上個功夫錢。有人家就干脆在村里吆喝說他家蒜苔不要了,誰家沒種的去地里“滴”吧,省得再趕集去買了。鄰居嬸嬸就拉著母親一起去“滴”蒜苔了。這是個利人利己的行為,無論這些蒜苔能否賣出,都要“滴”出來,不然影響長地下的大蒜頭。
莊戶人家實誠,既然“滴”了,那就要負責把整塊地給“滴”完,不能影響大蒜生長?!暗巍蹦敲炊嗷丶易匀怀圆涣?。母親就一把一把的整理出來,說是昨天帶集市上賣了,費時費力的幾天功夫最后總共賣了十五塊錢。母親不嫌少,她一直的生存理念是“家有萬兩黃金,不如日進分文”。我一直在心理反駁說只是因為沒有黃金才這么自我安慰。
巧合的是我當前短視頻收入和母親的生成理念不謀而合。我想和母親分享,我的短視頻創業有收益了,開始日進分文,名副其實的那種分文,不是修辭手法運用。近三天的視頻創作分成收益分別是0.28元、0.67元和0.53元。蘇州菜市場蒜苔單斤售價6元,攢上三天好歹也趕超蘇州菜市場一斤蒜苔的價錢。想想還是不和母親說實情了,徒增她的擔憂。
蒜苔年年種,總有一年好行情;短視頻天天發,總有一天出爆款,好像邏輯上是想通的。總之,該種種不問行情,該收收自有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