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的課程中,卓老師講了小說元素中的標題。這一講,老師講了小說的其它幾個元素,分別是小說的開頭、小說的結尾和小說的情節。
在小說創作中,通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一篇好的小說要具備這樣的特點:虎頭、豹尾,豬肚。
就是說開頭要精彩,能夠馬上能夠抓住讀者的眼球,讓讀者通過開頭短短的描述,有興趣接著讀下去。老師用了一個詞“抓人”來形容開頭的作用。就像一把鉗子一樣,抓住你的心讓你順著作者的思路和故事情節讀下去。
開頭是整個行文的基調,它將決定你接下來講故事的方式。
老師舉《白鹿原》的例子,陳忠實在這部小說的開頭寫到:白嘉軒后來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里娶過七房女人。就這一句話,就深深抓住了讀者的好奇心:讓人不禁浮想聯翩,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傳奇男人呢?在他身上發生了什么樣的故事呢?這樣的開頭,高度總結了整個小說的故事情節:講述了白嘉軒與他七個女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白鹿原》是一部民族秘史,名族的發展離不開人口,人口的繁殖離不開女人。這樣的一種開頭,也奠定了這部小說的行文基調。
關于如何寫好一篇小說的開頭,老師給出的建議就是:要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句子。這個句子最好是具備“抓人”的特點,還能夠起到“提速”的作用,加快你接下來呈現給讀者故事的速度。
同時老師還強調,開頭最忌諱寫得繁瑣;忌諱用大量筆墨去進行細節描寫。細節的描寫是接下來故事情節的事,我們不能本末倒置。
講完“虎頭”,老師并沒有直接講“豬肚”,而是講了“豹尾”,即結尾。
在講結尾這個部分時,老師提到了“突襲感”這個詞。老師打了個比方:結尾就像是突然有人給了你強有力的一擊,讓你有一種被“震撼到”的感覺。好的結尾就是你覺得故事結束了,可作者筆鋒一轉,讓整個故事來了個360度的大反轉,給你帶來了“驚喜感”,還可能是“驚艷感”。
一部好的小說的結尾,都應該具備這種讓讀者能夠獲得被突襲到、被驚艷到的效果。要讓讀者能夠津津有味地讀完整個故事后還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最后一部分,老師重點講了小說的“豬肚”,就是小說的故事情節。這也是小說創作中作者花筆墨最多的部分。
在開始講小說的故事情節之前,老師先講了小說和故事的區別。說實話,我在聽老師講課之前,對于大家經常說的什么是小說,什么是故事這兩個概念腦袋里也是一團漿糊,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老師用了一個詞“意蘊”,這個詞就小說和故事的最大區別。老師給出來了一個簡單的公式:小說=故事+意蘊。這么一講我馬上就明白了。
為了讓小伙伴能夠明白它們之間的區別,老師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們小時候在神話故事里讀到的《嫦娥奔月》就是一個典型的故事,而大作家魯迅先生,借用了這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在他的小說《故事新編》中,進行了大膽的改變,針砭時弊,表達新思想。即賦予這個故事新的“意蘊”。
在故事情節這個環節,老師用了“故事核”這個詞。顧名思義就是故事的核心事件。所有的故事情節都要圍繞故事核進行展開,進行接下來的發展。
故事核要具備以下幾個要素:人物、動機和主要事件。
以《西游記》為例。這部小說的故事核就是唐僧師徒四人,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到達西天取經的故事。
情節也就是事件,是有因果關系的,這種因果關系要能經得起推敲。要想設置好因果關系,就要關注人物的動機。
關于設置情節這個問題,老師說一定要寫主要情節,即當下的情節。過去的情節只能作為小說的的一個背景,要用當下的情節去擴充小說的空間。在當下情節地不斷推進中,穿插一點過去的情節,讓整個情節更加豐富多彩。
真是干貨滿滿的一堂課,期待卓老師下次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