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老師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道:“你不斷地大量讀各種信息的時候,讀了其實等于沒有讀。表面上你占有了信息,實際上是信息占有了你,你再也抓不住自己的生命。”
我有一個習慣,每天寫日記,每周日下午回顧整一周的生活,每月,每年都會審視梳理自己一段時間的工作,生活,學習,健康等等。
經常審視自己的生活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說的不是反省,其實應該是經常審視自己的生活。生活最怕的就是盲目,可怕的不是一開始就懶惰,而是明明很努力,但是最后依然無所得才可怕。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是分析我自己的閱讀情況,因為互聯網帶來的信息實在是太多了,我們的大腦面對這些信息是過載的,我們必須慎重選擇我們的閱讀源。
了解自己的知識需求
很多時候我們閱讀是盲目的,我們的閱讀內容是由,朋友圈的朋友,關注的公眾號,網站和APP的編輯們,選書也是依靠書單。我們漫無目的的在別人推薦的信息中,浪費了自己寶貴的注意力。
可以和我一樣,把自己閱讀的來源全部列出來,認真謹慎的挑選和剔除自己的閱讀源,我為什么要訂閱這個內容源?它給我帶來的價值是什么?是否有更好的?不停的篩選,不久之后你對自己需要的知識會越來越清晰,也就越來越能夠識別和拒絕自己不需要的信息。
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構建知識體系其實挺簡單的,把自己生活中的大塊寫列出來,比如我的就是:內容運營,品質生活,提升自己。提升自己又可以細分:技能學習,思維提升,自我管理...列出來之后,在后面不斷的思考中,優化整個體系。一開始千萬不要分的太細,讓體系慢慢生長。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2年使用心得分享
怎么學知識才是有用的?
有一個碎片化學習的誤區就是「記憶孤島」,我們好像看了一篇又一篇干貨文章或者知乎非常棒的回答,但是真正要用的時候,往往只會說,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過怎么做,但是我忘記了...
我們記憶的特性就是需要關聯,才能被記憶,一個個單獨存在的知識是很難被記憶找到的。學知識至少是我們是要用的時候,能夠想起來。
真正的學習是不斷的把新的信息和我們原來的信息做一個銜接,它在編一個密不可分的網。高手就是他看到任何新的東西,馬上就和自己腦子當中已經長期存儲的那些記憶結合,它是一個群,能夠迅速同時激活。知識必須是信息形成結構,互相之間形成關聯之后,在進入我們的記憶庫,才叫知識。真正學習的高手,往往家里沒有書,但是有大量的筆記,最典型的就是錢鐘書先生。 @羅輯思維
尾巴
現代生活時間越來越碎片化,閱讀同樣變得碎片化。碎片化閱讀是有價值的,它能夠讓我們非常輕松的就能夠了解到大量不同領域的知識,但是不要沉迷于這種發現。
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時候,用自己的知識體系,編織成一個強大的知識網絡,這樣知識才能為我們所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