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的書是《控制憤怒》。
作者是阿爾伯特·埃利絲,他是20世紀美國的心理學家,理性情緒療法之父。在美國的心理學界“十大應用心理學家排行榜”上位居第二。
一、憤怒的危害
1.憤怒會破壞我們的人際關系;
2.憤怒使我們不能專注于真正重要的事;
3.人在憤怒狀態下做出的選擇,往往不太可能是最佳選擇;
4.憤怒容易導致攻擊行為,以及對方的報復性攻擊行為;
5.憤怒會危害自身健康,誘發心臟疾病,帶來精神痛苦。
二、解決憤怒的常見誤區
1.通過發泄來減輕憤怒,這很危險,因為會招致更多的憤怒和暴力;
2.暫停策略。就是發現自己生氣時,先停一下消消氣。有一定的作用,但只是逃避,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
3.認為憤怒促使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有時會奏效,但是如果你總是用憤怒來給人施壓,最終必會摧毀你的人際關系;
4.認為洞察過去可以減輕憤怒。但僅僅研究問題是如何產生的,還是不能控制憤怒;
5.認為外部的事件惹你生氣。事實上你的憤怒是對外部事件的反應,你的憤怒情緒是你自己造成的。
三、憤怒情緒的真正形成原因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認為,導致憤怒的不是外部刺激本身,而是你應對刺激的“信念體系”。憤怒公式:A×B=C
(A代表不利事件,B代表信念體系,C代表情緒。在A成為既成事實不可更改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調整B,來改變C,也就是憤怒情緒的大小。)
四、面對外部誘因和逆境的正確與錯誤情緒反應
健康負面情緒:如悲哀、遺憾、迷惑、煩悶,這些都屬于理性信念。
不健康負面情緒:如抑郁、憤怒、焦慮和自憎,這些都屬于非理性信念。
五、控制憤怒的方法
1.思維方法:
質疑法,就是當面對外部誘因和逆境時,調整自己的信念體系,讓負面情緒回歸健康、理性的范圍內。具體做法是采用D(Dispute,質疑)步驟,來質疑你的反應中哪些屬于理性信念,哪些屬于非理性信念。
質疑分為三個階段:
(1)查明你的非理性信念是什么;
(2)辨別非理性信念和理性信念;
(3)針對非理性信念進行積極辯論。從而改變自己將情況往壞處想的想法以及強迫性的思維方式。
2.情緒方法:
(1)自我選擇和認可;
(2)理性情緒想象;
(3)攻擊羞愧感訓練與冒險訓練。
3.行為方法:
(1)做幾件具體的冒險的事情,比如穿一件很招搖的衣服,或者在眾目睽睽下舉手問一個大家可能認為很傻的問題;
(2)冒被拒絕的風險。想幾件你想要做的事情,但一旦你提出要求會被拒絕,當他們拒絕你后,堅持說服他們同意,如果還不行,遲些時候再提出這些要求;
(3)冒拒絕他人的風險。想幾件你不想做,但為了取悅他人卻經常做的事情,友好并非常堅決地拒絕。
(4)做幾件荒唐或者丟臉的事情,就是羞愧感訓練;
(5)故意讓人知道,你搞砸了某件重要的事情;
(6)冷靜地堅持自己的權利;
(7)鼓起勇氣對抗他人;
(8)角色扮演,虛擬爭吵和爭斗;
(9)對可能會出現的不公平事件,做好事先準備;
(10)明確區分自信行為與攻擊性行為;
4.其他方法:
(1)學會放松,從肌肉到精神;
(2)冥想法;
(3)學會接受一個憤怒的自己。
金句:
1.人生最好的時光,就是當你認清“你所有的問題都是由你而生”之后。這樣你就不會遷怒于父母,不會怪罪整個的大環境……你意識到,只有你才是自己命運的主人。
2.憤怒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失去原本親密的人際關系。
3.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他人也許真的想惹你生氣,但那通常都是你自己讓自己生氣,是你關于他人的“非理性信念”,讓你生氣。
4.當你對別人的行為感到憤怒時,往往將他們的行為和他們的人等同起來,然后全面否定他們,這是一種過度概括,起到誤導作用,以非黑即白的思維來評價人肯定不正確。
5.焦慮,源自你對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而憤怒,源自你對他人的非理性信念。通常而言,產生憤怒的非理性信念,會責備他人,產生焦慮的非理性信念,會責備自己,而產生抑郁的非理性信念,有時會責備客觀條件。
6.當你開始發怒時,重復你自己想出來的應付困難的理性話語,你可以將這些話語寫下來、錄下來,碰到糟糕情況時,你會用得上。
7.你要接受一個“有著憤怒情緒的自己”,盡管你要承認憤怒這種情緒本身是錯誤的,但不因此而認為自己不好,你沒有必要因此自責,人都會犯錯,你有犯錯的權利,有讓自己生氣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