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是中國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松花江畔的北國江城,滿族的發祥地,龍潭區隸屬于吉林市,因龍潭山麓而得名。2016年第一次結識龍潭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佘曉光老師,直至他為全國思源實驗學校主講教師培訓時,你或許從來沒看到過萬名鄉村教師在討論區齊刷刷地驚呼“技術改變教育”,我印象里折射出來的第一個詞的確是“藏龍臥虎”,不愧是在“龍潭”。
那次曉光老師分享的主題為《101教育PPT讓課堂動起來》,他還有更為人所知的一句話:“改變教師,是信息化改革最關鍵的一步”,“對于老師來說,信息化時代最關鍵的是教師理念的改變。理念問題解決了,主動性上來就好辦了。”
針對老師們的學習積極性,佘老師還提出了一個小建議——社群化學習。“這種模式就類似于登山,一個人的話就顯得枯燥、孤單,但幾個人組成一個小團體一起做,會更有干勁。學習信息化也是一個道理。找幾個志同道合的伙伴組成小組學習,大家一起研究、分享,更能激發個體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7年9月9日,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正式啟動,龍潭區教師進修學校寇連華校長參與了這場在北京師范大學曾憲梓教學樓舉行的開學典禮,同時龍潭區成為了首批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的報名區縣,與黑龍江拜泉縣成為青椒計劃在東北的“雙子星”。吉林市龍潭區教師進修學校組織區域內178位青年教師參與學習,佘曉光老師建立了龍潭區的簡書專欄,專注學習又筆耕不綴的楊木實驗學校王利杰老師、金珠學校李響老師、金珠學校李穎老師、江北實驗學校陳鑫老師成為了青椒計劃第一學期的優秀學員,社群化教師培訓的新模式已然如火如荼。
我們就如一粒種子,在春天播下,等待秋的收獲。正如湯敏老師說:“我們都是一粒種子,努力的發芽、開花,變成大紅大紫的辣椒。”在茫茫宇宙中,我們每一個看起來是多么的渺小,可是當我們匯聚在一起就是一顆閃閃發亮的星星。
——? 楊木實驗學校王利杰《構建學習共同體,我們在行動》
在講課前我試著自己錄一次,給家人聽看有什么不足。聽到的意見是讓我崩潰的,我愛人說“耷拉著眼皮,像個機器人說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我反思這與平時課堂上講課有什么不同,后來我得到了答案,因為在班級上課我是不會低頭看稿的,我是把講課的內容爛熟于心,面向班級里的每個學生!然后我馬上把我講課的內容一字不差的背下來,這樣的效果是明顯的,講課過程中語調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還更有精力關注討論區學生們和我的互動。就是這樣不知蓬頭垢面的在電腦前試播了多少次,再反復的看自己的回放,觀察每一個表情,細聽說話的語調,有什么毛病再馬上進行修改才有了直播時候的從容不迫。
——金珠學校鄭莉《30分鐘的直播課堂點燃了什么》
有時候你聽別人侃侃而談,看別人做的輕車熟路,你也很有興趣,但讓你試一試時,你卻選擇退縮。那么,你將永遠是在觀望的一方,永遠不可能成為你最羨慕的模樣!在這里,孩子們沒有面對面的緊張,語音穿透間有了一種,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看你的感覺!我享受給孩子們講古文漢字的美妙,孩子們也享受沒有老師面對面突然提問的緊張,一切都那樣和諧!
——? 金珠學校李響《價值無高低,關鍵在實踐!》
用教育的技術鏈接教育的人,以教師成長帶動教學應用,這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看似僅簡單的實踐,背后卻有復雜的門道。曾有老師這樣對我說“我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樣是一位好老師”,卻在一個月的師訓課程后感慨“原來世界那么大”,當山河變遷,依照著舊地圖你又如何達到心向往之的目的地呢?
她既是一位一絲不茍的學生,又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她是烏拉街小學的吳明老師,在一段時間里,她不斷切換于這兩種身份中,既跟著那個號稱“嚴厲到一個標點符號錯了都不放過”的張嵩老師參與“鄉村英語教師公益提升計劃”,又在每周末雷打不動地為鄉村學校的孩子們公益直播英語課,加之備課與在線答疑她幾乎常常是“無私奉獻”了一整個周末,盡管這兩者“占用的”都是她本質工作以外的時間,然后她卻說“這太值得了”。當她是一絲不茍的學生時她成為張嵩老師親自頒發的優秀學員,當她是循循善誘的老師時她成為鄉村孩子們準時不見不散的Happy英語老師,每周一課迄今已經43周了,她這樣記錄著自己的心緒:
緊張的時刻終于到了,1月24日晚7點整,我的直播課開始了,令我沒有想到的是來了好多老師和學生,有的老師帶著自己家的孩子來聽我的英語課,有的老師帶著自己班的孩子來聽課,我的心情真是激動萬分,特別感謝老師們和孩子們對我的認可、鼓勵和支持!課上孩子們積極上麥發言,勇敢表達,學的也特別快,師生互動雙向視頻更是吸引了孩子們的興趣。一個小時的直播課,孩子們一直跟隨我的腳步,學會了知識也學會了歌謠,到結束的時候還意猶未盡。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參與直播人數達到了230人,雖然不是最多的,但是我也感到特別的榮幸。
遠在海南,一根網線、一臺電腦,將身處南北的我們連接在了一起。世界很大,但因為網絡又變得很小,鄉村的孩子也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到更好的教育資源,教育公平將通過互聯網得以實現。
——烏拉街小學吳明《向著美好的夢想努力 遇見最好的自己》
2016年6月3日,龍潭區教師進修學校鏈接了CCtalk與吉林省教師研修網教研平臺,舉辦了“龍潭區鄉村藝術課程網絡專遞名師課堂活動”。龍潭區全天候教師王曉野老師,為全區8所鄉村學校1000余名六年級孩子帶來一場美術藝術的網絡盛宴。雖然只有短短的40分鐘,王老師用精彩的講解,引領鄉村孩子步入了線描藝術殿堂,孩子繪制的一幅幅生動畫幅,令人嘆為觀止。各個鄉村學校協助的美術老師和班主任也自發的爭先恐后上傳孩子的繪畫的狀態圖片,鄉村孩子第一次能夠在“省級平臺”露臉,也興奮無比。
龍潭區教師進修學校王佩瑩校長說:“意義重大的對接,這降低了直播的人、財、力、時等多種成本,讓教研和教師培訓的優質資源通過直播共享的這種方式成為更大可能。相信這種很接地氣的做法會有更多的草根樂意嘗試,這種普通學校普通教師都能做的互聯網+教育的示例其引領與推動作用不言而喻。”同樣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這是龍潭教育與滬江的首次攜手。
2017年10月24日,王曉野老師與孩子們成為稻田里最活躍的身影,她給予每個學生細致的指導,短短的一個小時,學生們的繪畫作品躍然紙上。一次戶外之行,把我們的課堂帶到了室外,一部手機,更是把全區課堂連在了一起;互聯網的力量,使優質教師資源實現了共享。
隨著課程進入尾聲,王佩瑩校長激動地說道:“今天借助CCtalk這個平臺,全區萬名師生進行同步觀摩與描繪,促進美育理念逐步達成。美術學習不單純是技巧的訓練,更是學生們認知的豐富和更新。通過室外寫生活動,讓學生們了解秋天的氣息,認識藝術表現的多樣性。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在家鄉的田野上,讓我們共同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描繪金秋的收獲”。
龍潭名師團隊在匯智湖旁,聯動特級教師王曉野老師在金色麥田的暢快揮筆,一場生動而暢快的藝術教學,從山里紅到萬花香,龍潭區萬名學生共撒筆墨,一幅幅風吹麥浪躍然紙上;這次我們再次相聚松花江畔,與龍潭區的“青椒們”分享成長的辛苦與幸福,曾經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正在這個移動互聯時代創造著教師成長的新模式,一場靜悄悄的教育變革正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