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傅佩榮原文
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則將毫無領悟;思考而不學習,就會陷于迷惑。”
“罔”即惘然,學了等于白學。學生的“學”來自書本和老師,如果不能進而思考其中的道理,不但容易忘記,而且無法應用于生活中。
哲學教授方東美曾用三個比喻談學習:有些人的學習像螞蟻搬食物,搬完之后,食物是食物,螞蟻是螞蟻;有些人的學習像是蜜蜂采蜜,蜜蜂采了花蜜之后釀成蜂蜜,這樣的人已經有了自己的心得;還有一些人的學習像是老鷲摶云,這是很高的境界。
做學問如果像螞蟻搬家,就少搬一點;要像蜜蜂一樣把它消化,釀出自己的蜜;等年紀大一點時,就要像老鷲摶云,與作者一起在思想的領域里面游戲,那真是非常愉快的境界。“學而不思則罔”,說明任何東西都要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夠融會貫通。
心得
學而思,才能舉一反三才,能了解未學到的余韻;思而學,才能融會貫通,明辨事物的價值。通過思考,才有創造,可以日新所學,保持靈活的心智;通過學習才有效率,可以驗證所思積累豐富的經驗,思學并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儒家所提倡的“學”,除了學習知識了解規律之外,還有實踐的意思。所以學習的方法應該是,學習-思考-踐行-思考-學習,周而復始。我認為踐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結合了學習的知識和思考的成果,如果不能學以致用,學習與思考便都失去了意義。
現在孩子學習,有的死記硬背,考試中換一個題型和說法就蒙了,這是學而不思典型;也有的把老師講的內容都是想得很明白,就是不肯動手做練習,遇到題還是不會做,或者一計算就錯,這是思而不學的典型;有的孩子“打開課本一目了然,合上課本一片茫然”,這也是學而不思的原因,沒有思考,就無法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很難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更做不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孔子說顏回“聞一知十”,就是因為顏回不但好學,而且勤于思考,并且積極踐行,連孔子對他的學習能力都自嘆不如。
現在的人每天通過手機,電腦,電視要了解海量信息,但問及感受,收獲大多不知所云,或人云亦云。這就像是佩榮教授所說的螞蟻搬家,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終過眼不過心,什么也沒留下,真是遺憾。
堅持“白日寫作”以來,因為每天都要完成作業,寫點東西,只有認真的閱讀和思考。漸漸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使自己能夠有所積累和沉淀,并且文章中總結的許多觀點,也潛移默化的改變著我的工作和生活。看來,堅持寫作也是一種很好的學與思的結合方式,為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我喜歡這種變化!
? ? ? ? ? ? ? ? 2016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