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時間管理,你需要高效用腦
01 大腦的運行規律
康普諾利在他的《慢思考》一書中,形象地把大腦分為三個部分:思考腦、反射腦還有存儲腦。
思考腦:主管深度的抽象的思考,邏輯、分析、綜合、創造性思維、回憶過去的反思、解決復雜問題等等
反射腦:只管此時此刻,快如閃電,是無意識的、自發的,比如遇火立刻抽手躲避,看到可怕的景象感到害怕、吃美味佳肴的時候分泌唾液等等。
存儲腦:等待空閑,負責分類(短期、長期記憶)、存儲。
思考腦的最重要規律是它一次只能處理一個問題!
有人也許會說,自己擅長一心多用,可以同時處理多個問題。其實這只不過是一種假象。一心多用的情況要么是因為事情過于簡單,就像雜耍拋接多個小球(交給反射腦處理),要么就是在多個任務中快速、頻繁切換,所以只是看起來在同時處理多個問題而已。思考腦的一心多用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之所以每天忙碌卻效率極低,原因就在于忽略了思考腦的規律。思考腦每次只能專注于一件事。過多的打擾會極大地降低效率,這一點眾人皆知,而頻繁的切換任務對大腦效率的影響也許更大。因為每次切換任務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被割裂了,每一次切換實際都是一次昂貴的損失!
所以請記住這一點:
我們的思考腦可以進行任務切換,也有能力在一段時間內處理多個任務,但是會付出高昂的代價。
02?高效用腦四板斧
理解的大腦的運行規律,我們就可以利用規律更好的開發大腦,提高大腦的運行效率,從而提升單位時間效率。
由于反射腦是下意識的反應,我們主要思考怎樣提高思考腦袋和存儲腦的利用效率。基于這個思路,我提出了,高校用腦的四板斧。
1.高效運用思考腦--避免切換,每次只做一件事
無論是并行多任務還是串行多任務,大腦的處理方式就是:在任務之間不斷切換。
你可能會想:不管是一次性完成整個任務,還是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最終花費的時間總是相同的嘛,完全就是個數學問題。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讓我們來看一下,思考腦在切換任務時的具體過程:
我們的大腦一次只能處理一件事,當你試圖同時處理多個任務時,最終花費的時間遠多于單任務的情況。比耗費時間更糟糕的是:因為注意力切換本身需要時間,有一部分信息就在這個縫隙里流失了。而且,我們心不在焉的時候得到的信息并不會存入記憶,而且這樣的切換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很多人忙碌了一天,沒有收獲,卻很疲憊的原因。所以我們需要避免切換,每次只做一件事
還記得紐約中央火車站的故事嗎?
在只有10平方米的紐約中央火車站問詢處,每天都是人潮洶涌,匆匆的旅客都爭著詢問自己的問題,都希望能夠立即得到答案。可柜臺后面那位服務人員是怎么做的呢?
在他面前的旅客,是一個矮胖的婦人,頭上扎著一條絲巾,已被汗水濕透,充滿了焦慮和不安。問詢處的先生傾斜著上半身,以便能傾聽他的聲音。“是的,你要問什么?”他把頭抬高,集中精神穿過他的后鏡片,看著這位婦女,這時,一位手托皮箱的男子試圖插話進來,但是,問詢處的先生卻旁若無人,只是繼續和這位婦女說話:“你要去哪里?”“春田。”“是俄亥俄州的春田嗎?”不是馬薩諸塞州的春田。”“好的,那班車是在10分鐘之內,在第15號站臺出車,您不用跑,時間還多的很。”“謝謝”,婦女說道。
女人轉身離開,問詢處的先生立即將注意力轉移到下一位客人,手搓皮箱的那位男子身上。但是沒多久,那位婦女又回過頭來問站臺號碼,這一次,服務人員集中精神在那位托皮箱的旅客身上,不再管這位婦女。有人請教那位服務人員他是如何在如此繁忙混亂的工作中保持清醒和冷靜的。那個服務人員這樣回答:“我并不會同時和很多旅客打交道,我只是單純處理一位旅客,忙完一位,才換下一位。在一整天之中,我一次只服務一位旅客,”。
從這個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對,不管你如何忙,請記住,一次只做一件事。
2.隨時清空你的內存--服務生效應
曾經有個經典的研究理論——服務生效應。在很多年前還沒有電腦點單的時代,優秀的服務生能用大腦記住每桌客人的菜單以及很多個性化需求,中途即使客人加菜加酒水也都能一一記清,一直到客人結束用餐買完單。然后,當客人結帳完成后,僅僅過了幾分鐘,再問服務生剛剛結帳的客人點了哪些菜,服務生就完全忘記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有的科學家對此進行研究。發現服務生在記錄客人的點菜需求時,就像電腦的內存一樣在不斷存儲信息,在這個過程大腦一直在高速運轉工作。但是當客人用餐結束,這段記憶工作就立刻進入結束 狀態,大腦釋放這段空間,就能接著進行下一桌客人的菜單記憶。
通過這個理論的研究,當人腦一直處于保存”所有不完整、未決、以及無條理‘東西’時,存在大腦里的東西越來越多。但人腦的內存容量有限,能夠存諸的空間只有那么多,而在這個過程中要保持高效運轉,就只能超負荷運轉了。所以人們在這個狀態會感到心煩意亂,而人的注意力會因為心理負擔過重而無法集中,解決問題的效率也會變低。
大衛艾倫,在他的《盡管去做:無壓工作的藝術》中說:你意識的短期記憶部分——及用于保存所有不完整的、未決的,得以及無條理的'東西'的部分,其功能就像一臺個人電腦的內存.內存的容量是有限的,你所能存儲在那里的'東西'就只有那么多,而且仍要保持高速運轉,大多數人的內存都超負荷運轉,他們的內心總是感到心煩意亂,他們的注意力總是受到內在心理負荷過重的影響而無法集中,
"服務生效應“給到人們一些啟示,將所有要做的事情都用紙筆記錄下來,通過擴充“外腦”增加大腦記憶空間,把記憶的事情外包出去,就能釋放出能“解決問題”的思考腦空間。
3.擴展大腦存儲空間--合理運用工具
現代社會,每個人都面對巨大的信息流,看看我們的大腦里面都塞滿了什么東西?工作,生活,學習,購物,娛樂,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著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大腦內存早已填滿,無法運行,這大概就是全民焦慮的來源。但是隨著現代社會信息爆炸,也創造出了許多的工具,來幫助我們解決信息混亂的問題。你可以利用這一些外接的存儲空間,可以將工作學習生活中收集的各種碎片化信息沉淀到里面,建立成信息資料庫,而這樣你的內存就可以時刻處于輕松運行的狀態,那也可以隨時調用。
這樣幫助我們存儲信息的工具有很多種,印象筆記,有道云筆記,地大清單,奇妙清單,things, bear, daynoe.大家可以選擇性使用
4.提升大腦對信息調用速度--優化信息存儲方式
就和《時間管理——如何充分利用你的24小時》主人公的車庫一樣,我們不僅要利用外界設備擴大我們的大腦存儲空間,而且要對這個從空間有序化優化信息存儲方式。
想到有序化我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分類——如同把混亂不堪的衣柜整潔有序,這樣你找衣服和鞋子就快捷多了。
但我們想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我們的網絡知識是按照分類來存取的么?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要將圖書館似的樹狀信息存儲方式轉化為互聯網時代的網狀信息存儲方式
樹狀結構屬性是一級一級的包含關系建立上下依賴關系連接。
網狀結構是沒有上下級關系,沒有中心化,大家是平行關系,通過共同的屬性關系關聯。如下圖,選擇大就會找到大圖形的一組,他們的因為有共同的屬性而被聯想到一組。
你收集整理方式應該是樹狀和網狀相結合,
1.利用目錄將知識分類處理
2.利用多屬性標簽,對信息進行標記,便于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