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說自己當了父親后,才理解袁紹為什么因為小兒子生病而放棄了攻打曹操最佳的時機,千百年來被后人詬病懦弱無能;畢淑敏48歲時再讀《海的女兒》,終于體會到安徒生想要表達的是尋找不朽靈魂的漫漫旅途只能自己獨自完成,誰也依傍不了。
這些讀者兼作者的表達,無一不在揭示一個道理:閱歷的不同,心境的改變,會對同一部作品產生不同的閱讀體驗。
《社戲》是義務教育段初中的必選篇目,作為魯迅《吶喊》中的“另類”選篇,它沒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作品直接指斥現實的激憤,而是滿含對理想故鄉的贊美與深情;也沒有類似題材《故鄉》中揭示的現實農村的殘破、凋敝,而是展示了理想農村的濃郁的溫馨,靜謐的和諧。它為讀者展開了一幅江南水鄉的美麗畫卷,展示了一方原始自然的淳樸民風。
《社戲》敘述的故事非常簡單,就是寫“我”的三次看戲經歷。開篇用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敘述了“我”在北京看的兩次戲,后面則是回憶“我”小時候在故鄉和小伙伴們一起去趙莊看的一場社戲。有趣的是三次看的戲都并不好看,每次都沒有看完,但是“我”兩次看京戲都是沉重壓抑心緒極壞,而看社戲則是意趣盎然永生難忘。
統編版語文教材《社戲》被編排在八年級下冊第一篇,本單元的閱讀主題是“民俗”,節選部分對“平橋村”(雖有虛構)的“夏日省親”“春秋社戲”等民俗都有較具體的描摹,當地人“淳樸、和睦、善良”的民風更是給人深刻感受;而原文前一部分內容與單元主題“民俗”幾無關聯,只選用后半部分也是單元編排的綜合考慮吧。
王鼎鈞先生的一句話“一個故事之所以吸引人不是因為作者用了多少技巧,而是它本身就是一個好故事”。
那《社戲》(課本節選)是個好故事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在能不能看成戲上起起落落;在往返的路上一路歡歌;更不必說月下“偷”豆,口腹的愉悅與心理上的刺激并舉……但凡孩子們能感受到的快樂這篇文章里都有。
《社戲》中展現的,恰好是兒童理想的成長環境。